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自由經濟體制香港自由經濟體制的優缺點
香港的自由經濟體制具有顯著的優勢。高度的市場開放與自由促進了良好的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的力量在這里能夠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貿易商與廠商的決策,無論是產品種類、數量還是生產方向,都由國際市場和當地需求主導。例如,60年代的香港塑膠花業興衰,鮮明展示了市場自動調節的力量。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保持了「不幹預」的立場,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在競爭中得到鍛煉。每年,盡管有企業因競爭壓力而關閉或轉型,但同時又有大量新企業因市場需求應運而生,推動了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恢復能力。
然而,香港自由經濟體制也存在一些缺點。自7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變得日益多元化和復雜,不僅有英資,還有美、日等大型財團的參與,本地華資也日益壯大,競爭加劇,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壟斷現象。此外,隨著經濟活動的國際化,香港經濟對外部經濟環境的依賴增強,自由市場機制的協調性和規劃性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當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運作時,政府的「有形之手」就顯得必要,需要適時介入進行調控和幫助。
自由市場經濟,是香港經濟最基本的特徵,也是促使其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價值規律、供求關系、競爭機制的自發調節來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在自由港基礎上形成的,政府除了對關系社會、民生的土地、公屋、食水、大米和一些公用事業進行直接控制、配置或立例管理外,對貿易、商業、工業、航運等重要部門概不幹預,讓其在市場自動調節下運作,同時實行簡便的低稅制度。
❷ 香港發展經濟的困難
●整體政策上:港府並沒有就本港的專長發展,特別是金融相關的行業,而上海、深圳,以致鄰近的星加坡,甚至杜拜也對中國香港的優勢虎視耽耽,而本港的官員仍然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完全缺乏危機意識,在行業的發展上:
一.金融期貨的發展已被其他地區搶去了。
二.旅遊業則有頭威無尾勢。
三.展覽業,未能把國內的優勢帶給中國香港,反而優勢卻開始被國內逐步吞噬。
四.運輸業,基於土地、人工成本高昂,基建項目必須要融合泛珠三角概念,才能保障未來地位,然而,中國香港的官員在談判桌上,又極其「無能為力」,所以未來前景,頗危。單看珠三角的碼頭生意每每雙位數字上升,便應作警醒。
●人口結構:
中國香港的人口只有七百萬人,很難像其他大國一樣,即使經濟不振,也可以靠內需維持經濟,再者,自從97年後,本地出生率下降,大量新移民涌現,新移民不僅以低學歷低收入為主,且部分還要靠綜援為生,除了令庫房開支暴升外,對內需更毫無助益,不利本地社會消費,以及房屋銷售。
即使最賺錢的地產商,都認為中國香港地產已今非昔比,紛紛轉戰國內(近年如恆隆系、新地,中期的有長黃系,早期則有新世界、恆基等),這也是大家要警醒的資金轉向問題。
●資源
本港的物資很大部分來自中國,以及東南亞,而本港與美元掛鉤,人民幣及東南亞貨幣不斷升值,雖然有利本港的出口,但在生活,甚至經營成本上,卻因為幣值問題,而不斷增加。
人才方面,中國香港的優勢亦恐怕會繼續消失,因為,國內由70年代中開始只生一個孩子,80年代改革開放,2003年開始,經濟進入大躍進年代,人才培育的素質愈來愈好,現時很多企業都直接和外國的大企業直接溝通,中國香港的中間人角色開始淡出,日後要留住有能之士更難,沒有了一班中流抵柱,中國香港則更難發揮擾勢。
至於土地問題,土地成本高昂,是中國香港廿三十年存在的問題,但最終令妨礙 但問題的症結,還在於地區的發展潛力,經濟問題環環相扣,大政策環境部署不當,往後的代價卻是中國香港市民自己承擔的。
今時全球經濟好,大家又忘了,中國香港正面對優勢流失的危機,可畏!,1. 人口老化 > 社會生產力下降
2. 中國香港經濟轉型, 但同時地, 本地缺乏足夠的人才, (例如是資訊科技業, 物流業等等); 相反, 中國香港有一批製造業的人材, 但在經濟轉型的大勢下面臨結構性失業問題
3. 高地價政策 > 土地成本過高, 影響外資的投資意欲
4. 本港缺乏天然資源, 不但製造業原料是需要進口, 連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要靠其他地方供應
5. *** 政策因素,有以下困難:
1) *** 無知又無能為力。不知發展經濟的困難。往往妨礙經濟發展,好心做壞事。
2)科研人材不足,在知識主導的競爭下處於弱勢。
3)土地不足而且貴,令經營成本高。土地資源不足下很多大發展也做不了。
4)大眾醉心抄樓抄股,都想搵快錢,無心實務地發展經濟。
5)政客水平低,小動作令經濟發展受影響,例如領匯事件。
6)大財團攏斷下,又不發展經濟,繼續抄樓。
2006-11-11 03:05:49 補充:
7)周邊地區的崛起,例如深圳,上海,新加坡等,和中國香港直接競爭,分薄了中國香港可以得到的資金和機會。8)中國香港人工資高,在人工成本上,己輸了給馬來西亞和新加坡。9)中國香港多了很多一心食綜援的人,令經濟發展百上加斤。,For me, the most important devevlopment problem facing Hong Kong is that people in HK and the Government do not know what development problem they are facing!
In other words, lack of direction and concrete pl and initiative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1) The ones who know what they know
(2) The ones who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
(3) The ones who do not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
Sadly enough,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the government belong to type (3)!,
❸ 香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 製造業的外移: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將60年代發展起來的輕工業向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轉移。與香港相比,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的產業外移趨勢並不如此徹底。因此,自1997年以來,香港本地的製造業持續萎縮,但其他「三小」的製造業仍保持發展。據新世紀初的研究,香港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率為40%,轉口的附加值率為20%,離岸貿易的附加值率不足8%。
2. 產業結構變動:自90年代中期以來,內地的產業結構變動與香港的優勢分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呈現「輕型化」傾向,這與香港向內地轉移輕型製造業的過程相匹配。
3. 新全球化:新全球化的興起改變了東亞地區的產業和貿易格局。香港經濟向服務業轉型,難以適應這一變化。
4. 區域結構變化: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香港服務產業產生了負面影響。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徵是「東輕西重、南輕北重」。隨著產業結構的「輕型化」,珠三角地區的輕工產業優勢更加明顯。然而,90年代中後期,隨著產業結構向重化工業轉變,需求重心開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區轉移,香港的服務產業優勢難以發揮。
5. 服務業發展:香港服務業難以與內地實體經濟相結合,受到珠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服務業的本地化影響。珠三角地區正在建設高鐵網路,形成「一小時」都市圈,這將加強珠三角各城市之間的聯系。預計服務業將更加本地化,脫離香港的影響。
❹ 香港的經濟發展為什麼不好
1、製造產業外移。
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來發展成功的輕型製造業向中國內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轉移,韓國、台灣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來雖然也有產業外移趨勢,但顯然不如香港轉移的如此徹底,所以自1997年以來,香港本地的製造業仍在繼續萎縮,但其他「三小」的製造業卻還保持了一定的發展速度。根據新世紀初期對香港經濟的有關研究,說明香港本地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轉口的附加值率是20%,離岸貿易只有不足8%。
2、自90年代中期以來,內地的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與香港的優勢相分離。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增長軌跡,前十年具有顯著的「輕型化」傾向,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轉向了低積累、重消費的增長軌道,同時由於在80年代還是國有企業為主體,而國企在獲得經營自主權後,有明顯的收入分配傾向於消費的傾向,因此在整個80年代,中國經濟的增長始終是個人收入與輕工業的增長顯著超過了儲蓄與重工業的增長,而這種增長模式與香港向內地大規模轉移輕型製造業的過程是高度配合的。
3、新全球化改變了東亞地區原有的產業與貿易格局,香港經濟則由於朝向服務業而難以適應這個變化。
冷戰結束於90年代初,接著開始出現了新全球化過程,到新世紀初新全球化出現了「奔騰」化的發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僅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又一巨大動力,也由於美歐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資本向中國轉移,使中國的貿易結構得到提升。
4、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帶來了區域結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對香港的服務產業也有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改革前30年,中國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徵一直都是「東輕西重、南輕北重」,即工業結構越往南往東就越「輕」,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業比重更高。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前半期,由於經濟結構的「輕型化」傾向,就使得國內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這個輕工業比重高的地區,加之香港對珠三角地區的輕型產業轉移,使珠三角的輕工產業優勢更加明顯,因此使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得以在長期內領先全國。
但是進入到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產業結構朝向重化工業,需求重心就開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區轉移,這種「經濟增長極北移」的現象,使工業、貿易與投資活動都不斷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尤其是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由於香港在地域上遠離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香港的服務產業優勢就更加難以發揮。
5、香港服務業難於和內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日趨發達,服務業發展日趨成熟,服務業逐漸本地化的巨大影響。
珠三角地區正在興建高鐵網路,建成後在半徑300公里范圍內將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將整合進珠三角范圍內的所有主要城市,由於基礎設施更發達,產業聯系也更緊密,估計服務業脫離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傾向也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