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經濟結構、階級構成和主要矛盾是什麼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准備階段。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
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階.級構成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力量。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積極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一面。因此,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也具有兩重性,既有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階.級利益相互對立的、對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對抗性的一面。對於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剝削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力量,又是團結和改造的對象。
主要矛盾
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B. 什麼是經濟結構,包括什麼
經濟結構是指企業所在地區的生產力布局情況。不同的經濟結構類型關繫到企業財務活動的發展程度、范圍、投資方向、資金來源和盈利水平等。資源環境是關系企業發展的資源條件。
經濟結構是指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包括企業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
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2)經濟結構性質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次經濟結構調整:
1979—1984年由於從1958年起到1978年,中國經濟建設除了1961—1965年的調整時期以外,許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產高速度、建設大規模」的錯誤。
2. 第二次經濟結構調整:
1988—1991年1988年9月,中國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頓、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針,在大力治理通貨膨脹的基礎上,著力調整經濟結構。
3.第三次經濟結構調整:
1997年以後1993年下半年以後,為了治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中國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利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抑制需求膨脹,同時繼續推進了價格體制、流通體制和財政體制、金融體制改革。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