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應答時間:2020-12-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什麼時候提出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如何轉型
你好,
今年3月兩會召開時就提出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的相關政策。
我對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是,一方面,國家在宏觀上加強管理和調控,使宏觀經濟具有較高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發揮由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使微觀經濟保持較高的效率。如果國家能處理好這二者關系,經濟仍然能長期保持較穩定、較快的發展。
有人認為,西方不是也採取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嗎,宏觀經濟不也是能保證較高的效率嗎?其實,否認大財團對西方國民經濟的控制,是不符合實際的。總統選舉,難道沒有大財團支持嗎?受大財團控制,國家宏觀調控很難到位。這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後,就要出現危機,出現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只要在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上都能保持較高效率,只要內部不出大問題,也就是說,只要兩手硬,兩手都抓好,中國的經濟就非常具有競爭力。我們國內不少人,甚至包括專家精英們總是對中國國家管理經濟提出異議,但國外許多經濟學家們是十分清楚的。這有點象游擊戰,許多人都清楚,但有的人能打好,有的人卻打不好,為什麼?因為游擊戰要有群眾基礎和群眾的配合。國家宏觀管理和宏觀調控,也是這個道理。只有為人民的政府,不受大財團干擾的政府,才能做好這件事。理論在這里顯得蒼白且無濟於事。
③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進入新常態有哪些挑戰和機遇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④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什麼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所謂經濟的「常態」是一個經濟體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顯然,這里隱含了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概念,即所謂經濟的「常態」應該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內運行的「經常性狀態」或 「穩定性狀態」的簡稱。
依此定義,「經濟新常態」,由於有一個「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對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或者是相對於「歷史時期或階段」經濟運行的狀態而言的。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在維度上難以窮盡,而且在內涵或形式上也無法完全控制或重復,即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不可能簡單重復。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別於「上個時期或階段」的經濟運行狀態,一旦趨於穩定,並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那就是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⑤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在哪裡
新常態主要特徵: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簡單的理解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處於下行周期,並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結構調整的深化是傳統追求數量和規模想追求質量和效益發展,反映到具體數據上是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提升,第二產業信息化、集約化、智能化加速。消費升級是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數據。本質,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進入全方面的升級提檔時期。新常態的內涵: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怎樣的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十八大以來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⑦ 中國經濟正在向什麼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中國經濟正在向什麼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目前中國經濟正在全面地恢復大好,向前的一個發展的一個趨勢,也就是說,我們說的全面進入一個新的金融時代
⑧ 中國經濟進入了哪個階段
中國經濟的這一變化,與一個叫「新常態」的名詞緊密相關。
新常態,新特徵
實質上就是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何謂「新常態」?從字面上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