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東晉之前全國經濟中心在哪裡

東晉之前全國經濟中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0 04:16:23

① 中國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

你好!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如下:

  1. 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

  2. 中原人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3. 自然環境好,適宜農業發展。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② 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從北向南轉移原因

從西晉末年到隋唐五代,特點是全國經濟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復得,並開始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使我 國經濟重心南移成為不可逆轉之勢。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十六國混戰,使經濟重心第一次因經濟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統一北方後採取均田制、租調制等措施後才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北魏後來分裂為東西魏,又演變為北齊和北周。西魏和北周進行過一系列改革,經濟發展後,北周統一北方,從而使北方經濟實力繼續維持超過 南方的局面,恢復了經濟重心的地位。南朝時,南方經濟因局勢相對穩定得到發展,並基本上趕上北魏,長江流域成為新的經濟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朝統一前,北方再度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朝也得以統一全國。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黃河流域的農業不僅恢復還有新發展,同時長江流域農業也獲得很快 發展,南北方經濟處於高度發展時期。但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又呈現出南移的趨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方經濟發展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例如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比較繁榮,但後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北方的社會安定受到了破壞;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兩宋期間。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戰爭更是接連不斷。
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例如從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北方南遷的農民達九十萬之多,佔北方總人數的八分之一。這就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南遷的北方人民還給南方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地區從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發展到用糞來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廣。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東(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統治者在楚州「築白水塘以溉田」;吳越興修了許多水利設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從地理角度看:①氣候影響,宋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些適宜生長在北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宋占城稻的引進,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 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而水稻不適宜種植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適宜種植在江南地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 發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種植,茶樹、柑橘、甘蔗等經濟作物易於種植。③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主要是人為的燒荒濫墾造成的,結果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面積減少。同時使黃河因淤積而經常泛濫,不適宜於農業的發展。④北方地區的氣候近2000年總的看來越來越轉為乾燥寒冷,而南方地區氣候波動本來不如北方大,氣候變干對於南方沼澤地區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利大於弊。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啟示、規律
特徵:①北方農民的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啟示:①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②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③ 歷史上什麼時候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

B.三國以前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所以中國古代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
還有,經濟中心南移是從唐末開始的,這是因為長期的戰亂,把北方破壞的差不多了,許多人南遷,而宋朝連都城都在南方~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④ 我國的經濟重心在什麼時候開始南移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完成於兩宋。
首先要明確一點,「經濟重心」不僅是指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要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提供動力並起決定性作用的地區。
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時候是蘇秉琦先生所說的「滿天星斗」式的,北方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方也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三星堆文化。總體上北方文明發展程度遠遠超過南方,北方黃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階級社會時代)的時候,南方長江流域還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珠江流域甚至還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公元前1800年前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北方全面進入文明時代,並且發展成為王朝疆域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先秦時代(BC2070~BC221)中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經過楚國、吳國、越國、巴國、蜀國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起步,和北方差距已經縮小。
秦漢時代(BC221~AD220)由於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定都北方(長安、洛陽),大力發展北方經濟,南北方經濟水平差距拉大。到東漢安帝時期,北方人口佔全國75%以上,南方人口僅相當於北方1/3,。東漢後期,經濟重心從關中東移至關東(函谷關以東地區),淮南得到開發,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淮北。這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先聲。
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北方長期分裂戰亂,南方社會較安定。因此北方經濟遭受重創時南方所受破壞不如北方嚴重。加之南方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更濕潤,熱量更充足)較北方為好,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經濟逐漸具備與北方香抗衡的實力。不過侯景之亂(548~552)使江南經濟遭受重創,是經濟重心南移歷史上的巨大倒退,導致隋朝(581~618)統一後南方又大大落後於北方。總體來說,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已經開始,只是後來出現了倒退。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代(220~589),具體來說開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

⑤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和完成分別是在哪個朝代

(2016·黃石)民族政權並立與經濟重心南移屬於遼、宋、夏、金時期的階段特徵。
(2012·黃岡)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經濟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變遷。」人們普遍認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於兩宋時期。

⑥ 全國經濟中心出現南移趨勢,出現在哪一時期

我國古代三次經濟重心南移:
1.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永嘉南渡」,將先進技術也帶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南北經濟開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1.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
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1.在先秦和秦漢時期,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農業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2.東漢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出現了南移的趨勢
3.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4.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5.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6.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7.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我國三次人口南遷:
1.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和中原地區少數民族政權間的混戰,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2.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3.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啟示:
1.社會穩定與否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中,往往是伴隨北方的戰亂對經濟的破壞,而南方相對穩定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北民在南遷的過程中,不僅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同時也將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經驗帶到南方,客觀上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執政者的重視和正確的決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歷史上,無論是東晉南朝時期,還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統治者一方面大規模興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實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政策。使廣大農民賦輕役稀,極大提高了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4.經濟重心南移實際上是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是否穩定、統治者是否重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南方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深刻說明了這一點

⑦ 東晉南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城市興旺發達.當時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大都會是

建康(今江蘇南京)到我國南朝時已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南京在被稱為「六朝古都」。它的變化可以說是江南地區開發的一個縮影。

⑧ 歷史上什麼時期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

政治經濟中心在元朝之前全都都是以北方為主,因為北方是中原,是國家的中心所在。
到了明清二朝經濟逐漸向南方移動,蘇州、景德鎮等經濟發達的地方出現。
但是政治中心仍然是在北方,直到現在也是如此。

⑨ 唐漢宋三個時期經濟重心分別位於哪裡請闡述你判斷的理由

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因此政治中心就是經濟中心

唐朝
唐朝賦稅繁重,唐朝前半葉,戶稅逐年上升,高宗朝約收戶稅十五萬余貫,至玄宗朝已高達二百多萬貫。因此鼎盛時期長安絕對是經濟中心;亂世沒有經濟中心。納稅最多的是長江流域,但唐朝中期以後由於賦稅過重,長江流域並不富裕;黃河流域戰亂,說收不多。《(一)在黃河流域,隋未農民起義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使得唐前期生產關系發生一些變化。(二)在長江流域,東晉以下,經濟繼續在上升,南朝未年,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使得統一的唐朝,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還有一個原因是唐前期的統治者,看到隋未農民起義的威力,一般還有所畏懼,政治上不敢過度放縱,社會得以保持長時期的安寧狀態,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唐中期,黃河流域遭受戰禍,朝廷依靠長江流域的財賦來支付巨大的費用。唐後期的未葉,長江流域發生割據戰爭,朝廷也就衰微以至於滅亡。長江流域在統一的朝代里起著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唐朝才開始的新現象。這說明長江流域開發成為富饒地區,與黃河流域合並成一個基地,比兩漢富力增加一倍以上。大體上,唐前期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的興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特別是商業的興盛上。由於統治階級的大量消費,商業興盛的另一面,正是農民遭受嚴重的剝削,農業不斷在衰落。 》(引用http://tieba..com/p/19300697)

西漢
西漢中心在長安,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參考文景之治)

東漢
東漢通過技術改革,生產力有所提高,各地都比較富裕。1工具上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農田上耕作,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2水利上,出現了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有從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還在出口處安置閘門。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3牛耕技術。總的來說沿江沿河地區好於內地。

宋朝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但隨著政治中心的南遷,經濟中心也南遷。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因此北宋中心開封,南宋中心杭州。

⑩ 歷史上什麼時候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

夏,商,周,秦,一直到東漢這一段時期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北方,但是到了六朝時期(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主要是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接著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又復歸到北方。宋,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明太祖時期短暫在南方),但是到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中心由北向南的轉移,可以說宋以後經濟中心完全在南方(一開始在巴蜀,後來轉移到江南蘇杭一帶) 。

閱讀全文

與東晉之前全國經濟中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褲內褲裡面長什麼樣 瀏覽:106
健康指南如何科學防蚊滅蚊 瀏覽:613
如何講故事做視頻 瀏覽:83
最近事業單位招聘什麼 瀏覽:654
怎麼學唱粵語現代愛情故事 瀏覽:894
為什麼會過得不幸福 瀏覽:830
幸福柳小區怎麼聯系 瀏覽:434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7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5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
寡姐的婚姻怎麼處理 瀏覽:949
前程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501
怎麼才能把凱經濟提升到1萬以上 瀏覽:932
幸福肥怎麼做好吃 瀏覽:688
磁縣幸福城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45
婚姻咨詢介紹所的電話號是多少 瀏覽:262
真摯友誼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59
遇到你我感覺很幸福怎麼回 瀏覽:838
心燈健康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2
美女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