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貨幣的「世界貨幣」職能會引起經濟危機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能夠起到賒銷賒購商品、償付債務的作用,也就是採取了信用的形式,不僅在商品流通中,賣和買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分離,而且在一次商品交易中,發生商品所有權轉移和貨幣支付在時間上的分離,甚至形成賒購賒銷、債務關系的鏈條。當商品出售後,貨幣可以不立即進行支付,可以在一定期限後再進行償付;或者,當支付貨幣後,商品不立即交付,可以在一定期限後再進行交付。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包含著一個直接的矛盾,即支付鏈條發生故障時,就包含著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性。
在繁榮時期,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手中沒有賣掉,商品的潮流一波接一波涌來,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商品還未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就到來了。此時,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所需資金,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折價出售商品。這種出售只是為了成功支付的被迫之舉,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來償還,這樣經濟危機就非常容易爆發。
還有當生產過剩導致商品「價格的普遍下降,再生產過程就陷入停滯和混亂。這種混亂和停滯,會削弱貨幣的那種和資本一同發展起來並以這些預定的價格關系為基礎的支付手段職能,會在許多地方破壞一定期限內的支付債務的鎖鏈,而在和資本一同發展起來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潰時,會更加嚴重起來,由此引起強烈的嚴重危機、突然的強制貶值以及再生產過程的實際的停滯和混亂,從而引起再生產的實際的縮小。」
在信用制度下,貨幣的支付手段可以概括為以「匯票」為主的支付憑據,在期滿、支付日到來之前,本身又會作為支付手段來流通,形成真正的商業貨幣,也形成真正的信用貨幣(如銀行券等等)的基礎。工業生產在信用制度基礎上的經營隨著工業生產的擴大而擴大。信用制度是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將按性質來說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強化到了極限。一旦信用突然停止,那麼危機就會發生。信用制度下,信用關系擴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幾乎一切的經濟關系,將再生產過程及其中蘊涵的矛盾對立強化到極致,並集中表現為貨幣危機,表現為匯票能否兌換為貨幣。可見,信用制度無疑是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它所能達到的最高和最後形式的動力,助長了投機、欺詐和用社會財產進行賭博和冒險的行為,從而加深了經濟危機和各種矛盾。
⑵ 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經濟危機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貨幣職能是
考察的是貨幣職能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系。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使交換分離成買和賣兩個過程。當買和賣在時間上空間上發生分離,就形成商品經濟中經濟危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由於商品生產者相互賒賬買賣,存在欠債,形成債務鏈,一旦有人不能按期支付,就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支付困難,使許多商品生產者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從而使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發展了。
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1)價值尺度:是指貨幣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一個觀念上的貨幣即可,不需要現實的貨幣。(2)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也就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現實的貨幣。(3)貨幣的第三個職能是充當貯藏手段,即可以作為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人們儲存起來。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既不能像充當價值尺度時那樣只是想像的貨幣,也不能像充當流通手段時那樣用貨幣符號來代替.它必須既是實在的貨幣,又是足值的貨幣。因此,只有金銀鑄幣或者金銀條塊等才能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4)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以信用形式(賒購賒銷形式)買賣商品後.貨幣在清償債務的行為中,發揮支付手段職能。(5)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上,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的職能。
因此,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和貯藏手段職能都不可能使經濟危機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關繫到商品交換。
⑶ 怎麼理解 貨幣使經濟危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
貨幣職能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系。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使交換分離成買和賣兩個過程。當買和賣在時間上空間上發生分離,就形成商品經濟中經濟危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由於商品生產者相互賒賬買賣,存在欠債,形成債務鏈,一旦有人不能按期支付,就會產生一系列連鎖支付困難,使許多商品生產者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從而使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發展了。
拓展資料: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也就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我們平常從商品買賣過程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屬於這一種,所以,這種職能又叫做購買手段。不說自明,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在的貨幣。
在貨幣執行流通手段這一作用的情況下,商品與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換,而是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交換。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換成貨幣,然後再用貨幣去交換其他的商品。這種有貨幣作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換過渡到商品流通,意味著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在這種條件下賣與買被分成了兩個獨立的過程,如果出賣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買,就會使另一些人的商品賣不出去。也就是說,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就已經包含了經濟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起初是貴金屬條、塊,以後發展成鑄幣,最後出現了紙幣。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
⑷ 為什麼說貨幣一經產生就隱含著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1、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在矛盾,商品出售後不一定立即進行購買,也不一定在商品的出售地購買,從而使買、賣行為在時間上與空間上就可能出現脫節,這種脫節已經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2、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暫時解決了因缺乏現金而不能購買商品的矛盾,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又加深了商品經濟的矛盾,使經濟危機形成的可能性增大了。
(4)貨幣哪些職能會引起經濟危機擴展閱讀:
貨幣本質:
貨幣,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