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是計劃經濟,那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什麼
按馬克思的論述,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計劃,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是市場。但是近代以來,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帶來了災難性影響,因此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凱恩斯主義。而隨著計劃的逐漸死板,計劃規劃也不再適合社會發展。因此「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所以現在意識形態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而各個國家(除朝鮮)都開始推行以實用為主的務實主義經濟。
『貳』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前是什麼經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幾千年中國都是封建社會,那麼其社會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後便實行了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簡單可理解為社會經濟運行由國家把控,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給。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可理解為根據市場自由交易、貿易。
計劃經濟定義:計劃經濟,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
「指令型經濟」通常和計劃經濟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徵: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民主制度,計劃經濟的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經濟的管理實際上即是一個民主管理的超級公司。
在這種體制下,全體人民通過民主集中,用經濟和社會計劃來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以及實現全民所有,具體表現即為全民就業,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等,以此體現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
計劃經濟是勞動人民實現經濟民主的載體,計劃經濟的控制范圍擴展到哪裡,勞動人民的經濟民主權力就擴展到哪裡。計劃經濟的經濟特徵即高度的計劃指令性,產品的數量、品種、價格、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方向、就業及工資水平、經濟增長速度等等均由中央當局的指令性計劃來決定,這與跨國公司的管理無異。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歷史上的計劃經濟運行產生的弊端,僅僅是蘇維埃的民主制度的形式有了官僚專制的內容,如同一切民主共和名義下都可能出現專制獨裁一樣,不代表民主共和不好,這不代表計劃經濟不是套經濟民主制度。
『叄』 中國商品經濟產生時間
1984年。
1984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指出:
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的,全民企業在服從國家計劃和管理的前提下;
應在生產和經營上享有廣泛的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決定》從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科學論斷出發,對社會主義的計劃體制、價格體制、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適合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改革方案。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這些關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
原始時代,人們共同對抗自然,生產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斷改進的勞動工具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生產物過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換。這些交換先是偶然性,漸漸變得經常而刻意。
商部落就以善於交換出名,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傳說他們的祖先曾駕著牛車遊走部落之間,進行交易。
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由此引申,出售的生產物便叫「商品」。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
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肆』 什麼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現高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分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4)社會經濟是有計劃的什麼經濟擴展閱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包括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計劃體系」,另一部分是「市場體系」。
「計劃體系」 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組成的。這些企業規模大、技術復雜、投資數量大,所以從籌備建廠至生產出產品,中間經過很長的時間。因此,大企業要求安全和穩定,這就需要有預測和計劃;
企業為了確保自己的收益,就要控制產品的價格,一些大公司採取一致的行動,達成價格協定,這些被固定下來的價格可以長時期地被預測,同時,由於一個公司的價格又是另一個公司的成本,所以,成本也可以預測。
因為在這部分經濟中,市場競爭被 「計劃原則」代替,實質上是一種計劃經濟。這些由大公司組成的 「計劃體系」 擁有廣泛的權力: 控制產品價格和原材料; 控制產品銷售量; 控制資本來源; 影響和控制政府。
「計劃體系」消滅了貧困,已不存在階級對立,其權力掌握在技術和管理人員手中,公司的目標不是最大限度利潤而是穩定和增長,生產者主權代替了消費者主權。由於 「計劃體系」存在著上述優勢,所以它能憑此剝削 「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