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為什麼2016年放緩了
因為國民負擔加大,如果不減緩的話可能會引起左傾錯誤
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⑵ 為什麼中國2016經濟直線下降
經濟並沒有下降,只是增幅下降,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國家主動轉型升級導致的,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大,增幅提高必然困難。
⑶ 2016年經濟很蕭條嗎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是這樣的
⑷ 2016 年中國的經濟狀況很差嗎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全國GDP增速為6.7%,全國財政收入累計12.14萬億元,同比增長5.9%。從數據看,經濟表現還是不錯的,基本達到政府預期。
但這個數據可能與很多人的直觀感知並不相同。面上表現有,農業上小麥、玉米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低,谷賤傷農;製造業由於勞動力工資上漲、產能過剩等因素,一大批工廠停產、半停產;服務業方面,受互聯網+沖擊以及房租、稅收等因素影響,很多實體店不景氣。此外,房價很長一段時期在一線或部分二線城市的暴漲而其它城鎮去不了庫存等。
事實上,上述具體表現在宏觀上,主要是經濟下行的風險依然很大,不能確切判斷經濟百分之百在向穩期好。產能嚴重過剩、房地產泡沫、銀行的剛兌風險、地方債等問題,困擾很大,中國經濟面對著越加復雜的情況,除了國際大的經濟形勢影響,匯率、產能、物價、潛在通膨、房價、就業、老齡化等等問題全部都交織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中國結。
如果宏觀政策得力、適合,經濟形勢是完全有可能趨於好轉的。但如果措施針對性不強,也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經濟下滑。
⑸ 為什麼說2016年是08年以來的重大經濟拐點
展望2016,全球債務水平高企、貨幣政策分化加劇、貿易不振等「逆風」將困擾世界經濟。盡管如此,美國經濟穩步向好、中國深化改革、釋放增長動能,則有望牽引世界經濟走出「新平庸」。爬坡過坎全球經濟變局下的復甦之路歷經國際金融和歐債危機雙重沖擊,世界經濟復甦之路坎坷曲折,陰霾尚未完全散去。從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背離的狀況未有實質改變,南北鴻溝仍橫亘眼前,世界經濟「再平衡」之路漫漫。2015年世界經濟艱難爬坡提供了印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調降為3.1%,比前一年低0.3個百分點,為步入復甦通道以來增速最慢的一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表現為發達經濟體增長有限、新興經濟體增速總體下滑。有報告預測,2015年發達經濟體僅增長2%。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增速回落明顯,增幅為4%,連續5年增速下滑。俄羅斯和巴西等國陷入負增長,中國和印度則表現較好。在發達經濟體中,由於低油價、政府支出增加和高科技創新產業推動,美國經濟復甦穩步走強,預計2016年仍將有亮眼表現,增長水平至少與上年水平相當。得益於國際油價大跌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經濟溫和增長;但受困於高失業率、貿易低迷和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再加上低通脹帶來的通縮威脅,歐洲經濟在2016年的前景仍存有不確定性。對部分新興經濟體而言,2016年仍將是挑戰巨大的一年。中印經濟增長勢頭較為明朗,而俄羅斯和巴西仍將尋求破解滯漲之道。此外,全球債務水平居高不下,抑制了全球經濟潛在增長,2016年世界經濟仍將步履維艱,增速有可能低於去年。暗流涌動全球復甦態勢下的風險交織展望2016年,世界經濟存在諸多變數,較大風險源為美聯儲加息給世界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盡管市場前期有了較為充分的准備,但資金大規模異動和貨幣貶值仍會給經常項目逆差、外匯儲備有限的發展中經濟體造成沖擊。而大宗商品價格承壓,對資源出口型經濟體而言也不是好消息。各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越發顯著,對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經濟體都將是挑戰。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金融業協會發布報告稱,受美聯儲加息以及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去年主要新興經濟體面臨27年來首次資本凈流出,金額預計超過5000億美元。今年主要新興經濟體還將面臨3000多億美元資本凈流出。全球貿易低迷也是世界經濟一大利空因素。受需求下滑、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全球匯率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2015年世界貿易增長預期被數度下調。世貿組織最新預測顯示,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2.8%,增長率連續第四年徘徊在3%以下。考慮到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放緩以及全球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2016年全球貿易仍將不振,這增大了貿易保護和貨幣競爭性貶值風險,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負能量。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中,一國經濟不振會令他國受損。對資源出口型新興經濟體而言,其經濟走弱將產生外溢影響。去年原油價格下跌超30%,鐵礦石價格跌幅超過40%。出於對市場份額的競爭,主要產油國未實施限產,預計今年油價仍將在低位徘徊,雖然石油出口國與石油進口國之間出現財富轉移,但石油出口國購買力下降以及投資於石油出口國的投資回報率下降,也將傷及石油進口國。對新興經濟體來說,通過結構改革加強自身經濟競爭力,才能減少經濟脆弱性。2016年還應密切關注地緣政治走勢。中東與歐洲等地區大國角力加劇,此外恐怖主義威脅驟增,牽動著全球市場神經,更會通過金融市場、貿易、產業鏈等途徑影響世界經濟。御風而行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路徑選擇股市大跌、匯率下探——中國經濟在2015年經受了不小的考驗。對步入改革「深水區」與「攻堅區」的中國來說,化解風險是必須要邁過的坎兒。從去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看,守住底線與開辟前景為2016年的經濟運行確定了基調。回顧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漸緩,前三個季度增長率分別為7.0%,7.0%和6.9%。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在7%左右。這一年可謂中國經濟大潮湧動的一年,「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創業與創新,中國經濟活力顯現。創新驅動正逐步替代要素驅動成為增長主動力,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的一年,中國經濟仍需直面挑戰: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去杠桿壓力較大、房地產去庫存需加力、投資增速回落、外貿不確定性增加等。這恰恰說明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決策層對新一年結構性改革、重要改革領域等做出明確部署,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國際觀察家認為,決策層的改革魄力將賦予中國經濟新動能。
⑹ 為何感覺現在經濟形勢越來越差
艱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雖然艱難,但這道坎非邁不可,不將4萬億刺激形成的泡沫擠掉、不淘汰嚴重產能過剩的三高產業,中國經濟未來形勢會更悲觀。
⑺ 為什麼現在的經濟情況這么糟糕
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 超過了人們的適應能力, 卻改變了人的價值觀, 在人的生存當中, 沒有錢能生存嗎, 不能, 這就導致了經濟利益高於一切
⑻ 2016年為什麼各行各業經濟都在下滑,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這樣持續多久會轉變什麼樣誰能說一
關於2016年的中國經濟狀況,的確出現了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誠如你所說的,許多行業的經營狀況都在下滑,其原因十分復雜,會持續多久?會怎樣轉變?探討如下:
1、許多行業不景氣的原因。不景氣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投資強度持續加大(例如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驚人的55萬億元),使得許多行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數量激增,導致由原來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於求」,形成「產能過剩」,企業訂單不足,而龐大的「固定成本」卻一點也不能少攤,使企業盈利減少。
眾所周知,當企業獲得的訂單減少、實際產量低於「盈虧平衡點」時,企業就會虧損,而產能過剩使得全行業訂單不足甚至許多企業的產量低於盈虧平衡點產量而虧損,就造成某個行業或許多行業經濟不景氣(下滑),進而影響到全國的宏觀經濟狀況不景氣。
第二個原因,是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中國是一個外貿型國家,早已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外貿總量佔到全世界貿易總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日本等都長期經濟衰退,也加劇了中國的經濟下滑。
2、宏觀經濟不景氣的狀況會持續多久?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率不足3%,但沒人認為美國經濟會崩潰吧?事實上美國穩坐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因此,中國經濟即使再下降一些,只要長期維持增長率3-4%(目前是6%左右),維持經濟穩定是完全可能的。畢竟我們的經濟基數已經很大,居全球第二,不大可能一直維持像以前我們經濟基數不大時那麼大的增長比例。而且近年來我們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相對先進的製造業和完善的配套體系和發達的交通運輸體系已經幫助我們穩定佔領了世界經濟很大一塊市場,還有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這也是世界500強爭先恐後要打入中國的主要原因)做支撐,因此,哪怕不景氣時間再持續幾年,都不會有大的崩潰性威脅。事實上一國的購買能力不可能迅速大幅度增長,面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情況下,宏觀經濟不景氣的狀況很可能成為「新常態」。必須做好長期、艱苦的思想准備,一邊做好產業調整、技術進步工作,一邊耐心等待購買力的「自然增長」,加上我們堅信宏觀經濟畢竟服從「周期性」規律,有經濟波谷就一定會有經濟波峰,耐心等待下一個全球經濟波峰的出現。
3、中國經濟會轉變成怎麼樣?
你知道,拉動中國經濟是「三駕馬車」,即固定資產投資、國內消費、外貿出口。
這三駕馬車中,雖然出口下降,但固定資產投資依然維持60萬億元以上的規模,國內消費強勁(高鐵常常一票難求、公路上充斥滿了無數私家小轎車、大小飯店人頭攢動、超市熱銷、房地產銷售量維持巨量等等),都說明了至少還有「兩駕馬車」拉動力強勁,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就可以勉強維持。而且外貿出口雖然下降,但畢竟還有十幾萬億元的出口量,畢竟也安排了無數就業崗位、也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對未來展望,例如,高鐵需求量會擴大,那造高鐵需要鋼鐵吧,高鐵的訂單就一定會有相當部分資金轉化為鋼鐵廠的訂單,也會擴散成為高鐵設計院訂單、製造電子控制設備企業的訂單,大家在生產中都需要用電,就會擴散成電廠訂單、進而擴散成煤礦的訂單,連帶擴散到相關的服務業、甚至銀行都會因為這么多訂單的資金往來而發展起來,國民經濟一盤棋是不是就都活了?
同理,目前資金投入的20%左右是進入了房地產行業,蓋房子,需要大量鋼鐵、水泥,那自然帶動鋼鐵廠乃至鐵礦山、水泥廠、發電廠、煤炭企業的一系列「乘數效應」的發揮,同樣帶動國民經濟一盤棋走活。
綜上,多年來積累的固定資產投入、技術研發的投入,使中國的生產製造能力擴大百倍,而國民的購買力暫時還趕不上產品製造的速度,所以出現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宏觀經濟不景氣,但也應該看到這些不景氣背後存在一個對未來有利的巨大優勢,這就是我們積累了強大的製造業和相應的技術人才的培養,為中國長遠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或「硬體條件」,如果能在軟實力或技術上利用產能過剩而形成的產業結構調整機遇,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國際上最強大的工業、經濟大國地位。
⑼ 2016年經濟如此低迷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實這得從08年金融危機開始說,持續幾年的金融危機是導火索,點燃了中國經濟中隱藏的許多暗藏的炸葯,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行業接著一個行業,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崩盤。現在簡單說說崩盤的大事件:08年金融爆發伊始,國內絕大公司基本面好而且還有很多積累的訂單,所以到09年因金融危機影響至中國,出口沒了,訂單沒了資金鏈斷了,很多如東莞,常德……等以代工製造業崛起的城市崩了 ,緊跟溫州的借貸危機爆發,房地產崩了,同一時間地產的調控促使加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此時!決定中國快速發你展的兩大支柱已崩(後來,進行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的投資、家電下鄉等經濟有很好的回暖)!迫使上面開始改革進行產業升級,由於產業升級過於突然,加上投資環境的惡化,成本的不斷上漲,投資商和資金大量外撤,致使產業升級還未開始,傳統產業就空心化。沒有發動機自然機器不能運作。
回答你後面的問題,要多久經濟走上正軌,隨著產業升級、創業、創新多年了,許多的創新科技企業正在茁壯成長,加上這兩年的清庫存「供給側」方案,不用幾年中國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的眼中(不過這過度期有多長說不準,也許3、5年,也許10年……)。順便說句:如果你是從事代工、製造業只能自求多福了,因為你們感覺不景氣會是常態,不會改變!
最後聲明我不是經濟學家,只是對經濟、社會、人和事觀察比一般人敏銳(我從小就有很強觀察、分析、總結能力,准確率在7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