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哪年廢除的
1979年正式廢除。改革開放初期,從197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經濟特區的建立這三個方面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些沖擊的結果,導致了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失去陣地,最終不得不趨於解體。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
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⑵ 蘇聯計劃經濟的具體時間
蘇聯曾經有過三大經濟政策。
1918年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直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即1928年,計劃經濟才算開始真正實施。而在193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農業集約化形成,重工業已經上馬,這時候才算是計劃經濟形式基本建立了。
蘇聯計劃經濟解體發生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逐步實施新思維。計劃經濟開始解體到1991年蘇聯解體,計劃經濟徹底完結。
現在的俄羅斯既不是計劃經濟,也不是市場經濟,原因在於市場不透明,法規不健全。現在的俄羅斯是一種金融寡頭壟斷體制。
(2)計劃經濟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蘇聯在冷戰期間,長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是經濟強國,80年代後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
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了解體後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
⑶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計劃經濟的然後什麼時候結束還是沒有結束謝謝!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56年開始,1992年時結束。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提出是十四屆五中全會。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按照十四大的部署,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決定》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到宏觀管理,從城市改革到農村發展,從經濟運行機制到科技教育體制,從經濟手段運用到法律制度建設,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和領域,規劃了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任務,構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勾畫了科學、系統的宏偉藍圖,成為全黨、全國人民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圖大業的行動綱領。
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這是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同時借鑒了國際市場經濟的成熟經驗,在市場運行機制和法律准則等方面與國際社會基本一致。到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
當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構建起來之後,市場化進程的重點則在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建設的「質量」方面。所以,黨的十六大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⑷ 我國的計劃經濟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計劃經濟是一個范圍很大的體系,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我國的經濟改革一直以來就是在拋棄計劃的體制,這個過程新並沒有結束.
經濟改革最早是1978年從農村開始的,改農村公社的高度統一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在農村改革取得成功後,開始了城市工業的改革.國企改革後來成為經濟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續到現在.
計劃經濟體制除了經濟方面外,還有社保、醫療、教育等一些社會方面。我國的改革到現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產業發展迅速,市場機制逐步完善並良好發展。目前面臨較大的問題正是社保、醫療這些公共部門方面。如看病難、社會保障落後等,這些部門的問題已經形成經濟增長的瓶頸,亟待解決。
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勵約束機制失靈,價格對經濟沒有指示性,由此導致勞動者積極性底、市場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終結果是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國經濟改革其實是改變這種體制,引入市場競爭,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最終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國對計劃經濟的改革並沒有結束。
⑸ 中國計劃經濟的確立與結束時間
法律分析: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1953年開始,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92年時結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⑹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是在什麼時期,1978年前嗎
1949-1978年實施的。計劃經濟,或稱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經濟,是預先計劃生產、資源分配和產品消費的經濟體制。因為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所以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一般是指政府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指導和調節經濟運行的方向。
計劃經濟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與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是指有別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和高效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計劃和計劃經濟。從而避免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拓展資料:
如重復建設、企業間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經濟危機等。首先,這種新經濟體制的應用,有助於在短期內治癒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惡性經濟波動,從而順利渡過經濟難關。建國初期,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和通貨膨脹的局面,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一年之內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實現了穩定。中央財經委員會在1949年的平抑物價斗爭總結中指出,市場價格上的競爭,不僅要求統一指揮,而且要求有能力保證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實現。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這種行政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為了保證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重點建設,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奠定物質基礎。在國民經濟恢復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正是因為國家運用行政權力,通過對重點建設的集中統一管理,建成了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部分骨幹企業,使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際工業體系框架,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幹部, 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⑺ 中國的計劃經濟到什麼時候結束的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志。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徵: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即100%計劃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著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⑻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松動的時間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松動的時間是1951年9月9日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92年時結束。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提出是十四屆五中全會。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⑼ 計劃經濟哪年開始哪年結束
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到1984年11屆3中全會後結束。
(9)計劃經濟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按照十四大的部署,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決定》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到宏觀管理,從城市改革到農村發展,從經濟運行機制到科技教育體制,從經濟手段運用到法律制度建設,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和領域,規劃了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任務,構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勾畫了科學、系統的宏偉藍圖,成為全黨、全國人民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圖大業的行動綱領。
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這是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同時借鑒了國際市場經濟的成熟經驗,在市場運行機制和法律准則等方面與國際社會基本一致。到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
當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構建起來之後,市場化進程的重點則在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建設的「質量」方面。所以,黨的十六大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⑽ 計劃經濟是哪年取締的
用詞不對吧,什麼叫取締啊,應該叫什麼時候開始實行市場經濟。
1978年12月25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決定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實際上全面的改革開放自1979年開始。
1992年10月18日,中共十四大閉幕,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3年中國全面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年10月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