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企業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怎麼寫

企業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5-02-24 15:38:29

『壹』 發展經濟方面怎麼寫

發展經濟方面可以從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講述即可。

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現在所處關口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

依據

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經濟發展

『貳』 國民經濟學論文精選

國民經濟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多維度的整體,涉及到一個國家所有的經濟利益群體,意義重大,因此需要通過國民經濟統計來反映其總體狀況和發展趨勢。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國民經濟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國民經濟學論文 範文 一: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第1章 前言

長期而言,我國的產業結構域經濟正常之間具有共同的隨機變動趨勢。因此,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控制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在中國是有效的。

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組是一個老話題。應該肯定,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業已有所調整。例如,農業在GDP中所佔比重的下降;外貿結構中初級產品比例有所調整;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中國加入WTO,經濟結構的調整與重組,已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是十分復雜的話題,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及基礎工作。

第2章 我國三大產業結構現狀

2.1產業結構的現狀

產業結構,指的是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的經濟聯系和數量對比關系,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它是通過產業之間的關系有機結合,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所謂產業優化升級,其含義一是指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或在相關政府政策引導下,一國的產業結構演變呈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並優化完善的過程,即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二是指產業個體向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領域發展的過程,即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我國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著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10年國內生初步核實數計算的三次產業結構為,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401202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21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長速度為10.4%,比初步核算數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053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7億元,增長速度為4.3%,與初步核算速度相同。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875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100億元,增長速度為12.4%,比初步核算數提高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73087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2082億元,增長速度為9.6%,比初步核算數提高0.1個百分點。按初步核實數計算的三次產業結構,第一產業佔10.1%,第二產業佔46.8%,第三產業佔43.1%。

近年來,我國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其中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可見服務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第三產業需繼續大力發展。總體上目前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較為合理,逐步改變了各個產業之間的相對比重和技術關聯,提高了產業結構的整體效率,優化了產業結構。

2.2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2.1農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經過不斷調整形成了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有些地區的矛盾還比較尖銳。例如華北、西北等地區缺水較為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2)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尚不優化,農產品優質率較低。我國的牛、羊、豬等肉類產品、蘋果、梨等水果產品、花卉產品,以及水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面臨著品種不優、質量不高的困擾。

(3)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初級階段,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後,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國只有0.43∶1,與國外相比差距比較大。

(4)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形成有鮮明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

2.2.2第二產業存在的問題

第二產業總量擴張明顯,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結構升級較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1)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產業升級面臨困難。

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批量化生產的成本優勢使我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但我國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的,這導致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價值的非核心部件製造和勞動密集的裝配環節中,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高。

在總出口額中,加工貿易所佔比重同樣超過了50%。這表明,即使是本土企業,也嚴重依賴外國企業的訂單,而不是依靠自主研發和自有產品來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對訂單的依賴是中國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的又一明證。而一旦國外市場出現疲軟,這種模式就難以為繼。此次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目前,我國製造業總量規模佔全球的6%,而研發投入僅佔0.3%,研發投入嚴重匱乏,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隊伍出現嚴重萎縮。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導致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高度依賴,企業無法在品質、創新等差異化競爭中取得優勢,只能靠低成本維持收益。這正是我國的企業在彩電、空調、手機等諸多領域都深陷價格戰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2.2.3第三產業存在的問題

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內部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完善。我國第三產業增長非常快,在就業中已經發揮了主 渠道 的作用,但存在總量偏小和行業結構不合理問題,發展水平滯後。從總量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比重明顯偏低。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50%左右,而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長期徘徊在30%~40%之間。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的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佔40%以上;郵電通訊、金融 保險 等基礎性服務業以及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遊、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發育仍然不足。

2.3產業結構存在問題原因

2.3.1由於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剩餘勞動力自非農產業的轉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同對資本、技術,以及其他新興資源相對短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與別的國家相比明顯較小。在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極其龐大,向城市轉移又遇到各種障礙和限制的情況下,我國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轉移較多地採取了就地轉移的 方法 ,走出了一條農村工業化的道路,但由於這種「農村工業化」並沒有與農村的城市化相結合起來,加上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從而導致他們的消費水平低,服務業發展受到當地需求的限制,而工業生產能夠從城市市場為依託,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大多數向農村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轉移,而第三產業沒有得到相應的較快發展。

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工業的超高速增長推動的,而工業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在於鄉鎮工業的超高速增長,鄉鎮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85年為17.7%,1990年上升為29.7%,1995年進一步上升到42.5%,但是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對第三產業增長的作用較小,這主要是由於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自第二產業的高度傾斜所導致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偏差。

另一方面,農村中資本、技術,以及 管理知識 、人才、信息等資源的短缺更加突出,技術更新和技術進步遠遠跟不上農村工業擴張的速度,工業結構的升級相當緩慢。而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其結構升級的進程相應受到影響。由於鄉鎮企業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產業結構狀況越來越突出 影響到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

2.3.2我國的產業結構偏差,與改革前片面強調工業化所留下的滯後影響有很大關系,這種影響在改革以來的二十多年中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首先中國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特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和人口數目巨大使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1952年開始工業化時我國的人均GDP只有119元人民幣,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我國的工業化一直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條件下大幅推進的,工業產值的比重上升幾乎與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動失去了聯系,1978年時人均GDP只為379元人民幣,明顯低於錢納里等人關於人均收入水平與工業化變動關系的「一般模式」中作為工業化起點的人均收入水平而這一年中我國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為94.3%,與1952年的7.6%相比上升了26.7%個百分點。這種工業比重提高與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相分離的特殊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其次我國是在市場化落後的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工業化開始時,市場化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較高,隨著工業化階段的前進,市場化繼續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以低於工業化率的速度繼續上升。而我國在工業化起點時市場化程度和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工業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市場化沒有得到相應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沒有逐步提高,市場化遠遠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的狀況,導致了改革初期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比重偏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結構性偏差。在改革後,八十年代城市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沒有根本性地改變第三產業的狀況,而九十年代以來,在農村工業化的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增長結構傾斜的影響下,又趨於加深。 最後,工業化與城市化相脫離。由於我國的工業化是在在計劃經濟時期打下基礎的,計劃推動的工業化,與市場推動的工業化的不同特點,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與需求結構的變動相分離。人為因素導致了片面性,並阻礙了工業化過程中市場機制的形成和作用,改革前的工業化主要是一種城市的工業化,但只有少數的農民被有計劃地安排「農轉非」而到城市就業,其餘的大量農村人口被排除在計劃之外而繼續滯留在農村,結果在迅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進展很慢,農村人口的比重依然很高,工業產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農業的就業比重仍居高不下,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轉移出去,這種城市化遠遠滯後於工業化的狀況,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多大改變,城市化的滯後,給我國的產業結構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主要是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了產業結構的偏差,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是與城市化相聯系的,只有城市數量和規模的擴張才能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較為廣闊空間。

第3章 當前國內外新形勢的挑戰及演進方向

3.1國際環境的挑戰

盡管我國產業結構對比改革開放之前有著質的飛躍,我們的產業結構在內外環境的雙重影響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當前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均已經陷入衰退,有些國家僅有一些復甦的跡象,世界銀行等機構仍然降低了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緩慢增長期。

同時,中國對外出口有效需求下降,國外外商投資不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大幅下滑,導致企業業務持續萎縮,盡量減少新增投資。可見經濟危機也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一些舊產業、舊技術不得不退出戰場,採用新產業、新技術是必然選擇,部分企業利用這一國際形勢的機遇,進行產業升級,而此時產業升級的難度與風險都大大增加。

中國對外貿易量的持續擴大、貿易摩擦增加以及貨幣快速升值等因素使得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變得越來越困難,歐美日等經濟的衰退也給我國產品的出口蒙上了陰影,因此過度依賴外需暴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脆弱性,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不穩定性。

3.2國內環境的挑戰

除了外部世界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外,中國產業的發展困境也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中國經濟在經過30 年的高速發展後,正逐步進入經濟轉型期。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雖然使得資本與勞動的比重有所改善,但中國經濟增長仍主要依賴低水平生產能力的擴張,即在生產能力迅速增長的同時,軟實力上升速度相對滯後,部分技術將必須繼續依附於發達國家,技術水平不能得到提高,難以形成自己的自主創新產品,即便是企業加強研發投入,目前我們綜合水平的設計開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並還處於較低位置;同時中國企業高層跨國人才缺乏,海外拓展人員水平較弱,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沒有相應擴大。

當前中國要素稟賦結構的特點仍然是普通勞動力相對豐富而高端人才緊缺,且信息技術等資本也相對稀缺,長期依賴低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的中國產品逐步喪失其競爭力,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提升和比較優勢的演化,中國產業發展必須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進行轉型,這種轉型要求中國企業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經濟放緩雙重作用,使得中國經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產業是否能夠抓住歷史機遇,選擇正確的升級路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是現今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3三大產業演進的方向

對三次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的總體判斷是,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期階段可能將持續到2020年之後。 一、 二、 三大產業中, 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 2020 年前發生變化。「 十一五」 到 2020 年, 第一產業收入比重將持續下降; 第二產業比重在「 十一五」 期間還有可能上升, 在 2010年前後達到頂點後, 有可能開始下降; 第三產業比重在「 十一五」 期間基本穩定, 2010 年之後可能出現明顯增加。

1.農業基礎地位不變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傳統農業中, 種植 業比重將下降,漁業、畜牧業的貢獻將會增加。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的比例會緩慢下降,經濟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將會上升。

2.工業內部結構調整

(1)重工業化階段不可逾越,霍夫曼法則表明,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結構出現重工業化趨勢,是許多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普遍規律。根據國際 經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時期,居民消費結構隨之持續升級,即從吃飽穿暖、有耐用消費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條件、提高耐用消費品質量、擴大服務消費轉變。與之對應的是,汽車、住宅、建材、通信等行業將會有長足的發展,從而帶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和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快速發展,重化工業發展是必然的趨勢。

(2)信息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導產業。據統計,1985-2003年,世界高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14.3%,比中低技術和低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速度高5~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產業變為主導製造業的部門。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消費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當今世界參與信息產業製造業國際分工最多的國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集中了大量發展信息產業所必需的人力資本,同時,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是我國的IT產業製造業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參與IT產業製造業的國際分工,既能實現充分就業,也能獲得較高的比較利益,通過不間斷的「干中學」和「用中學」,將逐漸積累起強大的IT產業技術開發能力 。信息產業應該而且也能夠成為我國未來的主導產業。

國民經濟學論文範文二:國民經濟統計分析論文

摘 要

消費需求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總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本文 首先建立模型,利用SPSS軟體,研究了影響國民消費的因素,並對模型的分析結果進行了經濟意義檢驗,以及統計推斷檢驗。最後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其他因素則次之。通過對消費支出用途結構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支出結構上的變化趨勢,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隨時間變化而下降,這表明了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對比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需求這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得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大於凈出口, 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投資,而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國民消費,消費結構,消費需求

一、研究國民消費的意義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社會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消費需求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總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

現階段,我國有條件也有必要依靠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首先,我國處於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階段,較高的國民儲蓄率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拉動需求增長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次,我國居民生存型消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並正向發展型消費需求升級過渡,但產業產品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協調發展程度及消費政策和觀念等嚴重滯後於消費結構升級變化的需求,既導致了消費需求的縮減,也給社會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

關於如何擴大國內需求方面,中央經濟會議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費是重點。從理論角度講,消費需求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上,要增加居民消費,就要從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消費需求的 熱點 和發展方向,才能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消費者合理擴大消費,才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相協調,才能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與求解

居民消費水平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收入水平,消費價格指數以及恩格爾系數。下表給出了從1991年到2010 年消費水平的相關數據。基於表1和表2的數據,分別建立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關於其三個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二)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回歸結果:城鎮: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農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數0.736與0.721分別表示在城鎮(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不變的條件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元,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與理論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對居民消費水平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增長的重要原因這個結論是一致的。

2.統計推斷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

由上面分析數據知兩個模型的決定系數R分別為0.994、0.998,調整的決定系數為0.992、0.998,可見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效果非常好,解釋變數能對被解釋變數99.4% 99.8%的離差做出解釋。

(2)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別為k=3,n?k?1?4的臨界值2F?3,4??6.59 ,由於0.05

F>F0.05?3,4?,所以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Y對x1, x2, x3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式是顯著的,即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數有顯著影響。

(3)變數顯著性檢驗—t檢驗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為4的臨界值t?4?=2.776,由於回歸分析表中: 0.025

城鎮: t1?25.622,t2??0.371,t3??1.956

農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檢驗可知,城鎮t1?2.776是顯著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顯著國民經濟統計分析論文的,農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顯著的,即可以認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居民恩格爾系數對居民消費水平沒有顯著的影響,在建立模型時,可以不作為解釋變數引進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對居民的消費水平的影響是顯著的。

結論

通過對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其他因素則次之。通過對消費支出用途結構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支出結構上,生存型消費所佔的比重會出現下降的趨勢,而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所佔的比重會呈現上升的趨勢。對恩格爾系數分析得出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隨時間變化而下降,這表明了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比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需求這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得出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明顯大於凈出口,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投資,而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從思想上徹底摒棄「投資至上」的觀念,牢固樹立「消費第一」的思想。把擴大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和動力,才能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寶瑜.《國民經濟統計分析》[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徐小飛、龔德恩、吳成業.《關於生產函數的新思考-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 [3]潘文卿、李子奈、張偉.《21 世紀前20 時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展望》

閱讀全文

與企業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的結合是什麼 瀏覽:111
馬伊琍事業和家庭怎麼平衡 瀏覽:40
揚州事業編年薪多少 瀏覽:261
全國各地美女都是什麼樣子 瀏覽:383
如何抓住婚姻的心理 瀏覽:187
華為手機怎麼輕點背面打開健康碼 瀏覽:71
毒雞湯騙多少愛情 瀏覽:663
能讓男人覺得幸福的是什麼 瀏覽:526
良好健康狀態什麼意思 瀏覽:200
經濟效益怎麼調整 瀏覽:521
臨沂蘭山區經濟律師哪個好 瀏覽:243
經濟利潤率是什麼 瀏覽:877
廣西鬼故事在哪個台 瀏覽:353
神明幸福不是什麼都擁有 瀏覽:847
幸福村客戶端怎麼登陸 瀏覽:701
現在是什麼婚姻制度 瀏覽:831
雁峰區哪裡可以做健康報告 瀏覽:551
好的故事在寫什麼 瀏覽:386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屬性 瀏覽:878
鎖靈囊講得什麼故事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