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管理的核心在於經營,經營的核心在於戰略,也就是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計劃。而一個公司發展戰略的優劣就決定了公司能否從容的應對經濟危機。
而如何確定企業的戰略,首先要確定公司目前所處的環境,因為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制定正確的戰略。所以一定要根據公司所處的外部環境有個明確的認識,明白當前以及將來的經濟環境將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業務能是市場所需要的。而這一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公司做什麼樣的業務才是正確的,也就是確定企業可以做的正確的事。
第二步就是明確公司的內部環境,要知道公司內部有什麼樣的資源,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而公司的各種優勢和劣勢所形成的競爭力是否有利有公司去做第一步中確定的可以做的正確的事。而這一步的關鍵就是如何才能做好市場所需要的業務。
當然在第二步的分析中也許會發現公司並沒有能力去做第一步中所確定的正確的事,而這時就要明白如何轉換公司內部的資源,以改變公司的劣勢和優勢,從而在未來的業務中形成強勁的競爭力。當然也可以尋求和別人合作,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從而擴大雙方的優勢,規避劣勢。
總之按我現在所想的是一句話:如果能讓公司有能力去做好市場所需要的業務,就能從容的應對經濟危機。
Ⅱ 中國企業如何面對經濟危機
你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寫:
第一,經濟危機雖然對企業來說帶來一些經營危機,但面對危機,全球市場來說還是有一些發展的機會。如某些企業破產了,它的客戶、市場就會重新被瓜分,這也是一種機會。
第二,企業也要找到新的發展路子,如經濟危機,人們還是得吃飯、穿衣、還是得過日子生活。發展新的產品,發展新的路子,生產人們所需要的產品。
第三,要看到整個世界,放眼於全球市場。一個地域的人們能有多少消費人群,地域大了,消費的人才多。
第四,現在企業發展緩慢,生產減少,可以在這一時期給員工進行培訓,員工也能真正地學進去,也可以看出有多少員工與企業一條心,這樣穩定軍心,利於再發展。
先說這幾條,你自己也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Ⅲ 疫情期間公司將面臨哪些經濟危機,應該如何應對化解危機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企業來講。由於疫情,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對於個人的損失來說相對較小,但對於企業來說,面臨著收益沒有,支出依舊。很多中小企業由於負擔不起而破產。那疫情期間公司都面臨著哪些經濟危機呢,該如何去化解呢?
一、企業人員無法正常到崗,導致無法正常開展業務
對於線下門店來說,疫情的影響是致命的。由於疫情,禁止人員聚集,線下門店全部關閉,收入全無。但對於其來說,雖然沒有收入來源,但是相應的支出卻並沒有減少。比如門店的房租支出、人員的工資支出以及一系列的社保支出等等。因此,很多企業都採取裁員的方式來減少經濟壓力。
此次疫情,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於各行各業的打擊都是巨大的,這時候就需要企業採取一系列的處理危機的措施,將企業損失降低到最小化。
Ⅳ 經濟危機企業如何自救
正在深度蔓延的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那麼這場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中國企業發展現狀如何?15日,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公布的「企業經營者對宏觀經濟形勢及改革熱點的判斷、評價和建議」調查報告,對此做出了解答。
需要指出的是,這份報告數據採集於今年8月至10月間,在近日國家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後,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預期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過,這份報告主要集中本年度中國經濟的調查,如實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現況,仍具備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容忽視
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明顯沖擊,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關於「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調查顯示,認為不利影響「很大」或「較大」的企業經營者佔57.4%,認為「較小」的佔31.8%,認為「沒有影響」的佔2.7%,認為「不清楚」的佔8.1%。
從不同類型看,大型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均有超過60%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不利影響「很大」或「較大」,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企業。
從調查結果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動盪已經波及到實體經濟,造成中國外需市場明顯減弱,對出口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的東部地區企業、民營企業所受影響首當其沖,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相對較多。
「三駕馬車」變速各不同
出口、投資和消費,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在金融危機等影響下,過去在中國經濟拉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出口」已經明顯銳減,消費需求增長乏力;而投資也亟待提振。
從投資需求看,認為政府投資需求「很旺」、「較旺」的企業經營者分別佔12.2%和35.1%,其合計比重比2007年減少13.3個百分點;認為「合適」的佔26.1%,略高於2007年;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的佔26.6%,比2007年增加11.9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需求則是銳減。認為民間投資「很旺」、「較旺」的分別佔5.8%和30%,其合計比重比2007年減少31.9個百分點;認為「合適」的佔19%,比2007年增加4.2個百分點;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的佔45.2%,比2007年提高27.7個百分點。
從外貿出口需求看,調查顯示,認為出口需求「很旺」和「較旺」的企業經營者分別佔1.7%和14.8%,其合計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39.2個百分點,為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認為「合適」的佔22.8%,略低於2007年;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的佔60.7%,比2007年上升40.5個百分點。
從消費需求看,調查顯示,認為消費需求「很旺」和「較旺」的企業經營者分別佔2.3 %和20.1%,其合計比重比2007年減少25.9個百分點;認為「不足」或「嚴重不足」的佔47.5%,比2007年增加22.5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近日國家出台提振經濟的「一攬子」擴大內需政策中,正是應對出口減弱,通過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有力舉措。
經濟預期雖下滑但08年增長仍會超9%
在2007年中國經濟存在過熱勢頭的背景下,由於遭受到「內憂外患」的沖擊,當前中國經濟明顯有下滑風險。不過,在關於「對2008年、2009年我國GDP增長的預計」的調查中,預計2008年我國GDP增長在9%以上的企業經營者佔71.8%,預計2009年我國GDP增長在9%以上的佔48.5%。
在關於「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的調查中,認為目前宏觀經濟「偏熱」或「過熱」的企業經營者佔29.7%,比2007年減少36個百分點;認為「正常」的佔29.1%;認為「偏冷」或「過冷」的佔28.8%,比2007年提高26.9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的最高值。
關於「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判斷」的調查,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很好」或「較好」的企業經營者佔35.4 %,比2007年減少了41.8個百分點;認為「一般」的佔40.5%;認為「較差」或「很差」的佔24.1%,比2007年增加20.5個百分點。
這一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持基本肯定的態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近四分之一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較差」或「很差」。
通脹預期有所回落
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曾是上半年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任務之一。不過,隨著國內外一系列因素沖擊,通脹預期已經回落。
上半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7.9%,7、8、9月雖然有所回落,但仍分別達到6.8%、5.4%和4.6%。調查顯示,預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漲6%以上的企業經營者佔78%,而預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業經營者佔61.5%,下降了16.5個百分點。調查表明,企業家普遍預期2009年的CPI將有所回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宗產品供應仍然緊張。截至10月,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需求減弱經濟下滑的情況下,通脹壓力居高不下。而通脹又主要受成本推動影響。從能源成本來看,由於石油、煤炭、電力供應緊張情況有增無減,導致成本明顯上升。
調查顯示,認為石油供應緊張狀況「更加嚴重」的企業經營者佔60.6%,比2007年增加28.7個百分點;認為煤炭供應緊張狀況「更加嚴重」的佔58.9%,比2007年增加34.4個百分點;認為電力供應緊張狀況「更加嚴重」的佔26.6%,比2007年增加14.3個百分點。
企業用工增長放緩導致就業壓力凸顯
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的下滑造成企業用工增長放緩,就業壓力增大是當前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調查顯示,企業用工增長明顯放緩。關於企業目前的從業人數情況,2008年用工人數「增加」的企業佔32.5%,比2007年減少近10個百分點;企業用工人數「減少」的佔24%,比2007年增加7.6個百分點;用工凈增加8.5個百分點(「凈增加」指的是用工「增加」的企業數比用工「減少」的企業數多的百分點,下同),比2007年減少17.4個百分點。
從不同地區看,東部地區企業用工凈增加4個百分點,比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少11.4個、11.9個和9.2個百分點。從不同規模看,小型企業用工凈增加2.9個百分點,比大型和中型企業分別少20.1個和8.7個百分點。
從不同經濟類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出現用工凈減少現象,即用工「減少」的企業比「增加」的多0.2個百分點;民營企業一改前些年用工增長明顯快於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的現象,2008年用工凈增加7.6個百分點,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低2.3個百分點(2007年前者比後者高12.8個百分點)。
從企業2009年的用工計劃看,用工凈增加預計11.9個百分點,比2007、2006年所做的計劃數均低20個百分點以上。
Ⅳ 大型企業怎麼面對金融危機
對於我國絕大多數行業的大型企業融資渠道而言,金融危機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由市場需求量減少引發的矛盾,企業間競爭加劇、商品價格下降、庫存增加等,繼而連鎖反應是資金鏈綳緊、斷裂;企業裁員;企業倒閉。
面對如海嘯般的金融風暴,去年還是盈利豐厚的企業今年就可能停產關門。在市場的嚴寒隨冬季的來臨一起到來的時候,企業中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目前的市場中就像走搖搖欲墜的獨木橋,稍有不慎就會掉下去,萬劫不復,因此,大量縮減投資,甚至主動破產、倒閉,以規避風險;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現在正是賺錢的商機,因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等都相對偏低,競爭對手的壓力也相對要小得多,而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幫助卻非常多。持這樣觀點的企業便大膽的擴張,甚至還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已經倒閉企業的設備等資產,或低價囤購生產資料。但最終,兩種觀點取得的成效多數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戰略的規劃與分寸的把握。
雖然現在中國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考驗,企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虧損,甚至破產。但是,辯證的來看,危機的「危」字雖然代表了危險,但是危機的「機」字則代表了危機背後的機遇,筆者以為,這將是一次春隨冬至的經濟危機。寒冬中有料峭的風雪,也有溫暖的港灣,如何趨利避害,關鍵是要冷靜的思維與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機時企業該關注的5個問題進行分析並提供一些經營建議。
1、減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們的企業要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冬天時盡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臟、呼吸等關鍵環節,以挨過寒冬。企業也是如此,此時能不花的錢盡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開支。消減企業中可有可無的部門;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控制營銷投入;減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庫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擴張計劃等。當然,戰略性擴張與儲備等計劃除外,但必須嚴格控制在風險線以下才能實施。
中國的企業很多還都是粗獷式經營,管理成本很高,浪費很大。遇到市場不景氣時應該及時進行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最初也是因為市場前景不清晰,原材料價格波動非常大,市場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庫存管理方式。而我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對於產品、原材料庫存等不合理帶來的消耗;人員利用率低或不恰當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負債結構問題造成的利息損失;各種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問題,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在市場情況樂觀時,掩蓋了這些問題,當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時,這些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此時應該加強成本控制與管理,解決各種浪費與消耗問題,財務方面要嚴格監控資金鏈的健康運轉,減少負債,增加資金流動性,減少呆壞賬。經營上要縮短經營周期,放下架子與貪念,不過分苛求經營的高利潤率,因為高利潤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與激烈的競爭,可以選擇利潤率雖低,但風險小,競爭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轉率上。
沃爾瑪成為世界第一大賣場,一年幾百億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潤,他們的利潤率不過2%——3%,但是他們的資產周轉率竟然可以到達24次/年。而我們一些企業寧可承擔高額風險去追求商品的利潤率,結果資產一年周轉不了幾次,總體收入並不理想。
2、調整產品結構
企業必須敏感的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所銷售的產品,很多企業面對滯銷,不是減產就是全力促銷,從不想自己現有的商品是否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市場需求。其實,有時只要根據市場情況,應時而動,調整產品,就可以迴避滯銷。比如,當原油價格高漲時,一些汽車製造商洞悉商機,推出小排量節油汽車、太陽能汽車等,減少大排量汽車的產量,迴避了商品積壓的風險,還獲得了商機。
我國家電行業也是如此,剛剛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時,就有一些家電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危機與其背後的機遇,不再研發、生產昂貴的高端家電產品,而是在商品的節能、實用、便宜上下功夫。在賣場里,雖然商品上貼有大大的打折條幅與誘人的降價金額,但高端家電展位前依然是門可羅雀。而高性價比的中、低端家電展位前卻人頭攢動。很多家電企業還把握住了商機,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電,單價相較大型家電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潤率卻並不低,銷路也出奇的好。
3、彈性營銷投入
企業在進行營銷活動時,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場環境不利,要麼加大營銷費用的投入,想以強勢營銷的方式沖出市場困局。還有一些企業則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大幅減少,甚至徹底停止營銷活動,以求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其實,本文中提到的各種問題,說是問題就是問題,說不是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對與錯之間就看你怎麼把握,就是一個尺度的問題,把握正確,危機就會轉化為機會。
在營銷投入上我們很多企業也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現在市場不景氣,營銷投入就要精打細算了,要避實就虛,不進行大規模、高投入,風險性大的營銷投入。減少大眾化廣告傳播和品牌傳播費用。可以專攻一個點,或進行低成本營銷,比如口碑營銷、網路營銷等。營銷操作的原則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機時如何用人
說到用人,又是一個中國企業常犯的通病:經營戰略的短視導致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經營情況良好時不去管理可能已經臃腫龐雜的內部組織,導致人浮於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費。當企業經營情況不利時,才想到削減成本,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員工或降薪。這樣雖然暫時的減少了成本開支,但是可能因為企業短期大量「失血」而引發更大的危機。當危機度過後,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員工,這一裁一招便產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費,因為,一名新員工要熟悉並勝任工作崗位,必須有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所能產出的價值是很低的。
曾經,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沒有盲目裁剪員工,而是進行了合理調配,當時企業的研發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術人員就是多餘的了,三菱集團沒有把這些經驗豐富,業務專精的人才辭退,而是向他們表明態度:企業不捨得趕走你們這些與企業一起打拚的夥伴、行業的精英,但是又實在沒有工作給你們做,建議你們到「戰場」的最前線——做銷售人員,與企業一起度過難關。大部分技術人員都留下來做了銷售,他們最了解汽車不過,是當之無愧的專家,做銷售時他們的專業得到了顧客的認可,銷售額比普通銷售人員好得多,在市場危機時為企業增加了很強的競爭力。當經濟危機過去以後,汽車銷售開始復甦,那些研發人員又被招回去做技術研發,因為做過了銷售,這些研發人員更知道顧客最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開發出了很多受顧客歡迎的汽車。
這個例子可以提示我們,重要崗位的員工不可以輕易的裁掉,否則當企業再需要他們的時候將付出高昂的成本。企業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員工時,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強的崗位,比如沒有熟悉、適應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崗位的員工盡可能通過變通的方式將其留下,因為,企業面臨經濟寒冬已經很不好過,此時在體內大量失血,必將更難挨過危機,雖然眼下看來這些人才「沒什麼用處」,但是,寒冬終將過去,春天時還需要他們幫助企業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幫助企業比同行更快的復甦也主要仰仗這些人才。
5、危急中的機遇
筆者預計,未來一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金融危機對虛擬與實體經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企業的壓力也會隨著經濟蕭條而更加沉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危機的另一面就是機遇,因為,無論是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社會或市場經濟中,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市場環境的惡化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在進行市場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業,也為生存下來的強者留出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待經濟復甦時,市場需求大量增加,這些生存下來的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第一要務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風雨過後的陽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謂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資源,加重企業負擔,高風險的事。而去做,則是去做那些發現機會,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電企業不去做那些高風險,消耗資源的大型家電,去做金融危機帶來的商機——便宜的小家電。市場需求量大,利潤率又高。相信擁有這樣智慧的企業,他們的冬天不會太難過。
大型企業內部也是一樣,不去做那些傷元氣的改動,而是去做那些強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產負債的結構與利用率;消減繁瑣臃腫的管理層級;加強與客戶的合作等。
這次金融危機即像一個老師又像一個考官,它教會我們很多生存的本領,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反思。同時,它的考核也很嚴厲,沒有學會應對危機的企業將被無情的淘汰出局。
寫在最後: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雲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卻很美好」,現在我們很多大型企業融資渠道不是見到殘酷的今天而怯步,就是倒在艱難的明天,這個時候只有正確抉擇,勇往直前,才能見到後天明媚的陽光。
Ⅵ 企業應該如何如面對金融危機
從金融層面上講,金融風暴對中國的沖擊可能不會太大。因為中國的金融系統還沒有與世界接軌,貨幣還沒實現可自由兌換,中國的決策者對於購買外國資產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第二個層面,是實體經濟層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日發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金融危機正使世界經濟進入「嚴重低迷」時期。歐美發達國家增長大幅放緩,有些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在這種形勢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需求會大幅度萎縮,這對於對外貿依存度很高的中國來說,貿易順差增幅放緩甚至負增長,對中國GDP的增長會產生影響。
第三個層面,是信心的問題。目前中國政府和企業家們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穩定還是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不過,在國際經濟的低迷情勢下,信心受到影響他們還會增加投資嗎?這是一個問題。
戴科認為,不管如何,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是事實。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已經比去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明年經濟增長可能會更緩慢。不過,中國的經濟仍在增長,通脹仍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中國經濟遠沒有「滯脹」的風險。戴科說,中國人經常說風險和機遇是並存的,他很贊同這句話。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以及在未來世界金融秩序中,中國正在扮演並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這是肯定的。
按照購買力計算,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已經超過10%,歐盟和美國的貢獻超過20%。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投資者之一,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權利和責任不可避免地也加大了,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參與者,也將成為新秩序的制訂者
今年出的宏觀政策很多,而且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相反的.上半年CPI持續增長,宏觀政策以抑制投資增長為主,下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宏觀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主.
1、貨幣政策:上半年持續收縮貨幣供給,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發行央票;下半年則開始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並基本綱領上停止了央票的發行,這意味者社會的總通貨增加,能夠刺激投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還有很多空間。
2、利率政策:理論上利率上升能抑制投資,但上半年加息次數並不多,這主要是擔心和國外的利率差過大會吸引國際游資進入,反而增加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下半年則連續強烈的降息,將來還會降息目的就是刺激投資。
3、財政政策:上半年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以收支平衡或略有盈餘為目標,下半年則改為積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2年4萬億的財政支出目的就是增加政府支出以彌補國外市場的疲軟。
4、匯率政策:穩定!RMB現在是升不得也降不得。升,那會給外向型企業以致命的打擊;降,不說美歐會強烈反對,就是從中國經濟的情況看,也會造成國內目前的畸形更加發育,實在是一利而百害。中國只有徹底改隔國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才能解決,到時候RMB仍然會走上升值的軌道。
5、稅收政策:改革增殖稅,適當增加出口退稅可以減少企業負擔,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底線,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增加消費。
6、產業政策:利用這個機會,關停一批落後的企業,減少市場競爭和資源消耗。
7、民生政策:推進醫療改革、加強退休、醫療、失業保險、加快廉租房建設等政策能有效降低個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寬松的貨幣政策: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
3.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4.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5.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6.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等
1下調印花稅是一個重大利好,這項政策其實就是降低了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成本,將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印花稅的下調釋放了一個明確的政策信號,即管理層要恢復市場的信心。
2. 印花稅下調表明了管理層穩定市場的態度,而本輪下跌幅度已經從股價上反應了各方面的利空。
3. 從「5·30」等歷史經驗來看,印花稅的下調無疑將大大助推股市的短期走勢,卻不能改變股指的運行趨勢。
總之,下調印花稅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葯」,在對國內股市保持信心的同時,也要看到後市存在不確定性,以及市場本身存在的問題
理論意義:當大多數錢存入銀行的時候~利率下調~是為了刺激人們消費或者拿錢去投資~也就相當於人們再拿錢去存銀行就沒什麼利益咯!所以這時候就把錢取出來去投入市場或者進行消費~刺激市場經濟的增長~ 這時候貸款利率相對較低,也刺激了人們貸款去投資市場~
政策意義:利率下調,國債利率會上升~這時候刺激更多的人去買國債,這樣國家財政的金錢就更流通咯!
存款准備金是指商業銀行按照規定存入央行的錢,而這些錢占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了,比如,有100塊存款,交了15塊的存款准備金,那麼存款准備金率就是15%
存貸款利率就是銀行指在銀行存款和向銀行貸款的利率
這兩個東西的調整是貨幣政策,也就是控制市場貨幣流通量的手段,提供存款准備金率,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減少,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存貸款利率,意味著存款更劃算,貸款更貴,那麼會吸引大家存錢,減少貸款,也是減少貨幣供應量
如果是提高利率,借貸成本增加,所以相對而言,只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就是溫和的做法了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12月9日表示,明年1月1日增值稅轉型改革的推出將減輕中國納 稅人負擔1230多億人民幣。
鄭建新說,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在迅速向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延伸,我國也深受其累,因為我國很大的經濟組成成分是靠出口,所以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都在積極地想辦法,看如何採取措施,能夠迅速地消除這些影響。
鄭建新表示,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也准備要在明年1月1日把增值稅轉型推出來,以前我們是生產型增值稅,是企業購進的機器設備所含的增值稅是不允許抵扣的,而實現這個改革以後企業購進設備所含的增值稅可以抵扣。我們大概算了一下全國大概可以減輕納 稅人負擔1230多億人民幣。這項改革可以消除當前生產型增值稅稅制所決定的重復征稅的因素,可以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有利於鼓勵投資和擴大內需,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於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克服當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面對全球金融寒冬下嚴峻的經濟形勢,人民幣匯率既不大升也不大貶。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是最佳選擇
希望採納
Ⅶ 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
1.央行降息,救助資金困難的企業。
2.加大國家投資,大規模建設有利民生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能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加國民收入,穩定物價水平,刺激消費,搞活經濟。
4.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農民購買家電,汽車等商品,既能擴大國內消費,又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Ⅷ 經濟危機如何應對
應對經濟危機,可以分為政府、企業、個人等三個層面。
1、政府層面。主要是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要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所以,這段時間以來,政府已經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來保持金融市場及整個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如股市政策、樓市政策、擴大內需的政策等。
2、企業層面。主要是保證企業不破產、不倒閉,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及空間。所以,這就需要企業從自身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裁員、或減產、或加大投資、或加大研發、或開拓國內市場等等,關鍵是要保證企業能夠渡過這次危機。
3、就個人而言。主要是保證自己不破產。所以,就要謹慎地參與股市、樓市的交易,就要謹慎的對待各種投資,就要謹慎地對待跳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