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從財務角度探討如何破解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有差別,特別是與行業性質相關,但是相同行業在應對金融危機時的抵抗能力又是不同的。
(一)必須加強財務預警和監測。認真分析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等指標變動情況,關注到期債務,對可能出現的資金風險,要提前做好應急預案並及時報告,防範財務風險。加強存貨及應收帳款管理,減少資金佔用。積極開展存貨和應收、預付款項的清理,加快存貨及應收、預付款項周轉,減少流動資金佔用。
(二)重新審視和評估企業發展戰略,尤其是投融資規劃。在當前,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內,盡量規避和控制風險,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在企業諸多風險中,投融資風險是企業最大的風險。重新客觀評估自身投融資能力,調整發展策略,適當收縮戰線,更加明確定位,集中發展核心業務,高度重視投資管理,從嚴從緊控制投資,應當成為大多數企業的首要任務。
(三)要由追求規模轉向更加註重運營質量。雷曼兄弟破產,讓中國的企業家不再盲目迷信外國的大企業、老企業,使讓我們看到企業不論多大,都有可能倒下。中國人富有「大」子情結,許多企業盲目追求規模,盲目投資和並購,在這種經濟環境面前,無疑更加大了風險。因此,必須處理好規模、效率和風險三者之間的關系。從重視降本降耗、強化成本管理、注重現金流管理等方面,切實提升企業運營質量。特別要高度重視現金流管理,有效控制財務風險。在嚴峻的危機面前,應當加深對「現金為王」理念的認識。
(四)要抓住擴大內需和企業節能降耗的有利時機,實現企業的產業升級。特別是那些原來依靠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力為國外生產加工產品的企業,要通過技術、管理、體制和機制等的創新,實現企業產品和產業的平穩升級或轉型。另外,一些高新技術企業,要抓住傳統產業更新改造和產業升級中對技術力量需求強烈的時機,依靠技術優勢,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
(五)其次,從財務角度出發,危機與機會是一對在金融危機下同時並存的矛盾共同體.要從事物的另一面去發現對危機下存在的機會和良機。因為,金融給企業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給予了千載難逢的並購機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界永恆的法則。優秀的企業家如何抓住時機以低價格收購遇到寒潮無法生存的優良企業,需要我們企業家的勇氣和果斷。
Ⅱ 如果經濟危機做什麼
經濟危機時應採取應對措施
經濟危機發生時,經濟環境惡化,企業盈利壓力增大,失業率上升,消費者信心下降。面對這樣的局面,個人和企業都應該採取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個人應對措施
個人在面對經濟危機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理性消費與儲蓄: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增加儲蓄,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失業或其他經濟風險。
2.提升技能:在經濟危機期間,積極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增強就業競爭力。
二、企業應對措施
企業在經濟危機時,更應靈活調整戰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1.優化運營: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2.創新轉型:尋找新的增長點,如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等,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同時可以考慮拓展線上業務,利用互聯網提升銷售額。同時可以考慮降低成本以適應市場的新需求和新趨勢。三、政府和宏觀政策應對措施政府在危機期間需要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來穩定市場信心,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手段來刺激經濟增長和擴大內需。四、全球經濟視角下的危機應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經濟相互影響。因此,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可以通過國際金融機構的協調和支持,共同穩定全球金融市場。總結經濟危機是嚴峻的經濟挑戰,但通過個人、企業、政府和全球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有效應對並降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儲備資產、提升技能還是優化運營和創新轉型都是我們在經濟危機時應該考慮的有效措施。只有在共同應對和共同努力下,我們才能度過難關,迎接經濟的復甦。
Ⅲ 金融危機下怎麼樣理財才能避險又回報高呢
金融危機下,任何企業個人均不好尋找很好的投資方法,想要在金融危機下避險,可以從以下考慮:
1謹慎投資;巴菲特說,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第二,盡量避免風險;第三,堅決牢記前兩條!經濟危機之下的理財更應該注重風險控制。所以,股票等風險投資盡量謹慎,創業等想法也盡量延後。
2存款保本 增加保本理財產品,是金融危機當下的最好選擇,資產配置應以穩健為主,增強抗風險能力。可以選擇銀行期權類理財產品,保障本金的同時可抵禦通貨膨脹風險。當然,也可以選擇安全的定期存款,雖然利息不高,但這樣更具安全性。
3趁機買房 房產商們想要度過這個冬天非常的困難,也許很多挺不過去的就該拋的都拋了,那麼不如就趁現在房產最低迷的時期買套房子,以目前的優惠政策,加上房產商們的讓利方式,這時買才會更有賺頭,同樣也可以省去很多的錢。
Ⅳ 經濟危機的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對策
2007年底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並向國外擴散。特別是今年9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惡化,迅速演變成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迅速影響實體經濟,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明顯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機、迅速遏制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當前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和一致行動。 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 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有其必然原因。從本質上看,是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問題,從體制機制方面看,金融疏於監管,存在六個環節上的重弊。 第一個環節,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按照國際慣例,購房按揭貸款是20%—30%的首付然後按月還本付息。但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在過去10年裡購房實行「零首付」,半年內不用還本付息,5年內只付息不還本,甚塌隱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價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抵押貸款。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購房按揭貸款制度,讓美國人超前消費、超能力消費,窮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國經濟輝煌的十年。但這輝煌背後就潛伏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及關聯的壞賬隱患。 第二個環節,房貸證券化。出於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考慮,美國的銀行金融機構將購房按揭貸款包括次級按揭貸款打包證券化,通過投資銀行賣給社會投資者。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就轉嫁到資本市場,並進一步轉嫁到全社會投資者——股民、企業以及全球各種銀行和機構投資者。 第三個環節,投資銀行的異化。投資銀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國的投資銀行為房貸證券化交易的巨額利潤所惑而角色異化。在通過承銷債券賺取中介費用的同時,大舉買賣次級債券獲取收益。形象地說,是從賭場的發牌者變為賭徒甚至莊家。角色的異化不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將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第四個環節,金融杠桿率過高。金融市場要穩定,金融杠桿率一定要合理。美國金融機構片面追逐利潤過度擴張,用極小比例的自有資金通過大量負債實現規模擴張,杠桿率高達1:20—30甚至1:40—50。在過去的5年裡,美國金融機構以這個過高過大的杠桿率,炮製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和虛假的繁榮。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億美元自有資金,形成2000億美元左右的債券投資。 第五個環節,信用違約掉期(cds)。美國的金融投資杠桿率能達到1:40—50,是因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險機構為這些風險巨大的融資活動提供擔保。若融資方出現資金問題,由提供保險的機構賠付。但是,在沒有發生違約行為時,保險機構除了得到風險補償外,還可將cds在市場公開出售。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超過33萬億美元的cds市場團卜廳。cds的出現,在規避局部風險的同時卻增大金融整體風險,使分散的可控制的違約風險向信用保險機構集中,變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風險。 第六個環節,對沖基金缺乏監管。以上五個環節相互作用,已經形成美國金融危機的源頭,而「追漲殺跌」的對沖基金又加速危機的發酵爆發。美國有大量缺乏政府監管的對沖基金,當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時,對沖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場,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價;次貸危機爆發後,對沖基金又瘋狂做空美國股市,加速整個系統的崩盤。 這六大環節一環扣一環,形成美國金融泡沫的螺旋體和生長鏈。其中一環的破滅,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演變成今天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機。 走出危機需要三階段統籌 2009年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關鍵一年。遏制危機並早日走出困境,必須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當前燃眉之急是解決美國2萬億美元的金融壞賬,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機變成經濟危機,遠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一)當前措施:三招救市 這三招,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弊螞,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根據測算,美國大約有2萬億美元壞賬,今年通過採取這三招大體解決了1萬億美元壞賬,明年還將要解決剩下的1萬億美元壞賬。 (二)中期目標:振興實體經濟 如何遏制實體經濟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視和重點解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仍然是增加投資、刺激消費、加大出口的三條途徑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各國政府都啟動了增加投資和刺激消費的政策,並且摒棄貿易保護主義而採取共同行動。 在中期,各國政府會採取三個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松動銀根,降息、降低准備金率,增加流動性。其次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補助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增強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場主體。抓住目前大批企業減產停產、破產關閉的時機,推進並購重組,推進企業改造發展。作為美國政府,除了啟動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推進產業、企業的結構調整,振興實體經濟之外,還要亡羊補牢,從體制機制上解決滋生金融六個環節弊端的根本問題,健全金融制度。 (三)長期指向:重構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國際收支趨向惡化,出現全球性「美元過剩」,美國黃金大量外流,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能支撐美元的泛濫。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棄「美元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後,盡管美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歐元、日元實力日強,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沒有改變。 美國作為國際貨幣的主要發行者,本應該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強美元的貨幣責任意識,防止濫用貨幣發行權。但從這幾十年特別是近十來年的實踐看,美國沒有肩負起職責,利益和責任失衡。2005年,美國gdp12.5萬億美元,貸款余額18萬億美元,超過gdp50%,股票市值20萬億美元,超過gdp60%。美國政府欠債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負債3萬美元。各項金融指標的狂漲意味著大量的泡沫,必將帶來金融動盪。從宏觀上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現有世界貨幣體系的積弊所致。因此,重構適應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貨幣體系是必然趨勢。 怎樣的世界貨幣體系才是合理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貨幣體系應該是美元、歐元、亞元(以人民幣和日元為主的亞洲貨幣)三大世界主體貨幣三足鼎立的新體系。三大貨幣之間實行相對穩定的浮動匯率,各國貨幣與三大貨幣掛鉤。三大主體貨幣對應的國家應實行「g本位」——以gdp為本位。即gdp與銀行貸款余額、與股市市值、與房地產市值應該大致相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保持合理的比例。 中國經濟有強大的抗危機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股市、房市回調,沿海加工貿易企業訂單減少,部分企業停產破產關閉,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但是,從總體上看,在世界經濟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風景尚好。為什麼?中國經濟有六大優勢: 第一,巨額的外匯儲備。目前已有1萬9千億美元外匯儲備,足可抗禦外來風險的沖擊。 第二,傳統的儲蓄美德和較高的儲蓄率。中國老百姓勤勞節儉,有儲蓄的傳統美德。2007年中國居民儲蓄達到17.2億元,儲蓄率達到50%以上。中國政府內債、外債的總和不到gdp的60%,財政負債風險不高。 第三,審慎嚴格而又靈活,既管制又自由的外匯管理政策。資本項下實行管制,外國資本不能隨意地進出中國,而在經常項目下的外匯進出又較為自由靈活。 第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均gdp10年後會突破1萬美元。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內需,不僅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緩解世界金融危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體系和嚴格的金融監管。中國的金融體系經過幾十年來的改革發展已經基本完善,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中國金融制度健全管理嚴格,且嚴格控制金融衍生產品,沒有出現類似於美國金融體系那樣的問題。 第六,強大的制度優勢和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中國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法制逐步健全,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見事早、行動快,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9月以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施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11月份以後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等等,促進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信心。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今年將有所放緩,2009年上半年慣性下滑,下半年開始走出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國際金融危機則到2009年底見底,經濟危機到2010年底左右見底,2011—2012年開始復甦
Ⅳ 經濟危機來了該怎麼辦
經濟危機是一種客觀的經濟現象,是不必可避免的一種危機,沒有任何國家和個人可以阻止經濟危機,但它若是真的來了,也不用驚慌失措,作為理財師,我對於個人應對經濟危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經濟危機發生主要是貨幣貶值和物價飛漲,紙質貨幣基本跟廢紙差不多,所以我們在平時要積累部分資金購買黃金和白銀,這樣你才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第二、我們積攢最多的應該是黃金,這是因為經濟危機發生的是,許多人開始去搶購具有較強抵禦風險能力的黃金這時候會更加的堅挺,保證你的最大利益。
第三、經濟危機的時候,各個行業都會比較的蕭條,所以你要完全的分散你自己的投資,增強風險的抵抗能力,可以低價買入房子、股票基金、外匯來抵禦風險。
第四、綜合上面的三點,我們要說的是,我們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要做到盡量節約自己的資金,因為這時候財富處於貶值加速的時候,我們節約的資金,要盡量用到刀刃上,在經濟危機中不恐慌,保持理性,不拋售證券或者其它商品。
第五、大家還要記住一點是,經濟危機的時候是暫時的,所以你的財富縮水也是暫時的,要耐心等待春暖花開,保證自己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