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共享經濟如何自保

共享經濟如何自保

發布時間:2025-02-23 04:01:33

Ⅰ 什麼是國際保險市場

國際保險市場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從事國際保險交易活動的場所.即國際保險市場作為一個常用的經濟范疇,是在國際范圍內辦理各種保險產品的交易以及處理各種與之相關事宜的活動場所。廣義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全球保險供給和保險需求的總和,或是各種國際保險交易活動的總和,包括各國保險市場及其延伸。
國際保險市場的特徵
國際保險市場的特徵是由國際保險市場的交易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國際保險市場的交易對象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商品——保險經濟保障。因此,國際保險市場表現出其獨有特徵。

按市場交易的保險業務性質,國際保險市場可以劃分為國際壽險市場和國際非壽險市場。
1.國際壽險市場
國際壽險市場為被保險人提供的保險業務包括人壽保險業務、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和健康保險業務。
2.國際非壽險市場
國際非壽險市場是指除了國際壽險市場以外的國際保險市場,該市場為被保險人提供的保險業務包括財產保險、責任保險、信用和保證保險。
(三)按市場交易的區域劃分
按市場交易的區域,國際保險市場可以劃分為美洲市場、歐洲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和大洋洲市場。
1.美洲市場
該市場由北美市場和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市場構成。其中北美市場主要由美國和加拿大的保險市場組成;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市場主要由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哥倫比亞、智利、秘魯、巴拿馬等國的保險市場構成。
美國和加拿大保險業發達,承保能力強大,市場競爭激烈。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市場中,以巴西保險市場最為發達;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於1992年12月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後,墨西哥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保險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2.歐洲市場
該市場由西歐和中歐/東歐國家保險市場構成。地域范圍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士、比利時、俄羅斯、瑞典、丹麥、挪威、波蘭、芬蘭等國家。
歐洲是現代保險的發源地,世界上最大的保險集團、再保險中心都聚集在歐洲。其中英周保險市場是世界最源遠流長、最具有理論權威的保險市場。該市場業務覆蓋面廣,業務高度國際化。其對外貿易和海上保險業務在世界上均佔有優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險、海上保險、運輸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和國際再保險中心。德國擁有世界著名的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如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group)、慕尼黑再保險集團(MunichRegroup)和通用科隆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 Corporation)等。瑞士是歐洲大陸第二大再保險中心,擁有世界著名的瑞士再保險公司和蘇黎世再保險公司。
3.亞洲市場
該市場由日本、韓國、中國、印度、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越南、泰國、黎巴嫩、約旦、斯里蘭卡等亞洲國家保險市場構成。
在亞洲諸國中,日本的保險業最為發達,其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均居第一位。其次是韓國、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和印度。
4.非洲市場
該市場由南非、摩洛哥、埃及、突尼西亞、辛巴威、肯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模里西斯等非洲國家保險市場構成。該市場中,南非的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均為第一。2002年,以上三項指標分別達到196.10億美元、425.3美元和18.78%(數據來源:《中國保險年鑒2004》)。
5.大洋洲市場
該市場由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其他大洋洲國家的保險市場構成。該市場保費收入在國際市場上所佔比例不大,但人均保費是全球最高的。
2004年國際保險市場保險費收入和人均保費
國際保險市場模式
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發展模式
按照市場結構細分理論,可以將國際保險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四種類型。
1.完全競爭的國際保險市場。它是指在國際市場上存在數量眾多的保險公司,市場不受阻礙和干擾,任何公司都可以自由進出市場,同時存在大量買方和賣方,資源流動自由,投保人與保險人參加保險市場的交易活動自由,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充分發揮作用。同樣,國外的保險公司也可以自由地進人該市場,保險公司的數量基本上由市場供求自行調節,保險行業公會在保險市場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2.壟斷競爭的國際保險市場。在壟斷競爭的國際保險市場中,少數大公司在國際保險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顯然,壟斷公司與壟斷公司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3.寡頭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寡頭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在國際保險市場中僅有幾家保險公司,這幾家保險寡頭瓜分壟斷絕大部分保險業務。
4.完全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完全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又稱獨家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它是指國際保險市場完全由一家保險公司所控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保險業的並購現象分析,不難看出,目前的國際保險市場屬於寡佔的市場——國際保險並購浪潮導致了國際保險市場中超級航母的出現,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大並購實現了強強聯合,這不僅反映在保險業內部產壽險業的各大公司的兼並重組,而且還反映在保險業與其他金融行業如銀行業、證券業的融合。在此基礎上,國際保險市場上出現了金融超市,它匯集了巨大的資本和龐大的分支機構體系。
從總的趨勢分析,國際保險並購的目的在於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然而,並購之後組成的規模巨大的保險集團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它表明規模並不一定是越大越好。金融融合所帶來的范圍經濟也不是很理想。實證分析表明,國際保險企業的規模經濟並不存在於大公司中,而是中小型的公司更容易達到規模經濟。
由此分析出的認識是: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的發展模式是國際保險市場中大小公司並存的壟斷競爭模式。道理很簡單,一方面,國際保險市場潛在需求巨大,不可能會有哪一家保險公司能夠提供全部保險供給,從而獨家壟斷國際保險市場;另一方面,隨著風險的變化和巨災、巨額風險的存在與發展,也不可能由少數幾家國際保險公司來滿足國際保險市場全部的保險需求。因此,國際保險市場將會由目前的寡佔市場格局發展成為各類公司並存的壟斷競爭格局。
國際保險市場區域發展趨勢
從區域的概念分析,在國際保險市場上,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市場、歐盟市場以及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市場,它們在保險資本、保險資產,保險業務收入等都占據了國際保險市場90%左右的份額。可見,國際保險市場的主要供給來源於這三個地區。不過,從總體上來看,這三個國際或地區的保險市場已趨於飽和,源自於此的國際保險資本正在向發展中國家市場流動。但是,總的來說,目前三足鼎立的國際保險市場格局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世界經濟格局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正在加快發展。在保險領域和保險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依據保險需求的收入彈性理論分析,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業發展速度將超過其經濟發展速度(而且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加快)。因此,隨著國際保險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將刺激保險發展緩慢地區的潛在保險需求,促進國際保險市場中保險發展緩慢地區保險業的發展。目前,亞洲地區、東歐地區、南美地區、非洲地區等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業正在快速發展。國際保險資本正在逐步流向這些地區,並有力地推動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保險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總之,從國際保險市場的總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國際保險市場區域發展的格局,將是一個資源共享、技術共享的融合性的統一的國際保險大市場,隨著國際保險市場中心的轉移,將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國際保險大市場。
國際保險市場的經營發展模式
1.國際保險市場經營方式的發展。國際保險業經歷了產壽險兼營一產壽險分業經營—保險、銀行、證券混業經營的過程。而且目前國際保險並購也似乎表現出了國際保險業混業經營的態勢。不過,須要指出的是,無論如何,保險業畢竟有別於其他金融業,保險產品畢竟不同於其他金融產品。這也就是說,保險業畢竟有自己特殊的職能和作用,有自己規定的經營屬性和業務范圍,尤其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且更明確的現代市場經濟。應該說,金融融合、金融超市,無論從哪方面來認識,它所表現的或者說更多體現的是保險、銀行、證券三者相互利用各自的優勢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業務。作為獨立的法人組織,國際保險企業或者說各國的保險企業,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營以保險產品為主的各種產品,但並不是只能經營一種「混合」的產品。因此,是否可以認為,金融「混業經營」是國際保險企業的一種經營模式,但不是唯一的一種,更不是一種定式,這並無任何否認金融「混業經營」的思想。其實,國際保險並購中還表現出另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這就是國際保險企業在並購後一般都是保留自身的優勢項目,將自己不擅長的部分轉讓或者置換,同時,還吸收自身擅長的項目加大專業經營的力度,完善自身經營管理,以推動自己業務的快速發展。
2。國際保險市場保險產品的發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為各國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型國際風險。2001年,由於地震、洪水、台風、爆炸,以及恐怖事件等重大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預計超過1150億美元,並導致2萬人的死亡。新型風險和巨災風險給保險人的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造成了新的壓力,迫使保險人尋找新的方法防範和處理風險,這就促進了國際保險市場保險產品的不斷創新,諸如已經出現非傳統風險轉移方式(Altemm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方式)的同際保險產品創新。
在國際保險市場上,非傳統風險轉移方式中的重要形式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的,比較突出的諸如保險資產和保險產品的保險證券化。保險證券化的實質是通過藉助證券方式和工具從資本市場獲取大量資金,並通過將保險風險分散到資本市場上的方式擴大承保能力。保險證券化的產品和證券化工具作為傳統保險的替代或補充,能有效解決巨災風險的承保能力的不足,並逐步受到各國保險公司的重視。須要指出的是,ART並不能也沒有必要完全代替傳統保險產品。在國際保險市場上,未來國際保險產品的發展模式將是以傳統與非傳統的保險產品相結合並不斷創新保險產品的模式,各國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保險產品的組合來防範和控制全球范圍內的各種風險。
3.國際保險市場銷售方式的發展。為了提高銷售效率,實現客戶資源共享,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各國保險公司在國際保險市場上不斷開拓各種銷售渠道。
(1)銀行保險的發展。銀行保險即通過銀行或郵局網路銷售保單。在新的分銷方式中,銀行保險是未來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客戶需求的變化,特別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服務一體化的發展,銀行保險不僅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發展,而且可能會出現保險銀行,就是通過傳統的保險銷售渠道來銷售銀行產品。

(2)網路保險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化和網路化的沖擊下,國際保險市場已經廣泛採用網路保險。由於互聯網具有超越時空限制進行信息交換的特點,所以能使保險公司獲得更多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拓展業務。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24小時全球性營銷服務,深入到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人群,實現更加靈活方便地展業。這就是說,互聯網的特點使保險業務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地區的任何一台上網電腦,它能實現全天候作業,與傳統的上門推銷或坐等客戶上門比較,網上投保具有明顯的優勢。可見,網路保險對客戶具有任何其他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吸引力。正是由於互聯網作為一種媒介手段,可以使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突破地域限制,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個性化服務,因此網路保險完全可以成為未來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劉茂山.國際保險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
2.0 2.1 2.2 丁孜山,丁蔚.保險發展與創新.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
張林.國際服務貿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Ⅱ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Ⅲ 彩禮是愛情的試金石還是絆腳石

彩禮是試金石也是絆腳石。

聘禮在古代就一直延續,至今已經完全改變了本意,甚至可以決定婚姻的去留,成了愛情的試金石和絆腳石。

如今談婚論嫁,彩禮是繞不過去的坎,女方覺得彩禮是對男方家庭的考驗,是否有誠意是否認可,彩禮是對女兒的保障,男方如果有求娶心就會有誠意。

這是兩種不同男人的心理,說不上誰好誰壞,但是彩禮如一面可以照出人心的鏡子,判斷對方心裡的位置和份量這是重要的。女方要彩禮也是父母對女兒幸福的擔憂,要一個態度或者儀式。

閱讀全文

與共享經濟如何自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潛江婚姻登記需要什麼證件 瀏覽:214
怎麼勸退90後的婚姻 瀏覽:605
電視台是事業單位考試什麼類 瀏覽:720
為什麼四川帥哥美女那麼多 瀏覽:531
幸福三重奏中陳意涵用的什麼氣墊 瀏覽:125
分享愛情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558
海南幼兒英語繪本故事有哪些 瀏覽:690
寓意事業發達順利的字取名有哪些 瀏覽:295
排球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690
愛情中產生遺憾怎麼辦 瀏覽:1000
報考省內事業編制怎麼政審 瀏覽:307
五月鼠和十二月兔婚姻怎麼樣 瀏覽:894
怎麼申請熊貓健康碼 瀏覽:900
婚姻對象選擇什麼最好 瀏覽:570
經濟艙多少升 瀏覽:275
二婚如何相處才能幸福 瀏覽:255
豬腳跟什麼搭配最實惠又經濟 瀏覽:771
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什麼 瀏覽:237
小說里古代主角拒絕婚姻要怎麼做 瀏覽:597
德國合作經濟組織實行什麼原則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