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2-01-26 08:33:03

⑴ 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只有足夠的創新壓力和充分的創新收益,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在強化創新的必要性方面,著力點在於規避「尋租獲利」「投機獲利」以及「低質產品獲利」的空間,構建「只有創新才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首先,通過簡政放權等規范政府行為、降低尋租空間,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調動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其次,打破行政性壟斷,規避投機空間。這就需要拓寬行業准入,告別「高度集中」和「行政性壟斷」,走向「充分競爭」,迫使企業以創新求生存。再次,理順要素價格,壓縮同質、低質產品的利潤空間。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會導致廠商在隱性補貼的成本體系中弱化創新動力,保障了低質產品利潤空間,固化了企業對低價要素的路徑依賴。在保障創新的可行性方面,著力點在於降低創新成本、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需要通過透明、有效的產權保護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通過透明、開放的金融系統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撐,通過放寬對創新要素合理流動的諸多限制使得創新要素合理集聚,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的政策環境。

⑵ 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

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是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能適應不可改變。因為伴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擴大,增長速度自然要回落,猶如滾雪球一樣,當雪球小的時候,可以很快翻一番,隨著雪球體積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世界各大經濟體在經濟增長中都出現過這種趨勢。當然,速度降低並不影響總量繼續增大,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率每提高1%帶來的增量比10年前增加10%還要大。

經濟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有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緊張狀態並從根本上緩解產能過剩。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在促進綜合國力、城鄉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的同時,一方面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能源難以為繼,供給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資源、能源嚴重依賴進口,水、土壤、空氣等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經濟社會代價。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行業產能過剩,產品供大於求,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通過強力刺激、大規模擴大投資雖然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率,但會產生更多的矛盾,顯然不是正確的選擇。

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並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如期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其中經濟方面的重要指標就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也就是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7.2%。就經濟增長率來看,2011年至2013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8.2%,從2014年至202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只需要增長6.8%即可實現預期目標;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來看,2011年至201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5%,從2014年至2020年,城鄉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或純收入只需分別增長6.7%和5.8%即可,而目前我國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率,顯然可以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和人民生活目標。

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同樣可以創造出新的世界奇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數據,從1980年到2013年,世界平均經濟增長率只有4個年份達到5%以上,美國只有9個年份達到4%以上,日本只有8個年份達到4%以上,巴西只有三個年份達到7%以上,印度只有9個年份達到7%以上,南非沒有一個年份達到7%以上,俄羅斯自1993年以來只有5個年份達到7%以上。過去30多年中國的快速增長已經創造了世界奇跡,未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能夠保持在7%-8%,顯然仍將是全世界最高的。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面,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不僅僅是指經濟增長率進入中高速增長區間,還指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常態。保護生態環境不是短期政策,而是長期的基本國策,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共同構成「五位一體」,從而也要求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得一時的經濟增長。

經濟運行的新常態還意味著要擠掉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實現實實在在的GDP。應客觀地看到,過去高速經濟增長中有一定的水分,既有來自消費需求的水分,也有來自投資需求的水分,還有地方在統計方面的水分。從消費需求來看,無論是政府消費還是居民消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從政府消費來看,伴隨著GDP的快速增加,政府消費急劇膨脹,固然政府消費中的絕大部分屬於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所必需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特別是在三公消費方面。居民消費也有浪費嚴重的現象,比如餐桌上的浪費就十分驚人。從投資需求來看,長期以來我國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大拆大建以及因為經濟結構不合理而產生的虛假GDP。從統計中的水分來看,數字出幹部,幹部出數字也不是個別現象。因此,擠掉水分,讓GDP回歸正常狀態是客觀要求。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不僅指經濟增長,還包括社會發展更加協調,我們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產生的黑色GDP,也不要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協調而產生的帶淚的GDP。

⑶ 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⑷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⑸ 請闡述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所謂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發展放緩,企業的工資水平不升反降。

⑹ 如何認識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幹、不會干、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⑺ 如何認識和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新常的含義和特徵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指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徵是,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來理解。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摸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除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魂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⑻ 如何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 簡潔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第一,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十分可觀。在此基礎上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第二,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四化同步」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協調。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困擾著我們;產能「擠水分」、房地產「去泡沫」、金融「去杠桿」,是對早先累積的失衡的調整和化解。經濟增速放緩,金融領域轉型與整個經濟轉型並行,資金利率卻很難盡快降低,低增長與高利率並存具有較大隱患;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但是近期卻無法代替傳統產業;我國正在迎來「路易斯拐點」,不斷接近完全就業狀態,勞動力的供給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在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之際,無法應對變化的企業遭到淘汰,失業者增多,可能引發社會不安。概括起來,就是前進的道路上可能存在兩大陷阱,即「轉型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能不能適應新常態,突破增長瓶頸,跨越兩大「陷阱」,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⑼ 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⑽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認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補補的體制機制調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的破除,將打破利益固化籓籬,解除限制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激發經濟活力;經濟增長機制轉換和宏觀調控體系完善,將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伴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微觀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新的增長引擎將被打造出來,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將具備更堅實的制度基礎、更充沛的動力源泉。
管清友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這個故事裡他指的是什麼英文 瀏覽:339
愛情數字1330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602
事業單位怎麼調整職位 瀏覽:363
幸福里採光房哪裡最好 瀏覽:14
屬於會計事業變更的事項有哪些 瀏覽:643
寓言故事二年級學過哪些 瀏覽:135
咸陽市文興路幸福家園房價是多少 瀏覽:226
這個故事選擇的很好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07
生物都有什麼故事 瀏覽:185
開封市直事業單位筆試成績多久出 瀏覽:805
史太太的史是哪個歷史故事 瀏覽:101
怎麼講故事才能讓小寶寶睡覺 瀏覽:189
有哪些好的婚姻家庭心理分析專家 瀏覽:593
事業單位考錄的招考簡章是什麼 瀏覽:747
亞洲第一美女克拉拉什麼臉型 瀏覽:322
美女和總裁吻戲叫什麼名字 瀏覽:421
如何經營婚姻讓他無止境的付出 瀏覽:224
上海事業單位工資能拿到多少 瀏覽:557
婚姻是場賭怎麼處理 瀏覽:879
屬相鼠和牛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