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
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㈡ 為什麼發動戰爭反而能促進經濟增長
這個觀點或結論一般只適用於美國。
首先美國不會將戰場設定在本國境內。
其次,通過戰爭,可以大量出口武器,即使戰爭需要本國士兵,但戰爭經費卻可以借口由其盟國承擔,根據同盟條約,一方戰爭,另一方需要提供幫助,不願意出人,那就出錢。比如日本。
第三,通過戰爭,摧毀了別國的生產力與設施,可以穩定居於產業鏈的兩端,在國際貿易方面,各種產品的定價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㈢ 200多次戰爭越打越富有美國崛起除了大發橫財 竟還有其他原因
韜光養晦數十年,美國在二戰中的人數已高達1000萬餘人,規模空前,令全世界為之震驚的是,美國憑借二戰契機順利上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光鮮亮麗的外表後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實際上,美國也是在經歷過艱難曲折才快速崛起。
大多數國家在經歷過二戰的洗禮後,都熱衷於和平,但美國依然熱衷於戰爭,僅僅44年的時間,美國就先後發動了200多次戰爭。「國雖大,好戰必亡」。為何美國非但沒有走向毀滅,反而一步步走向世界霸主?
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呢?
1914年,隨著 薩拉熱窩 的一聲巨響,直接引燃了戰爭的導火線。在這場歐洲大陸的國土上,波及到很多國家,甚至美國也參與其中,但戰火並未殃及到美國的領土。
縱觀整個一戰,戰爭的殘酷導致整個歐洲的工業、農業基礎都支撐不起,在失去強大的經濟來源後,相信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成為世界級大國。
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美國憑借自己得天獨道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優勢為交戰雙方同時提供戰爭所需的工業產品,對美國來說,保持中立是最穩妥的一種辦法,既可以發一筆橫財,同時可以大力發展工業。
但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英國逐漸失去了海上優勢,德國海軍的優勢很快凸顯出來,不僅威脅到英國的安危,同時也危及到美國本土,使焦躁不安的美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決定對德宣戰。
終於在1917年的4月6日, 美國正式對德國進行宣戰 。
雖然美國成功擊潰了德軍,但所用的裝備與戰鬥力卻是依靠英法兩國。
戰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獲得大量賠款,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後, 美元隨即取代了英鎊,成為了世界上主要貨幣 ,同時也成為了一戰中最大的贏家。
而國家的GDP在大幅度增長,使國內呈現出一片「虛假現象」,繁榮的背後是貧富差距的增加。
1929年10月,隨著這種情況的持續增加,美國的銀行系統開始陸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破產倒閉的企業增多,民眾的失業率也大增。
各國都處在一片蕭條的環境下,原本美國的農業在一戰後就一直處於長期的慢性危機中,此次的 經濟大危機 更加使農業危機加劇。
同時,美國作為最大的貿易國家,在金融方面衰落得尤為嚴重,美國通脹報表已經高達8.5%,許多有名的公司股票都在逐漸下降。此次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的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同時也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危機中,工人的貨幣工資直接降到了原本工資的50%,資本家為了彌補利益上的損失,還利用失業作為威脅,以此來大肆壓榨工人的勞動成果。
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美國政府決定撥款來幫助破產的資本主義企業復興,而面對勞動人民竟不伸出援助之手,這就促使階級矛盾的深化。
在此情況下,時任美國總統胡佛黯然下台。美國資產階級決定捧羅斯福為美國新任總統。
1933年,在 羅斯福 上台並深入了解此次的經濟大危機後,實行了三條政策。
第一條就是節省開支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危機,減少一些無用的開支。為此,羅斯福降低了公務員的酬薪,甚至還關閉了一些政府控股的國企,其目的就是來積累資金。
美國的軍隊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最看重的,所以每年政府就會撥大量的資金來給軍隊,其目的就是研發新武器。
但因為羅斯福的新政需要大量的資金,盡管關了部分企業,但是還是不夠,為此,他開始把目光盯在了美國軍隊上,便直接下令減少軍隊中沒有必要的預算,這次攢夠了新政所需要的資金預算。
在他攢到資金後 ,他開始 集中所有的力量來調整工業 ,模仿蘇聯走共產主義經濟,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市場的控制與調節,羅斯福決定重新扶持一些破產的企業,同時也帶動其他企業開始逐漸復興。
為了維護工人的基本權利,羅斯福還規定了統一的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這樣的生產大大解決了工人的就業問題,自此,在美國政府的措施下,工業改革順利進行。
在解決完工業問題後,美國開始增強對市場的控制力與調節力。原本的美國政府一直是倡導自由經濟,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帶動市場的積極性與繁榮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缺少核心制約力的市場逐漸出現了弊端,假幣的出現。
所以,在羅斯福通過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想要改變現狀,就只能拋棄舊的市場模式,於是決定走向自由民主化,最終這個權利是由美國管理與監督。
在政府入市以後,很快就穩定住混亂市場的局面,因此羅斯福的第二項新政策也順利完成。
羅斯福同時也在農業生產方面做出了一些貢獻,他頒布了 《農業調整法》 ,提倡減耕減產,並為受損的農民提供補給,不僅如此,他還推動了「以工代賑」。
美國用於賑災的錢不是直接發到民眾手裡,而是民眾直接從事工作賺錢,不僅培養了農業的自覺性,同時也有利於市場的穩定。
縱觀美國的經濟大危機,看似如此簡單的解決方法,胡佛總統卻陷入了迷茫之中,或許是危機來得猝不及防,使他下意識不知所措,才錯過了最佳的控制時間。
但自羅斯福總統推出新政策後,國內所有行業的經濟指標都在穩步回升。同時,新政策的實施也增加了人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逐漸擺脫了法西斯對民主制度的威脅。
但美國真正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的原因是 「二戰的爆發」 。雖然羅斯福的政策幫助美國順利渡過經濟危機,但在1936年至1939年,美國的失業率突然就達到了20%,同時股市也在不斷下跌。
究其原因是羅斯福新政策的變化,已經達到了頂峰,以工代賑帶來的福利開始慢慢消退,美國開始出現了經濟萎縮的狀態。
然而想要阻止這些現象的不斷下滑,美國必須要等待一場戰爭的爆發,才能挽救自己。屆時的 德國 ,在經歷了一戰的失敗以後, 欠下了巨額賠償 ,而美軍的資本家此時嗅到良機,大量資本家開始暗中投資德國,而德國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揚格計劃,欠下美國330億美元貸款,德國用這筆錢,償還了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用剩下的130億用於自身的復興和整備軍隊。
其中參與到這一過程的美國財閥不計其數,其中摩根財團,洛克菲勒家族都身處其中,而美國政府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美國需要外部刺激才能讓經濟快速增長,而德國需要資金,工業設備才能重塑自己這台戰爭機器,兩者各取所需,而對於美國而言,縱觀整個西歐國家,毫無疑問德國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戰爭爆發點。
恰逢此時,希特勒在資本家等壟斷資本集團之間進行游說,得到了很多軍工集團的信賴,最終促成希特勒的上台。
希特勒上台後,面對高額的貸款,希特勒決定進行國家的干預,重整軍備,可如此下去就會導致有大量的士兵無所事事,空吃軍餉,大批武器閑置成為擺設,此時的德國已經箭在弦上,如果想要經濟不倒退,那麼發動戰爭一定是一條必選之路。這樣的德國和美國更加不謀而合。
1939年,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與此同時美國也修改了 《中立法案》 。原本此項法案是出自1935年,文中規定禁止對交戰國出售武器,但在波蘭戰役爆發後,該法案便迅速被調整為准許向交戰國出售武器,很多資料顯示是德國的擴張行為,但世紀上是美國在中途抽取利益的過程。
在這次戰役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九千餘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早在一戰時,美國就徹底摸清了發戰爭財的套路。為此,他們在二戰期間,通過大量的軍事訂單與租借法案使美國的各大工廠夜以繼日地轉動起來,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量可達12.7%。
通常來說,人們只知道 美國為同盟國提供物資 ,卻不曾想到美國也曾為同盟國提供過幫助。
一戰前的拉美與亞洲的工業品市場都是由歐洲列強所控制,戰爭期間,各個國家自顧不暇,為此美國商品開始席捲整個歐洲市場。
即使在二戰中, 德國與日本 還是通過向美國購買 橡膠與廢鋼鐵 ,不僅如此,美國還將石油在內的物資轉運給德國。在整個戰爭中,美國的石油公司向德國出售了石油生產總量20%的石油,直到德國戰敗前還在向德國提供石油。
在1939年至1945年,美國鋼材和石油的總產量分別達到了5.1億噸和14.6噸,而同期的英國卻不足1億。
所以,美國在這兩次戰爭中大發橫財,依靠全球75%的黃金儲備確立了美元霸權,而其他國家的經濟基礎幾乎都被美國掠奪干凈。美國因戰爭而獲得的利益全部裝入自己的口袋。
而在亞太地區,自日本對我國開戰後,美國繼續大發其財。隨著資金的不斷流入,致使日本開始急躁,情急之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參戰,成為太平洋的戰場主力軍,利用超強的工業實力和底蘊成功擊敗日本,自此,美國也成功控制了日本、韓國和東南亞。
戰後的 美國 在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空力量,光 航空母艦 就高達30艘,英國海上霸主的位置徹底被美國所取代。
兩次世界大戰成就了美國的霸權地位,當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之後,幾乎所有的交戰國家都成了殘垣斷壁,戰敗後的德國陷入了衣食無著的困境,歐洲更是被打成了一片廢墟。
美國當時的經濟已經大幅度增長,戰爭不僅沒有對美國造成什麼壓力,反而徹底從危機走出來。為了鞏固美國的利益,美國就必須對歐洲國家展開投資,便又啟動了一個 「馬歇爾計劃」 ,並幫助歐洲各國重建,表面上是用美國的資金來幫助歐洲復甦,但實際上是不僅增加了控制力,同時也進一步削弱了英法等國的影響力。
不難看出,美國在戰爭中吸取了一定的利益,美國的繁榮是靠戰爭打出來的,它的強大是建立在無盡白骨和硝煙之上的。但除了在這兩次戰爭中大發橫財之外,還有其餘兩個重要的原因。
其實早在14世紀之前,美洲大陸本沒有出現資本的貪婪與殖民間的斗爭。但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自此,這一切都變得潛移默化。
雖然,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使美國、英國、法國等殖民帝國逐漸顯露出自己的狼子野心,成功讓歐洲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6世紀至18世紀,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歐國家相繼進入美洲,並陸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領土。18世紀中期,隨著 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英國很快就累積了大量的資本,並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於是開始對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塊殖民地,採取高壓政策,隨著征稅的不斷提高,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的不滿與反抗,最終引發了北美獨立戰爭。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人民在列剋星敦的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自此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美國在當時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的帶領下,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並同時也與法國等多個國家開展外交活動,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多個國家的幫助。
最終,在法軍的幫助下,美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一勝利不僅使被佔領的13個殖民地獨立,同時也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華盛頓在擊敗英軍後,便再度隱歸,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直到1789年,聯邦政府正式成立,華盛頓再次出山,主持制定了美國首部憲法,並成為了美國 歷史 上的首屆總統。
在美國獨立之後,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1862年《宅地法》的實施 ,致使美國成立了移民局,自此就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
大批的移民由於不同的原因而前往西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產階級矛盾,但對於北美印第安人來說是一條「血淚之路」。
美國的這次西進運動 ,逐漸由大西洋的沿岸擴張到太平洋的沿岸。西進運動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與國力的增強起到了尤為重要的 歷史 意義,同時西部肥沃的土地也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在美國的領土擴大到一定的程度後,卻不能一舉將美洲拿下。這是為什麼呢?屏幕前的你們知道嗎?
在當時,美洲還有兩個強大的國家,加拿大與墨西哥。當時的加拿大是一個發達國家,相反墨西哥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分析兩國之後, 美軍果然選擇了實力較弱的墨西哥 ,並對其展開了激烈的戰爭。
戰爭爆發後,由於墨西哥的軍隊缺乏訓練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快就敗下陣來,而上級高層由於首都的淪陷而感到驚慌失措,並於1847年辭去了職務。
當新政府上台後,便開始與美國進行談判,最終簽訂了 《瓜達盧佩-希得爾戈條約》 。雖然美國在當時具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但墨西哥也是一個不服輸的國家。
如果美國要拼盡全力攻佔墨西哥的話,相信墨西哥也會百分百奉陪到底,而且兩國的軍事實力水平相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放棄戰爭,減少過多的損失。
隨著美國佔領西部後,輕工業占據了極大優勢,美國棉紡廠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於此同時農業上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
從19世紀20年代起,在北方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北部與中部開始了工業革命。在1860年,北方的工業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四,而南方則實行的是 種植黑人奴隸制度 ,與此同時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
由於美方南北方處於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同時又涉及到雙方的根本利益,自此雙方因為各種問題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
在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基本消滅了奴隸制,而整個聯邦也在經濟上完成了統一。
在此之後, 美國開始進入了成熟的工業化發展 。從內戰開始到1917年的近50年間,所有的機器代替了手工鋪設全國性的鐵道網,銀行業貸款的規模劇增,極大促成了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而美國也因此由一個農業共和國逐漸變成了城市化國家。
縱觀整個美國,之所以能夠發展為世界第一強國,主要來自領土的擴張、美國內部戰爭與兩次戰爭中的橫財。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雖然美國至今未亡,但我們仍要牢記古人的經驗與教訓,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我們的革命先烈們都將一生奉獻給了國家,嘔心瀝血,風雨之後終見彩虹。我們作為後人,要秉承這些偉人所做出的光輝成就,同時也要銘記 歷史 ,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
經過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我國的武器裝備得到了全面發展,從弱到強,從機械化到現代化,從引進仿製到自主研製,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這些年,我國軍事力量得到不斷發展,離不開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人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逐步邁入了小康生活,到了現在,我國更是實現了全面脫貧。隨著經濟、 科技 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領域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現如今,我們早已從任人宰割的狀態變為了世界第二大強國,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越發重要,但我們仍要以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國家,不要因為其他國家強大而屈服,也不要因為其他國家弱小而歧視。
㈣ 美國南北戰爭後經濟是通過什麼方式快速復甦的
其實南北戰爭不能說是一次對美國經濟的打擊,而是一個跳板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美國經濟能夠在短短兩百多年間就位居全球首位,要歸功於美國的兩次戰爭,一次是美國的獨立戰爭,另一次就是美國的南北戰爭。這兩次戰爭都幫助美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障礙,從而使得美國實現了經濟上的飛速增長。
所以美國在南北戰爭後能夠快速恢復經濟應該是得益於南北戰爭的
個人觀點,望採納
㈤ 為什麼說戰爭能解決經濟危機,這是個什麼怪論!請解釋!
其實說白了就是國內消費萎靡的時候通過國家投資去刺激經濟
比如美國如果老百姓沒什麼消費慾望,那麼企業就會開工不足,然後就是整個經濟的下滑;然而戰爭一旦發生呢?國家會把錢投進戰爭相關的事情上,不僅軍工企業直接受益,紡織、皮革、食品等民用企業也可以轉行做軍服、帳篷、軍用補給品等,船廠、機器廠也可以做飛機大炮輪船,總之刺激了國家的各個生產部門,而且人們去當兵,還解決了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