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現在的經濟環境如何
雖然次貸危機似乎已逐漸遠去,但全球正面臨新的危機,就中國自身而言,最 大的挑戰是能否盡快擠壓泡沫的問題。泡沫是難以維持的,而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趨勢正在走完,伴隨著這個周期的終結,國外經濟環境給中國的壓力,令人猝不及防。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的。 關鍵詞:經濟形勢、政策、危機、改革、發展瓶頸 時隔08年金融危機已經3年,但是中國的經濟則仍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之中。也不只是中國,全球經濟都陷入的後經濟危機時代。危機於機會共存,發展與改革勢不可擋,中國應當如何面對內外並存的經濟詬病? 一、國外強勢的經濟政策 1、為什麼美國人不講理? 2010年3月,美國國會議員聯合寫信給財政部長蓋特納、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他們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是因為如果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美國就可以對中國所有出口美國的產品徵收27.5%的關稅。他們有什麼理由發起貿易大戰?他們不怕中國也向他們徵收報復性的27.5%的關稅嗎?當然他們早就想到了,如果能夠利用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天賜良機,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27.5%的話,這個結果不是和關稅增加27.5%一樣嗎?而且,匯率升值中國政府也沒有什麼理由報復。 但在中國商務部及工信部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升值3%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利潤率將為零,如果升值5%的話,中國傳統勞動密集性產業將大量倒閉。因此,中國政府對於匯率升值的底線是3%到5%。而美國的底線呢?20%到41%之間,差距這么大,雙方根本沒有交集。 既然沒有交集,問題就復雜了。美國明明知道我們中國史不可能把匯率升值至20%到41%之間的,因為那將使整個中國經濟解體,其實美國也清楚我們是不可能答應的,那他們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2010年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訪問完印度之後直接飛到北京首都機場,在機場貴賓廳和副總理王岐山會談一個小時,之後在華爾街交易的一年期遠期人民幣匯率突然就貶值了。也就是說在談話之前,華爾街一直對人民幣施壓逼迫升值,但是談完竟然說無所謂了,為什麼?很簡單,一定是我們同意了華爾街的其他要求。4月13日,國務院公布了一個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利用好外資的幾點意見》。其中的意見三就是允許華爾街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 2、德國,我們並不了解的對手。 德國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稱,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在2010年6月達到1.37萬輛,同比飆升177%。當然,這其中是有歐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這對於原本買不起車的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看下「2009-2010年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寶馬品牌和北京賓士-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的梅賽德斯-賓士品牌都出現在這份名單里。這就意味著全球兩大豪車品牌開始正式進入中央政府公務車的采購清單了。 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測算,中央政府采購金額一般佔到GDP的10%~15%,具體我國只有2%,如果要擴大的10%的話,至少有5000億美元的市場,很明顯,這塊肥肉已經被德國不少企業家咬在嘴裡了。 二、政策與對策 1、制度是經濟大棋局之根本 在所有的大棋局上,機制的比拼、制度的比拼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其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基於其下,因此,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能否盡快推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中國以更效率、更具凝聚力的狀態去迎接挑戰,是一切一切的核心。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這盤棋是無法下的,優良的制度是「資源為王」理念的核心。美元之所以能占據霸主地位,且經過多次危機不動搖,固然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卓爾不群的創新能力相關,但與其所依託的「良性制度機制」更是密不可分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對美元的認同感,與他們對美國完善的制度體制的認同感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一種制度超越美國,那麼,也就很難有一種貨幣真正能夠取代美元。 2、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的職能應該是提供公共產品、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二現在的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地去主導經濟發展,不僅滋生了大量的腐敗——投資項目從來都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尤其是在權力缺少制約和監督的情況下——而且,不斷導致資源低效率、高損耗的錯誤配置。並由此擠壓整個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使得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得不大量依附權力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又進一步扭曲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資源配置,使得原本應該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核心力量的企業成為權力的附庸。
Ⅱ 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
1,大而不強,人口佔全人類1/5且其中八億為農民。
2,全世界獨一而二的二元社會(中國內有截然不同的兩個社會)。
3,官本位,除浙江等沿海稍好點兒。
4, 195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與日本幾乎完全相等,當時人口是近5億人,日本不到1億人口。到1980年時,全中國的GDP總量不足日本的1/5(19.04%);人口達10億,是日本的9倍,其中超過85%國民是農民。2008年,中國的GDP總量近4.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90.24%,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日本出口衰退,中國很有望在2010年內在GDP總量上趕上日本,人均GDP能排進全世界前100位(世界有近200個主權國家),但仍排在非洲安哥拉、太平洋島國斐濟等第三世界國家之後,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中流水平。
5,「中國人從此站起來啦!」之後60年沒有培養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所謂的那幾位華裔諾獎得主全部是由全西方教育環境及工作條件下產生的,大多都不能完整的說一句中國話,而且普遍只認同自己為所在國籍),同樣二戰後成立的擁有10多億人口且人均GDP只有中國1/3的印度已經培養出好幾位諾獎得主,同為黃種人國家的日本就更甭說了(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
6,中國製造基本就是廉價勞動力手工作坊。30年前定立「以市場換技術」戰略,30年後除了極薄利潤的低端市場外,全中國的大部分市場都沒了,核心技術也基本沒換著,全面成為最底層的廉價勞動力。同為上個世紀6、70年代起步的韓國製造業沒有走「以市場換技術」,也不是直接買世界最主流的技術,更不是閉門造車從頭傻趕,而是全世界購買將會成為主流技術,但還未成熟的技術,經自己改進推向世界,現在中國大街上很多韓國車,而韓國是才4000餘萬國民的市場。這種戰略非常高明,把日本製造打的夠嗆(日本製造同樣曾讓美國及德國製造夠嗆),現在中國又自己推翻玩30年的「市場換技術」了,又回頭整「自主」。
7,中國的經濟發展就一個詞概括:三低三高,即高投資、高能耗;低工資、低利率……還有"一高一低"忘了~
8,一些戰略資源豐富,如稀土和煤炭;但另一些戰略資源越來越供不應求,如石油和鐵礦石,必須高度依賴於從國外進口。
Ⅲ 目前中國經濟是怎麼樣的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了。但我國還是個第三世界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單一,主要為出口拉動增長,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現在又是金融危機,國外的進口下降對中國的發展有嚴重影響,內需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捷的問題。個人的一點拙見。
Ⅳ 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如何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經濟正在著陸,至於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這目前是人民討論的焦點,而這是在美國的債務危機前就已經達成共識的了。這對中國不一定是壞事, 沒有一個經濟體會持續快速增長. 中國在過去20年的發展速度已經是奇跡, 對現在的中國來說穩定遠比速度重要.
毫無疑問美元的債務危機,一定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中國自然更加復雜。至於是好事還是壞事,這點要綜合來看,如果應對的好,這可以變成中國的機遇,應對的不好將對中國經濟造成無與倫比的打擊。
先從壞處說吧。
首先,便是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一旦美國債務危機爆發,國際貨幣美元必然大幅貶值。由於人民幣的匯率和美元長期綁定在一起所以人民幣必然對美元大幅升值,同時對所有的非美元貨幣(由於貿易,國際油價,金價都是以美元結算)將會貶值。這還只是其一,而且之前美國的救市計劃的一大舉措就是打開印鈔機,開始印鈔票,現在又開始實施零利率政策,這必然使人民幣對美元更進一步升值,而對其他貨幣進一步貶值。
其次,隨著人民幣的對美元升值還會造成的是人民幣對內的大幅貶值這將使中國國產生通貨膨脹。中國人民將會繼續忍受的低工資,高物價之苦。通貨膨脹從何而來,主要有兩點。第一,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策略主要依賴出口,所以中美貿易順差巨大,說白了就是美元進的多,出的少。所以中國手裡攢著大把大把的美元(3.19萬億外匯是今年6月份咱們對外公布的數據,其中超過60%都是美元也就是說至少有1。9萬億)而政府要對沖掉進入的熱錢就要讓央行打開印鈔機按照現行匯率印6.4倍的人民幣,這讓中國實際流通貨幣比名義上高出了20%。第二,我剛剛說過由於國際貿易,原油,金價等統統都是以美元作為結算所以美元的貶值必然造成,農產品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中國勢必會受到輸入性通脹的影響。
與此同時,長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的中國經濟,將會受到由於人民幣升值而出口下降的影響。僅僅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就會使一批中國出口企業倒下。二來中國商品搶占國際市場主要是靠中國人的廉價勞動力,和價格優勢。但是現在人民幣的升值,將使中國的出口企業喪失唯一的優勢。所以美國的債務危機是對中國出口企業的一大考驗。
另外就是中國的財政縮水在所難免,中國不僅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以美元為主的目前已經超過3萬億的外匯儲備,還有持有相當大的美國國債。這點你需要了解沒美國的貨幣和國債的關系,美元是債務貨幣所以緊密的和美國國債聯系在一起。我再簡要解釋一下相信LZ你就完全懂了,美國的國債,除了美國國內外別國也可以持有。一般美國回購國債就是對經濟不滿意增加美元,增加貨幣流通性(美元指數會上升),發行則反之。美國現在債台高築卻還頻發國債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提高債務上限這種方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借新債還舊債,小朋友都知道寅吃卯糧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不能實際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不斷提高債務上限,那麼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危機就自然爆發了。就像現在歐洲的那些國家樣。美國政府方面說的基本不靠譜,債務上線已經成了共和黨人反對奧巴馬和民主黨人的一個武器。全世界人民目前都看出美國國會內部在打嘴仗,他們政府對恢復全球經濟基本是不靠譜的,所以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金融行業的人都對經濟恢復沒什麼信心。這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的第二次低谷的信號。中國擔心的這個美國的大債主將討不到錢,就這么簡單。我們攢著的美元蒸發。
當然了美債危機對中國也不是沒有積極的方面。
首先,人民幣升值迫使中國改變現有的貨幣特別是匯率政策。另外經濟政策也必須有所調整,在重視出口的同時,必須要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和對外投資。這些不能只是口號,只說不做是行不通的。
同時,人民幣的升值意味著政府以往靠廉價貨幣政策和低人力成本的中國模式必須結束了,以往總是喊著要優化產業鏈,這便是一個機會。美債危機可以讓中國出口企業重新洗牌,淘汰掉一些沒有技術含量和生存能力的企業。而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由於較低的需求價格彈性和較高的產品附加值將得以生存並佔有一席之地。此外,以往和內陸出口企業比起來擁有對比優勢的沿海出口企業他們的優勢將會下降,這對於內陸出口企業的發展也有幫助。如果說,這一洗牌對中國經濟沒有震動肯定是假,不少工人會失業,失去他們可能是奮鬥了數年才得來的血汗錢。但是洗牌本身的積極目的恰恰在於淘汰掉了不該有的,這是任何時候任何經濟體要想發展的必經過程。工人的血汗錢是錢納稅人的錢也是錢,以往出口企業掙錢掙的缽滿盆滿,是靠老百姓和納稅人支付通脹而養活起來的。不能以全國人民的力量養活不該存在的東西,你能說這種模式正常嗎?所以假如中國出口行業真能完成轉型,這不論對於中國還是對出口企業本身都是件好事。
當然了,政府如果真的想幫助那些失業的工人們,就得遲早讓他們轉行,並給他們漲工資。
另外由於當時08年由於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的時候,中國政府跟著不甘寂寞湊熱鬧也搞了個「四萬億」名曰「救市」,雖說這讓中國在2009年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體,彷彿世界經濟「風景這邊獨好」。但這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四萬億」僅僅是央行給出的大體數目,其實有全國各省的救市數額是中國在這場國際金融風暴中的投入將遠遠超出四萬億。救市舉措讓中國喪失了擠壓泡沫的最好時機,加入當時釋放了泡沫中國今天將是另一個局面了。所以美債危機如果中國政府有遠見,恰恰可以加以利用成為釋放中國經濟泡沫的好機會。
比如好的例子是日本經濟在80年代的時候和中國差不多,也是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的經濟。但就在日本人歡欣鼓舞,幻想這超越美國的時候美國人的一個「廣場協定」狠狠的給了日本一拳,日本金融泡沫被戳破導致股市大跌。加上此後的亞泰金融危機,日本經濟一夜間走下了神壇,在復興的路上。知道千禧年底和2001年才勉強得以恢復。與之成為對比的是美國90年代在兩位比爾(比爾蓋茨和比爾柯林頓)的帶領下的經濟空前繁榮。不過必須提的是日本經濟轉型恰恰是在90年代改變的。日本人正是在90年代開始和西方接軌變,在重視出口的同時也重視內需和消費,同時擴大對外的投資。而且日本人的消費習慣和理念正是在90年代產生了改變和西方接軌。中國恰恰可以學習日本這點,這是中國和國際接軌的一個好時機。
綜上所述,美債危機對中國是個巨大的挑戰,但也可以是個機遇。就看看中國人能不能未雨綢繆了。
同時我們政府和老百姓的思維觀念也要有所變化,早日從GDP的神壇中走出來,緩慢持續增長比什麼快速增長要靠譜。現在政府放棄喊什麼保八的口號是個比較好的信號。
Ⅳ 中國目前經濟狀況怎樣
消費穩定增長,投資增速略有回落,凈出口增速放慢,總體影響是社會總需求的強勁自發擴張勢頭稍稍減弱,如果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與目前的估計基本一致,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正常顯現,將使得2008年經濟增速呈現高位趨穩、小幅回落的態勢,GDP增速將從2007年的增長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個百分點左右.
人口問題:
勞動力過剩,人口素質的提高的比較慢, 人均GDP低,人均收入太低,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
人民幣因為美圓貶值從而被動升值:
使得出口企業大多數陷入困境或是倒閉。
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得很多企業很難貸到款,大多陷入困境的出口企業就是因為很難貸到款而紛紛倒閉。
失業率升高:由於很多出口企業陷入困境或是已經倒閉,使得最近工人階級日子有點難熬。
通貨膨脹:由於人民幣快速甚至是瘋狂的升值和央行的高存款利率導致大量國際上的熱錢大量流入中國引起通貨膨脹最終導致物價升高
希望採納
Ⅵ 中國現在的經濟怎麼樣
中國現在的經濟怎麼樣,不同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對於你來所,你看看你現在生活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就可以看出來中國經濟到底是怎樣的。
你真想知道中國現在經濟怎樣了?那你查查中國經濟現在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哪些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就是經濟的發展趨勢
Ⅶ 中國現在的經濟如何
中國經濟仍然在持續增長,同樣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
人們手中的錢都在貶值!
Ⅷ 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如何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會比一般的發達國家要快幾倍以上。如小日本的經濟每年以3%-4%左右發展,越往後發展越慢,甚至有倒退的趨勢。而中國不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消費水平位世界前列,經濟以幾十%的速率增長,再加上中國也加入WTO,經會發展得更快。中國進入WTO對本國企業來說,外國企業來趨凶凶,不斷搶佔中國各種市場,對中國企業可以說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災難,我相信沒創新的企業會倒下一大批,有創新的企業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甚至能沖出中國。
Ⅸ 中國目前經濟狀況如何
當前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當期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總體上這種影響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從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態勢看,受國內外經濟運行中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環境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步回落,先後爆發的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趨熱的「黃燈」後,從今年初開始,連續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於穩定區間。從實際經濟運行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也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與2003年以來本輪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並未出現急劇下滑。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從出口來看,出口需求雖繼續放緩,但不應誇大其負面影響。受外需放緩和國內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繼續放緩,由此導致對外貿易順差增速明顯下降。今年前4個月累計貿易順差5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對於有觀點認為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會給我國經濟帶來「硬著陸」的風險,主張放鬆緊縮政策,我們認為,對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不宜過分誇大。
首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不會出現急劇下滑。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近年來我國出口需求已經多元化,歐盟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夥伴,對新興經濟體出口也增長較快;美歐經濟仍表現出一定韌性,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變小。其次,短期內出口下降有利於優化我國出口結構,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從投資來看,投資需求近期雖有回落,但後期反彈壓力較大。一是由於我國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京滬高鐵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仍將拉動投資增長;二是目前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三是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四是地方政府換屆基本完成,投資沖動仍然較強。總體來看,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的風險,對投資仍應堅持總量控制,有保有壓。
從消費角度看,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化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消費增長。農產品(20.40,-0.62,-2.95%,吧)漲價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較大,有利於農村市場的繁榮;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以及地震災害重建等都將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關鍵是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方位擴大國內消費。如果處理得好,我國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國內消費增長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這正是我國多年來宏觀調控所期盼的結果。
3.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後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
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4.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階。從國內環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後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央行經濟分析小組: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後中國經濟運行態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
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採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後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於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第二,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後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後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後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後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後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療衛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ㄣ 2008-06-15 12:59 檢舉
最近的越南經濟危機,許多人都拿97年泰國引起的經濟危機相提並論,但這確實不具備可比性,主要是在現在,越南周遍國家經濟都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就中國而言,經濟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有一定的防範力。
況且,越南的經濟並沒有到達一種完全失控的狀態,越南政府也有一定的執行力,應該可以得以控制,
反而是中國以前的雪災,地震,對中國將產生影響,特別是原本已經居高不下的膨脹壓力,
但國家已經開始了宏觀調控,但總體應該沒什麼,需要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