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特區主要經濟成分
在特區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它代表了國家的主導力量和戰略布局。這種經濟形式由國家直接控制和管理,旨在推動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則扮演了重要補充角色,它是由集體所有制為基礎,強調集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利益共享。這種形式在特區中也發揮了促進社會公平和區域均衡發展的作用。
特區中還引入了外商獨資經濟,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外資企業通過獨資形式參與特區的經濟活動,為區域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外合資與合作經濟模式也得到了廣泛運用,通過國際合作,實現了資源互補和技術創新的雙贏。
個體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特區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它鼓勵了創業精神和市場競爭,促進了經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三來一補」企業,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是特區引入外資的直接途徑,通過這種方式,特區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推動了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升級。
特區最初指1979年後被劃為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廈門、珠海、汕頭4個城市。當時國家賦予特區引進項目審批權、人員因公出國出港審批權、外貿出口 權、外匯管理權及許多其它經濟管理許可權,並且在包括稅收、外匯管理、銀行信貸、勞動用工以及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現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從局部試驗性的階段向普遍改革推進的時代。搞活市場經濟、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已經成為全中國的要求。經濟特區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個稱呼正在一次次「特與不特」、「特的新含意」的討論中逐漸淡化。
㈡ 區分不同經濟成分的依據是什麼
一、公有制經濟
1. 國有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經濟類型。
2. 集體經濟:生產資料歸部分民眾所有的經濟類型。
二、非公有制經濟
1. 個體經濟: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工勞動為基礎,個體經營者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類型。
2. 私營經濟: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工勞動為基礎,以盈利為目的和按資分配為主的經濟類型。
三、混合制經濟
1. 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同一企業中共存的經濟形式。
2. 非公有制&公有制:非公有制和公有制在同一企業中共存的經濟形式。
3. 外貿經濟:公有、私有並存的外貿經濟形式。
四、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
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五、經濟形式與經濟成分的區別
經濟成分是指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經濟類型,如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等。而經濟形式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具體經營方式,如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