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社會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國營經濟處於領導地位。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已經居於領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於社會主義因素的優越性和領導地位,加上當時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國際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因素將不斷增長並獲得最終勝利。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適時地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經濟上,由於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因而必須實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經濟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領導權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屬於新民主主義政權性質。
3、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所謂民族的,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獨立的、帶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文化。所謂科學的,就是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所謂大眾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這種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
革命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它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它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系、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正確領導中國革命。
新民族主義依然是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而產生的沖突,中國的新民族主義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開始的一股思潮,意在鼓舞人們理性發揚中國民族主義精神,然而隨著愛國主義高漲,新民族主義越加激進化,這是不理性的。
新民族主義是世界上最強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識,它如同家庭對於家庭成員的天然親和力一樣,對人們產生最直接、最自願、訴於親緣本能的感召力。
⑵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其經濟成分有( )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有經濟)、個體經濟(農業和手工業)、國家資本主義、合作社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私營經濟)。
1、獨立成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個體經濟(農業和手工業)和私人資本主義(私營經濟)。
2、過渡性質的成分:國家資本主義、合作社經濟。
3、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與集體經濟,兩者都具有社會主義性質,都屬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但二者的區別在於:
國有經濟,也叫國營經濟,指由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即國有獨資,全民所有制。一般規模較大,都屬於大中型企業。
集體經濟,是由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經濟,一般在企業發展的起始狀態時規模都不大。也叫集體所有制,主要是街道工廠或鄉鎮企業等。
(2)建國之初我國的經濟成分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
消滅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即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具體來說,上述五種成分中的個體經濟(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資料屬於私有制;私人資本主義既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而且還具有剝削性質(剝削雇傭工人)。
改造之後,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均已消失,兩種過渡形式的經濟成分也已結束使命,中國1956年之後就基本上只有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這種公有制單一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⑶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及剝削制度結束的標志是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及剝削制度結束的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詳細解釋如下: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其中,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中還存在著剝削關系。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剝削制度,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農業方面,通過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土地等生產資料轉化為集體所有,實現了農業的社會主義集體化。手工業方面,通過組織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將手工業從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通過公私合營、贖買政策等方式,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也意味著剝削制度的結束。從此,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三大改造的完成不僅在經濟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而且在政治上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三大改造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