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將經濟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經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同時也是貫穿現代生活的一個熱門話題,而說到經濟學原理,很多人會覺得它晦澀、深奧、枯燥。但其實,經濟並不是僅僅存在於書本、媒體、經濟學家腦海里的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就像經濟學家們可以通過大街上女生裙子的長短,來分辨經濟景氣程度一樣,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所以,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並對此加以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是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的。
而《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用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日常生活的切入點。就拿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就有不少經濟學現象和問題。
比如,為什麼飯館的餐食、星巴克的咖啡會按大小不同的分量收取不同的價格,而商場里的同款服裝無論尺碼大小價格卻都一樣?為什麼大型超市和網購平台的商品能夠保持天天平價,而街邊小店所售商品卻常常價格不同?甚至為什麼會產生「孩子是自家的好,而老婆卻是別人家的好」的生活感受等等。
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和司空見慣的生活話題,同時也是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的生活現象。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第一個例子涉及經濟中的成本理論,第二個例子涉及規模經濟理論,第三個例子則可以用邊際效用的原理來解釋。
由於人們大多是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來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我們自身的生活行為也會改變,也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怎麼通過成本與收益的激勵來影響買賣雙方的選擇,就是一個大有奧妙的生活決策問題。選擇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要決策有限的資源用來買什麼、怎麼買?對生產者來說就要決定用既定的資源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這些問題就被經濟學家稱為資源配置的問題。
更加深刻一點來說,相對於我們無限的慾望而言,滿足人們的慾望所需要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的有限性被經濟學家稱為稀缺性。這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資源稀缺性原理。而資源的稀缺性,必然導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斷的無限的選擇之中。…
供參考。
②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
③ 如何將經濟學知識應用於大學四年生活中
1.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統一。
2.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3.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原則和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死搬硬套。
④ 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專業知識來分析
朋友,我從我的理解來回答你的問題吧,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第一個問題我從微觀經濟學裡面的規模成本遞減和壟斷的角度來考慮的。
都知道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到達一定的程度,產量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是遞減的。道理很簡單,產量越大,每個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小。超市相對於酒吧而言,批量采購,能夠實現規模經濟,特別是像沃爾瑪這種全球采購的連鎖超市,更是可以把供應商的價格壓得很低。酒吧餐館都是謝絕自帶酒水的,所以從一定程度來說是壟斷性質,所以價格自然就高了。
第二個問題,彩色顯示器在技術落後的時期,相對LED來說肯定生產成本更低,所以價格上更占優勢,從供需的角度來說,供給一定的情況下,價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所以生產LED液晶顯示器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價格下降,所以LED逐漸的就取代了彩色顯示器的地位。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計算機或者電子產品行業反映,摩爾定律——每18個月,同等成本情況下,電子產品性能就將增長一倍,意味著同等質量,價格將下降一半。這也就解釋了這個問題。
個人理解,希望可以有幫助。
⑤ 結合日常生活實訓你是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
物美廉價涉及到的經濟學理論:經濟人假設,預算線、收入決定消費
第一,經濟人假設就是人是利己的,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物美價廉便可以實現消費時候的利益最大化,既能滿足消費需要,又能付出最小的代價。
第二,預算線,預算線就是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一定的時候,消費者全部收入能購買到兩種商品全部組合。如果商品的「價格」和「功能」看作兩種「商品」,最優的選擇就是實現兩者之間最大效用組合。最優也就是選擇價格最低功能最好的商品,即物美價廉商品。
第三,一般經濟常識,收入決定消費。有多少本錢,做多大的事;有多少的收入,就有多大消費!在收入和消費水平一定時候,人們往往會消費物美廉價性價比較高的商品。
結語:人是利己的,而人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是一定,所以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我們總是會青睞物美廉價的商品,既能滿足消費需要,又能付出最低的成本。
⑥ 說說個人如何應用經濟學
你好!
經濟學最重要的意義是弄清楚是什麼影響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和消費,而只有基於對此的充分了解,微觀的企業資源調配和宏觀的經濟調控才成為可能。而經濟學的預測作用,僅僅是經濟學的一部分而已。即使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當然這個邏輯我認為也有問題,之後我會繼續提到),經濟學也不是跳大神,因為經濟學有其他的功用,而非單純的預測未來。
第二,「未來不能預測」這個命題我個人認為還是很有待商榷的。未來怎麼就不能預測了?氣象局天天在做天氣預報,這不就是預測未來嗎?所以我想題主題目中「未來不能預測」的准確表達是「未來不能准確預測」。因為不能夠准確預測,所以搞經濟學理論的本質上就是跳大繩的。
在這里我希望問兩個問題:什麼程度的准確才和跳大神的有本質差別?准確率是否等於置信度?
第一個問題:誠然,如果說是100%的准確率,那是什麼預測也無能為力,就拿天氣預報來說吧。今天天氣預報說我可愛的家鄉,桂林,明天將是21~27°C,准確嗎?那如果明天有那麼1毫秒,桂林某地的氣溫達到了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C,我是否可以說,天氣預報不準確,進而拋棄天氣預報?——因為它是不準確的。事實上,這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目前我還沒有聽說過誰因為這個原因拋棄天氣預報。預測的目標不是為了准確,之所以我們要一定程度追求准確,只不過是要提高預測的實用性。
第二個問題:如果說准確率這個東西就是置信度的話,高置信度的東西未必是大家想要的。再比如說,還說桂林的天氣預報。這個天氣預報不準確不要緊,我可以給准確的預測啊~我現在就可以明確地、開誠布公地預測,明天桂林的任何時刻的、任何地點的氣溫一定在-100°C到100°C之間。幸虧我是學經濟的,如果我去桂林氣象局做天氣預報,就做出這個結果,我覺得明天我就要被一堆大叔大媽拿晾衣桿打死。
我很不理解啊,我的預測置信度明明比現在的天氣預報高(這是顯而易見的),為什麼他們還認為我的預測不準確?因為「准確」不是一個純粹的置信度問題,准確還和你預測的均值是否符合實際、你預測的標准差足不足夠小等問題有關系。也就是說,不是說所有的可能性都落在我的預測范圍里,就說明我的預測准確了,沒有人需要置信度是100%的答案,因為這種答案在平時我們把它們叫做「廢話」,比如說,郭德綱老師的:您准能活到死啊~~~
最後,我再來說說現在我們經濟學的預測能力如何。顯然,期望我們的預測精度和氣象學相比肩,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目前來說,我們的經濟學家,可以提前一個季度做出關於糧食價格的預測,並把誤差控制在2.5%以內。我想這樣的預測結果,與跳大神還是有著顯著差別的。當然,如果執意要說經濟預測是准確度很高的跳大神,似乎也沒什麼不對。但是既然跳大神的准確度可以如此之高,那跳大神有什麼不好啊~你說是吧~
謝謝!掌富寶|高搜易財富(www.gsycf.com)很高興為您解答!
⑦ 如何學會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問題
總的來說分為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
規范分析就是指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基於一定的主觀觀點。相反實證分析在一定的假定及考慮有關經濟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釋或說明已觀察到的事實,對有關現象將會出現的情況做出預測,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
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研究出發點是物質的稀缺性,所以無論哪一門經濟學學科,追求的都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效率,即追求有形或者無形資源的最優配置,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需要的就是以這樣的思維,改善這個世界已經存在或將要誕生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原理。
⑨ 如何運用經濟學知識幫助農民提高收益
應用經濟學知識,的確可以幫助農民朋友提高收益。
一是引導他們有投入產出比思維。很多人不會算賬,比如在計算一畝地收入的時候,往往忽視人力成本。事實上,如果不是規模化種植,大多數種植莊稼的收入減去勞動力機會成本後是不賺錢的。比如某戶有3畝地,不算勞動力成本每畝地每年按賺一季的收入600——800元算,可能只相當於縣城某些小時工3——5天的收入。其一,這裡面就產生了一個「比較或替代效應」的概念——經商、擺攤做些小生意;打工或學習一門技術從事技術行業,是更好的選擇。其二,如果自己種植不賺錢,倒不如出租土地。然後,把功夫和力氣用在其它可能賺錢的項目上。
二是要引導他們有市場思維。根據市場需求和價格,來調整種植結構,選擇高效種植。
三是立足於供給側。重點提高種植產品的品質,並打造品牌。
四是培養復利思維。手中有餘錢的話,不要用在賭博和吃喝浪費上。錢能生錢,可找一些可靠的可以確保還本付息的投資項目或投資對象。即使錢存在銀行,也比現金握在手中好。此外,錢花掉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如果花錢可以學點技術或手藝,這種手藝可以跟隨自己一輩子。比如,學習一門廚藝或蛋糕加工技術,包括炸油條之類的等。
PS:但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鍵是扶人要扶志、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