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

經濟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1-29 02:08:57

⑴ 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各是什麼意思

經濟轉型升級是現代化進程始終面臨的課題,也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為緊迫的課題,關繫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繫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邁入高收入社會,關繫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前,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剛剛閉幕,落實會議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顯得十分迫切。
一、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
國家邁向現代化的過程,既是發展階段因經濟增長不斷躍升的過程,也是經濟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發展階段的轉換,要求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經濟的轉型升級又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推動發展從較低的階段躍升到較高的階段。
當前,關於經濟轉型升級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一個被社會各界普遍認可的清晰、明確的界定。狹義上理解,經濟轉型升級主要涉及到經濟結構的優化;廣義上理解,經濟轉型還涉及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由於我國的現代化在體制上是從傳統計劃經濟轉到現代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推進的,因此,從廣義上理解經濟轉型升級,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具體地說,經濟轉型升級主要涉及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經濟增長拉動力的轉換和升級。從需求方面看,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這方面的轉型升級涉及到經濟增長是主要靠內需拉動,還是主要靠外需拉動;是主要靠投資拉動,還是主要靠消費拉動;等。
二是經濟增長投入結構的轉換和升級。從供給方面看,支撐經濟增長的有資源、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這方面的轉型升級涉及到經濟增長是主要靠資源、資本和勞動力來支撐,還是主要靠知識和技術來支撐;是主要靠低水平的技術來支撐,還是主要靠高水平的技術來支撐;等。
三是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商品和服務由不同的產業創造。這方面的轉型升級涉及到國民財富是主要來自於第一、第二產業,還是主要來自於第三產業;是主要來自於低附加值的產業,還是主要來自於高附加值的產業;等。
四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轉換和升級。體制機制既決定於發展所處的階段,又對發展有反作用。良好的體制機制,會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嚴重缺陷的體制機制,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方面的轉型升級既涉及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如何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問題,也涉及到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問題。
當然,經濟轉型升級還涉及到收入分配結構優化、城鄉區域結構合理化等內容。但是,上述四個方面,應當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或者說是最應當引起關注的方面。
二、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第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經歷著大調整,未來全球經濟的緩慢增長將可能延續較長時期,中國外需超常增長的「風光」不會再現。「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極化演進。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這一多極化演變的速度大大加快。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中國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7%上升至2012年的11%左右。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4%左右上升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接近40%;而美國同期的貢獻卻由30%左右下降至10%左右。西方國家雖然希望繼續分享中國穩定發展的紅利,但不願意看到一個不斷崛起的社會主義強國,因此會採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如匯率操縱指責、貿易制裁等等。不僅如此,從增長的長周期來看,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將進入一段較長的調整期。全球針對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各項結構性改革短期內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而且足以影響全球經濟的重大技術變革尚未明朗。因此,全球經濟將可能在較長時期內處於緩慢增長狀態,未來我國經濟增長很難再有過去那樣的國際環境。
第二,結構調整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圍繞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技術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轉型升級是中國在競爭中取勝的根本需要。金融危機之後,結構調整迅速被發達國家當作應對經濟衰退的重要舉措,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拾實體經濟。美國先後發布了《製造業促進法案》、《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英國加大了創新投入,支持九個創新製造中心建設。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發布了各自的工業振興計劃。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各國都把技術創新作為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手段,力爭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技術制高點。
第三,人口年齡結構正在經歷轉折性變化,靠資本高投入、勞動力充足供應且低成本實現增長的模式難以維持。近幾年來,中國正逐步迎來人口年齡結構的重大轉變。首先,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下降。數據顯示,我國15—60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2012年第一次出現354萬的絕對量下降,而且預測至2020年都將呈逐年下降趨勢。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將繼續上升。其次,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人口撫養壓力開始上升,超高儲蓄將逐漸成為歷史。
第四,資源、能源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國內的環境污染已經逼近人民群眾可承受的極限,推動集約發展、清潔發展事不宜遲。經過三十多年的高強度開采,國內部分資源和能源已經接近枯竭,資源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非常之高。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國際資源能源市場爭奪戰將日趨激烈,資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價時代將很難再現。資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後是生態環境的持續破壞。今年入冬以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霧霾一片,當前水、土壤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嚴重的狀況,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隨著發展進入新階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環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來越低。
第五,中國正處在由上中等收入社會向高收入社會過渡的時期,產業結構升級是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國已成功跨過上中等收入社會門檻,正在向高收入社會邁進。國際經驗表明,由中等收入社會向高收入社會過渡往往伴隨著消費結構的重大升級,對傳統的消費品的需求將下降,而對高質量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將快速攀升。此外中國的城鎮化水平目前已經超過50%,未來將更加註重提高城鎮化質量。這意味著城鎮化的推進將促進信息、旅遊休閑等服務需求的增長,也會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產業結構必須適應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
三、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首先,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依然偏弱。金融危機後,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去年我國出口增長僅7.2%,今年1—11月份累計增長8.3%,與過去年均超過20%的增速相差甚遠。在外需不斷下滑的情況下,經濟增長需要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刺激消費需求,但是效果並不理想。2012年消費需求所佔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達到49.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低20到30個百分點;而且消費比重的提高還有出口、投資增長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國內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真正發揮主動力作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資源、資本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沒有實質性的轉變。2012年,我國能源消耗量達到25.3億噸國際標油,超過美國同年的14.5%,約佔世界總消費的20.3%。在我國人口紅利減弱、耕地紅線逼近、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由於對自主創新重視不足,我國產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外來技術,我國的創新系統未能提供支撐增長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第三,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取得進展,第二產業比重已經從2006年47.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3%,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高。資源和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在二產內部的佔比過高,且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如我國粗鋼產能在2012年底就達到10億噸左右,到2015年預計達到11.2億噸,而中國鋼鐵消費峰值預測也就7.5億噸左右。技術附加值較高的復雜資本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裝備製造、關鍵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進口。近年來,我國服務業比重有所增長,2012年達到44.6%,但研發、營銷、金融、保險(放心保)、物流等對於經濟轉型升級有重要作用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
第四,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但是,這個框架還不夠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與市場關系尚未完全釐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資項目審批、要素價格管制、市場准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況,尋租和腐敗多發,抑制了市場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這不利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不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
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三中全會的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著力提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促進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形成消費與投資協調、內需與外需協調、一二三產業協調的總需求和總供給結構,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組合驅動,轉向更多地依靠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這就需要:
首先,轉變發展觀念,正確把握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的客觀事實,如果再像過去那樣「鋪攤子」、「上項目」,不僅資源、資金、市場等各種關系都綳得很緊,不利於轉型升級,而且會留下很多後遺症。要徹底轉變發展觀念,摒棄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的錯誤思維,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有效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處理好短期政策目標和長期經濟發展的關系。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應消化期,面臨著更加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關系,宏觀調控政策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既要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控制通貨膨脹,促進充分就業,防控風險、守住底線,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又要服務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和創造活力,提升經濟潛在增長能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三,將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任務。要牢牢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與綠色發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競爭優勢。要努力營造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土地等領域政策的協調性,引導更多生產要素投向實體經濟和創新領域。要大力強化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提高環保標准,嚴格環境監管,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增長點。
第四,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原動力。要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營造公平競爭和包容寬松的創新環境。要完善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的實施力度。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技術交易、信息服務、人才服務等創新服務業,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司法保護力度,形成激勵創新的良好法治環境。
第五,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健全體制機制既是轉型升級的內容,也是轉型升級的保障。其關鍵是創造條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理順價格機制,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證各類企業都能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時,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真正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同時把該管的管住管好,加強發展戰略、規劃、制度、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強化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優化政績考核機制。
發展永無止境,改革永無止境,經濟轉型升級不可能一勞永逸。隨著發展階段出現新變化,經濟也必然在新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面對經濟轉型升級這一永恆課題,我們必須落實三中全會的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積極實踐探索,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此文摘自李偉主任2013年12月21日在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解析高層報告會上的演講)

⑵ 什麼是產業轉型升級, 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產業轉型升級,定義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

真正含義:產業轉型升級,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有技術升級、市場升級、管理升級等多個途徑。大部分的人員認為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但僅是技術升級,沒有市場的升級,就沒有圍繞顧客消費痛點的技術升級的路徑研究,所以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先是市場升級,找到「好賣的產品」,接下來才是企業價值鏈的升級。

(2)經濟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轉行業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業未必就能轉型,要轉型未必就要轉行業。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這些內涵,才能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偏差。

⑶ 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怎麼理解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⑷ 消費轉型升級什麼意思

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⑸ 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經濟轉型國家是指近幾十年來發生的經濟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國家,尤其是指前蘇聯和中東歐國家,也包括中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這些轉型國家都十分重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因而也積極地推進國庫管理制度的改革,如哈薩克、烏克蘭、匈牙利等。同時,這些國家的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得到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和幫助,因而更符合國際慣例。了解轉型國家國庫改革經驗,有助於幫助 們確定國庫制度改革的進度、程序和方式等具體問題。

⑹ 什麼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互聯網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開始從「人人相聯」向「物物相聯」邁進,當下正處於向工業互聯網邁進的轉折點,製造業互聯網化趨勢風生水起。通過在產品中內置感測器、處理器和軟體系統,並與互聯網相聯,產品開始走向智能互聯,產品數據和應用程序在產品雲中儲存並運行,產品的功能和效能得以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互聯網+」開始向生產過程滲透,傳統工廠的「黑箱」有望徹底打開,工廠可視化、互聯化、智能化正逐步成為現實,工廠與消費者、供應商的實時互動成為可能,生產組織方式在加速向定製化、分散化和服務化轉型。

伴隨寬頻中國戰略的實施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應用已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對人民生活、政府管理、生產方式、產業形態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本質是要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互聯網深入應用。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強化技術應用,創新服務模式,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通過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拓展和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互聯網+」。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不僅要求經濟增長速度要更加穩健,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整合優化行業資源、節省交易成本、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加速傳統生產方式變革,推動傳統行業的優化升級,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依靠創新推動,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由量到質的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互聯網+」。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較多制約因素。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以其強大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應用創新能力等優勢,從市場、資本、資源等層面全面介入傳統行業,破除行業壟斷、促進要素重新分配和產業結構升級,對傳統產業形成具有變革意義的沖擊和倒逼,刺激傳統行業對生產要素、商業模式主動進行調整,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驅動力量。

⑺ 經濟轉型升級的概念

這種轉變有四個關鍵要素: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和轉型終極條件。其中,轉型目標模式以及所謂漸進和激進兩種轉型方式的比較已是人們熟悉的命題,而對轉型的條件研究卻有所忽略。實際上,初始條件轉變為終極條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經濟運行條件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運行路徑依賴,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對目標模式產生不同影響 。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應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後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並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⑻ 關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理解

如此理解「轉型升級」,中國危矣!
知不足

昨天晚上央視開了一個名為「轉型升級」的高級論壇(參與人員是省部級領導),但該論壇對「轉型升級」的理解,過於膚淺甚至誤入歧途。高層如此理解「轉型升級」,中國危矣!
我理解,「轉型」應指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應指市場升級。然而,要說清這一點,必須聯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
先說經濟發展轉型。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經濟發展是出口和投資導向的——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原來的「型」。國際金融危機後,這種「型」已走到了盡頭——這正是中國目前經濟陷入困境的一個原因。要走出這一困境,必須進行轉型,即從以出口和投資為導向的舊「型」,轉到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新「型」。我黨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說的也是如此。
再說市場升級。這里涉及到對社會發展主體需求變化的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和農民工。因為,中國發展本質上是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工業化的本質是農民變成工人,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民變成市民,因此,中國發展本質上是農民和農民工的發展。但是,農民和農民工的需求在變化。在改革開放前期,其需求是解決溫飽問題;而現在的需求則是進城鎮安家成為市民。所謂市場升級,就是農民和農民工的需求升級。
可以證明,中國目前只要真正做到這兩條,即:第一,經濟發展,從以出口和投資為導向的舊「型」轉到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新「型」;第二,市場需求,從為農民和農民工解決溫飽問題,升級到為農民和農民工解決進城鎮安家成為市民的問題,那麼,中國必將走出困境,並迎來新的一輪大發展。
但是,昨天央視的高級論壇,討論的是什麼呀?我聽完後感到,他們議論的東西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句話:轉型升級,是企業技術創新,是政府為企業服務。顯然,這是離題萬里的。其實,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市場狹小(出口市場萎縮,內需市場沒有擴大),企業失去逐利空間,這豈是企業技術創新可以解決的;而擴大內需的主體是農民和農民工的發展需求,這豈是為企業服務可以解決的。省部級領導是我國高層精英,央視舉辦的高級論壇代表高層的心聲,然而,他們竟然如此理解「轉型升級」,中國危矣!

⑼ 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這個概念由「轉型」和「升級」兩個詞復合而成。
前者又有兩層意思,一是經濟體制轉型,把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轉變為由市場決定;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把粗放發展方式轉變為科學發展和集約化發展。
後者則有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產品升級,通過創新,使功能更好的產品替代原來的產品;二是工藝升級,性能和效率更高的生產工藝替代原來的舊工藝;三是功能升級,即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升級,由實體性的加工、製造、裝配、生產活動向非實體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網路活動升級;四是產業鏈升級,由低級鏈條分工轉向更高級產業鏈分工。
現在很多地方把轉型升級簡單地理解為提高R&D佔GDP比重,或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這個是危害無窮的。前者加大投入浪費,後者在丟失我們的傳統產業優勢。
尤其後者,1、使我們主動輕易地放棄了幾十年來好不容易獲得的在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
2、使自己直接面對發達國家的面對面競爭,遭遇到空前打壓,如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遭遇;
3、使我們可能丟失全球40多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而轉向為全球1、2億少數人口服務的市場。這將是巨大的失策!其實,面對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迅速上升,轉型升級的真正含義和由此決定的最佳策略,是讓傳統產業提升生產率,通過生產率上升克服或消化掉成本上升因素,並通過更低成本和價格刺激市場擴大。因此轉型升級中的「騰籠換鳥」,是要為生產率上升騰出空間,鳳凰涅槃重生出生產率更高的經過新技術、新模式、新管理改造過的新產業體系,而不是簡單化地把企業趕走擠跑!以遷移或者轉移方式騰岀了籠,但引不來新鳥,即使引來了,不僅成本巨大而且新鳥因為直接面對發達國家殘酷競爭,也難以活下去。

閱讀全文

與經濟轉型升級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封市直事業單位筆試成績多久出 瀏覽:802
史太太的史是哪個歷史故事 瀏覽:99
怎麼講故事才能讓小寶寶睡覺 瀏覽:189
有哪些好的婚姻家庭心理分析專家 瀏覽:592
事業單位考錄的招考簡章是什麼 瀏覽:746
亞洲第一美女克拉拉什麼臉型 瀏覽:322
美女和總裁吻戲叫什麼名字 瀏覽:421
如何經營婚姻讓他無止境的付出 瀏覽:223
上海事業單位工資能拿到多少 瀏覽:555
婚姻是場賭怎麼處理 瀏覽:877
屬相鼠和牛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508
9表示什麼愛情含義 瀏覽:943
美女你在哪裡把電話號碼發給我 瀏覽:523
西部航空經濟艙怎麼選代號倉 瀏覽:514
湖北健康綠碼怎麼弄 瀏覽:335
粵康碼上面那個健康證明是什麼 瀏覽:709
延吉市經濟總量多少 瀏覽:879
哭泣天使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423
沒有好的事業怎麼說 瀏覽:152
衡陽市區內哪裡可以辦健康證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