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益富強的中國應如何積極融入世界展現大國擔當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貳』 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1.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遇。中國要積極融入全球化潮流,充分利用機遇,努力趕超發達國家。
2. 恩格斯曾指出,落後國家要縮短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必須看到如何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
3. 中國在近代被納入全球化過程後,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卻遠離甚至抵制了這個全球化過程,導致自身的封閉和僵化。
4. 1978年以後,中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的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全球化過程中。
5. 中國應該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
6. 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迴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
7. 中國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8. 中國應該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9.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10. 中國應該在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
11.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12. 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13.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14. 中國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加強政府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
『叄』 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1、要重視科技發展,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2、堅持改革開放,抓住機遇,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3、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機遇和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3)經濟全球化我國如何融入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全球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人類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建構、發展和革新,促進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更多可能,極大提升了全球共同抵禦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肆』 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發展中國家在面對經濟全球化時,應當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制定適應自身發展的策略。這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國際合作以及完善政策法規等方面。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還能吸引更多的外資和技術。例如,印度近年來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有效促進了國內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推動技術創新也是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關鍵。技術創新能夠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同樣重要。發展中國家應當根據自身資源和優勢,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逐步淘汰落後產能。例如,非洲國家可以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發展農業、礦產和旅遊業等產業,提高經濟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
加強國際合作也是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必由之路。通過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南南合作等方式,發展中國家可以共享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共同應對挑戰。例如,金磚國家通過加強經濟合作,共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了互利共贏的局面。
完善政策法規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保障。發展中國家應當制定符合國際規則的政策法規,保護國內市場和企業利益,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更多外資和技術。
綜上所述,發展中國家在面對經濟全球化時,應當從多方面入手,制定全面、系統的應對策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國際合作和完善政策法規等措施,發展中國家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