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國發表講話,開始了「新經濟政策」的第二階段。這一次,反對的意見開始強烈起來。而且人們很快就發現,為實施工資、價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資委員會和物價委員會實際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擔心工會可能從監督機構中撤出代表,工資委員會一再作出讓步:
先是宣布認可延期未加的工資增長,並確定每年工資增加的標准線為5.5%,後又同意煤礦工人增加工資15%。物價委員會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一開始,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不到3周的時間,全國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價申請,而被批准與被否決的比例竟達20:1。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價格猛漲和「水門事件」的困擾,於6月間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也。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凍結實施僅一個月便開始解凍。
這時,美國政府轉而採取財政金融雙緊政策來控制物價。雖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糧食、石油、魚粉等必需品價格還是猛漲。時逢石油危機,於是石油價格從3美元一桶上升為12美元一桶,整整漲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資物價管制到期自動取消,加上美元貶值等因素,物價扶搖直上,達到了1974年全年上漲12%的歷史最高記錄。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國總統時,「滯脹」的局面已經形成。福特總統上台初期宣布通貨膨脹為美國的頭號大敵。在當時,福特及其經濟官員都沒有預料到失業率會在9個月內上升到9%,並成為1975年的特大新聞。
1974~1975年的經濟衰退使福特政府改變了初衷。在國會的壓力下,美聯儲於1975年初開始放鬆銀根。直到福特卸任為止,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時緊時松,疲於應付,而經濟卻一直呈現出高失業、高通脹的「雙高」特徵。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根據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理論,人們普遍認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此長彼消的關系,而不會同時並存。宏觀經濟政策的決策要點,只在於沿著反映通貨膨脹率與失業之間替換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尋找一個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可以承受的點。
但是,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滯脹」即高失業與高通脹的同時出現,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管理政策,認為他們用通脹緩解失業的做法導致了「滯脹」的出現。但是對於如何解釋「滯脹」的形成機制,不同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就政府政策而言,主要是宏觀經濟政策、社會福利政策以及政府管制政策三大失誤導致了「滯脹」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