㈠ 中國GDP哪年才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按中國2009年中國國內人均GDP為3678美元,美國人均GDP為46381美元,假設中國按GDP每年+10.2%的增長,美國假定在26年內GDP增長率為零,大約26年後趕上美國的人均GDP水平,也就是要到2035年才能趕上美國的水準。如果中國按GDP每年+8%的增長,美國GDP按+3%增長,更是要到53年後才趕上美國人均GDP水平,也就是要到本世紀中葉後的2062年了。
㈡ 中國經濟總量什麼時候才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完全有可能。我們以數字說話。
2000年中美兩國的GDP大約是1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2010年兩國的GDP大約是5萬億美元和15萬億美元。由於這裡面還涉及到通貨膨脹問題,兩國的實際增長要小於這一數字。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兩國的GDP差距由十年前的10倍縮小到現在的3倍。差距縮小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高於美國,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實際上人民幣幣值一直以來是被大大低估的,如果按人民幣正常價值估算也就是按西方的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的GDP早已超過10萬億美元了。我們先不談購買力平價還是按名義GDP來比較今後十年中美經濟增長情況。假設今後十年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率分別保持8%和2%,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現在的6.8上升到4.0,照現在的情況這兩個條件都不難實現。依據上述條件簡單計算可知2020年中美兩國的GDP將分別達到18.35萬億美元和18.28萬億美元,中國剛好十年後超過美國。
㈢ 中國將分別在哪一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14年10月,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以購買力計算,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以GDP計算,到2023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如果以8%的速度增長,這個時間會提前到2020年。
到那時,大概人均收入會達到中等偏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的經濟總量將達到第三到六名經濟體的總和,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一樣,要佔世界大概19%,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體量,但事實上我們非常快就會達到這個目標。
國家發改委預測,「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體與美國1940~1950年代的發展水平相似。從人均GDP看,「十三五」末我國大體處於美國上世紀50年代初的水平。
從各項指標來看,「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將為7%左右,物價總水平維持在2.4%~4.6%之間,工業化進入中後期,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以上,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總目標。
經濟體,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如歐盟,東盟等。
㈣ 中國什麼時候會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體規模已經是世界第四,是美國經濟的1/6,日本經濟的1/2到2/3。如果按照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計算,中國則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金融貨幣體系跟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比極不相稱,其中一個特別需要解決但還沒有得到廣泛關注的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 人民幣還不是一個國際貨幣。這一現象的最大表徵就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數量微乎其微(主要局限在香港地區和南亞的周邊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務為零,盡管央行最近批准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世界各金融機構包括各國央行所持的人民幣資產也為零。這都與中國的大國地位極其不相稱。 與此同時,經濟規模排在中國之前的美國、日本、德國等經濟體都有國際化的貨幣。 那麼,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會帶來什麼好處呢當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後,該國可以發行以本幣計價的金融工具,這就為本國企業創造了一個能在很大程度上規避金融危機的融資方式。 事實上,在國際經濟學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埃根格林教授就曾經精闢地指出,發展中國家存在「原罪」問題,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能發行以本幣計價的債券,而只能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一旦該國出現了金融波動,尤其是發生貨幣貶值時,這些發行國際債券的發展中國家和企業就面臨著支付危機,因為它們的現金流大部分是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而負債卻是外幣計價的,這就是當代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最根本原因。其本質就是金融市場先進的發達國家把匯率風險完全推給了金融市場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國際上公認當今的國際金融制度非常不合理。 如果中國的企業和政府能夠在國際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那麼,即使人民幣匯率發生波動,中國的企業和政府也不用擔心發生國際收支危機,因為中國的債務人(企業或政府)的收入和債務在匯值上是對等的,都是人民幣,不存在人民幣收入和外幣債務的不對稱性問題。這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如人民幣國際化所能獲得的最大好處。 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個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旦人民幣國際化了,我們的央行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享有發行國際貨幣的「鑄幣稅」。具體說來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擴大人民幣的發行,以此來購買中國的主權債券或企業債券。而一旦這些債券能夠在國際上發行,就成為了國際上可以增值的資產,可以憑此來獲取國際上的硬通貨乃至商品,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憑空採取印鈔票的方式來獲取國際資產,獲得在國際范圍內的購買力。美國正是依賴於這樣的機制,長期維持經濟金融大國地位,可以長期保持財政和貿易雙赤字而不用擔心發生支付危機,頂多考慮美元匯率貶值的問題。 最後,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那麼,中國許多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可以更加方便地要求以人民幣計價(當然,還要取決於我們的議價能力),如此,我們企業的成本和銷售都是按人民幣計算的,外貿與內貿沒有區別,匯率波動的風險自然推給了外方,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總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人民幣必須走向國際化,而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抓住當前人民幣升值的絕好時機,積極地在海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鋪就一條康莊大道。
㈤ 中國GDP什麼時候能成為世界第一
今年2季度已經超越日本,正式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 以目前的速度和國際形勢,2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完全會的,需要時間。 我們很榮幸的會看到自己國家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但也要看到人均GDP還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
㈥ 計算出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大約還需要多少年
中國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首先,如今經濟已經開始放緩。雖然漲幅比歐美大得多,但總量比美國還是相差不少。這就需要一段時間追平。
那麼中國經濟還能堅持多久?這得問房地產泡沫何時破裂。中國房地產真正的「鋼需」已經基本飽合了。產業再虛高也必須有真正的需求做為基礎。現在看來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已經沒有多少漲幅潛力。但其非中心區域和二三線城市還有漲幅空間。但即便如此,由於中國經濟過份集中化,房地產不可能遍地開花。預計八到十年,三線以下城市需求就會飽合,若干年後一線城市也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投資性行為。
這樣一來,中國經濟將失去發展動力。
而且中國經濟本來就是虛高,有專家曾說:中國所要確保的經濟增量,其實就相當於歐洲國家每年的增量,如果不能達到其實就是「零增長」。
再者,即便真能超過美國,中國領導層會願意看到嗎?一個人均收入中等水平,擁有幾千萬貧困人口和上億失業人口的國家,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㈦ 中國什麼時候成為第一大經濟體
現在大流是認為是在2030年左右,包括世界銀行、以及美國一大幫子經濟學家。最樂籂績焚啃蒔救鋒尋福默觀的估計則是2015年,根據現有的經濟速度以及購買力評價計算的話,但是沒有考慮到中國經濟著陸帶來的風險和經濟減速以及其他不確定的沖擊(政府隱形債務等),所以我個人認為在2020-2025年之間。
㈧ 中國的經濟再過幾年才可以成為世界第一
這比較難說,因為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對外的依賴性較強,在我國經濟增長時貿易保護主義難免會抬頭,加上我國失去廉價的勞動力及招商引資的優勢。但是,我認為當我國的內需能夠保證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至多10年內經濟總量會全球第一,而人均還需較長時間。
㈨ 什麼時候中國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20年一2030年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就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體第一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