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東北經濟如何盤活

東北經濟如何盤活

發布時間:2025-02-13 10:25:40

㈠ 為什麼近些年大連會被青島趕超

我們對比了改革開放以來,青島GDP與大連的差值,然後發現大連在2000年以前幾乎與青島是你追我趕,就好比現在武漢與成都的關系,而到了2000年以後,大連開始節節潰敗,尤其是到了2015年之後,大連GDP開始大幅落後青島GDP,這其中,我們抓住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2000年,一個是2015年,對著兩個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分析:

2000年,大連GDP開始被青島超越

這是為什麼,我們調查了一個數據,大連小學生數量在2000年,開始減少,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大連的人口在慢慢流失,去了哪裡?

主要三個城市:上海、深圳、廣州

2000年,改革開放最鼎盛的時代,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開始崛起,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也在崛起,大量東北人開始走出家鄉,大連也不例外,根據目前深圳戶籍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12萬大連人在深圳落戶,如果只考慮常住人口,深圳目前有接近30萬大連人,廣州有25萬,上海有30萬,也就是說,光這三個城市,大連就流失了85萬人。

同樣,青島人口總量節節攀升,如今總人口已經達到929萬,足足比大連多了231萬人。

從2015年開始,到2016年,大連GDP出現負增長

2015年,是東北經濟的寒冬,東北三省,兩個省出現經濟負增長,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東北的F4集體淪陷,城市競爭力和經濟環境下滑厲害。

民間開始流傳一句話:「投資不過山海關」,這是東北同胞心中的痛。

前幾天企業家潘石屹說過一句話:「東北無企業家」,其實不是說東北沒有企業家,更是東北沒有出現特別大的企業家,有巨大貢獻和巨大影響力的企業家。

總結

以上可以反應出,東北不是區域位置不行,也不是工業基礎差,而是營商環境繼續改善,那什麼拯救你東北?又拿什麼拯救你大連?我想,只有自身刮骨療毒,改善營商和投資環境,生態環境,控制房價,吸引人才,這樣,在未來還有希望崛起!

其實兩個城市差不多,從 歷史 地位、 歷史 遭遇、城市定位等等方面來看,大連和青島的差異並不大。

而且,兩座城市在發展之中也一直處於齊頭並進,期間雖然互有趕超,但對於究竟誰強,誰若,顯然還達不到蓋棺定論的程度。

最相像的兩座城市

大連和青島非常的像,在近代史上有著同樣的遭遇,在近年發展中,也有著同樣的境遇,作為14個沿海開發城市中的一員,作為5個計劃單列市中的一員,兩座城市一直無可避免的被比較。

當然,很多人也喜歡互相比較。

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連在經濟上的表現是在一定程度上超過青島的,但實質上超過的並不多。隨後青島也有不俗的發展,尤其是青島港屢屢創造奇跡,讓這座城市享負盛名。

後來進入到招商引資的階段,起初大連仍舊佔有一定的優勢,可是後來終究被拉平。在加上民族產業的崛起,現在的青島經濟,無疑是強過大連的。

大連究竟輸在哪兒?

如果去看2010年之前的各類數據,其實大連和青島之間根本就不能算是有差距,有時候青島高,有時候大連高,相差的數據也不大。

可是在2010年後,兩者開始真正拉開的差距。

從狀態上來看,青島似乎找到了最適合發力的位置,然後就是蒸蒸日上。

反觀大連,缺少了發力點,渾身是勁生生用不出來。

至於大連為何如此,其實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兒,既有宏觀上的差異,亦有微觀上的影響,始於人,敗於人。

近些年來大連人才流失之嚴重,可以說得上是一記重錘,在加上產業轉型問題重重,想要重振想必不僅是時間問題,人才是關鍵。

也就說,大連如今在經濟上出現頹勢,主要原因便是在於人,既包括對於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人,也包括對於對於發展具有支持性的人。

大連能否挽回頹勢

說實話,包括很多大連人在內,對於城市現在發展的狀況和方向,都只能表示有這樣的希望,卻沒有這樣的信心。

這座城市開始變得令人失望,當然,近些年令人失望的城市也不只是大連。

而青島的高速發展雖然令人驚喜,卻也伴生了一個高房價的問題。

筆者有一些青島的朋友,而他們正巧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於他們來說,對於他們這樣家裡有房子,甚至有幾套房子的人來說,房價高當然是好事兒。

可是當青島的房價高到打工者買不起,只能望而興嘆的時候,要不就降低房價,要不就承受一些人才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選擇其他城市。

當然,如果要是選擇定居的話,大連是更好的選擇

無論是青島,還是大連,兩者都會說自己的環境有多好。

然而,僅從定居屬性來說,請問各位,你們是希望讓孩子參加山東的高考,還是遼寧的高考呢?

大連的繁華是一個假象,漂亮的街道、高樓大廈、美麗景觀,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都是水中花、鏡中月。沒有良好的實體經濟,人們就沒有較好的收入,只好遠走它鄉尋求更好的發展,這就是大連真實的情況。青島不一樣,海洋工業欣欣向榮,青島脾灑、海爾電器、海星電視等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掠地侵城,而且走向國際,它是一座繁華的、 健康 的、欣欣向榮的城市。

作者:子非魚

中國有許多懷有瑜亮情結的雙子城,大連與青島就是其中一對。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港口城市,都是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都是計劃單列市。

新中國成立前後,東北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領頭羊,大連的經濟地位位居全國前列。1993年之前大連的經濟實力都優於青島。

制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青島、大連統計年鑒;單位:億元

之後,青島反超大連,並將二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那麼為什麼大連會被青島超越呢?主要是受東北整體經濟不景氣所累。改革開放後,東北經濟發展開始受困,在官本位思維的影響下,以及一些僵化體制、惰性思維綜合作用下,東北經濟開始衰弱。

制圖:子非魚;數據來源於中國港口集裝箱網

大連是東北地區四個主要城市之一,是受影響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連的經濟衰弱主要表現在GDP增速和港口吞吐量上。

上圖是1990年以來青島、大連倆港口的吞吐量數據。從上圖可以看到,2000之前大連的港口吞吐量都是高於青島的,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港口城市迎來發展最大機遇,港口吞吐量飛躍式發展,但期間受東北整體經濟影響,大連後勁不足,終於被青島超越。

大連的衰弱主要是因為其體制僵化、產業單一。而青島,依靠科研創新企業,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有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等知名企業。

因此,大連要重新超越青島,產業單一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先看看兩家近年GDP總量。

人口情況

通過房地產看看,常住人口需求

對擁有外貿港口城市,主要看腹地輻射情況,實際上兩家都不好 山東的大平衡模式,經濟上沒有高地,無法吸引高端人才,人才流失嚴重;交通上同樣沒有對外大交通,省內網狀交通沒有樞紐,物流集散分撥同樣沒高地,青島最終不能形成物流集散港口。

這是大區經濟環境和城市宏觀規劃差異所造成。

大連發展的走弱跟東北地區經濟環境整體發展遲滯有關,畢竟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是分不開的,有些省會城市所在區域經濟一般,但由於省會的地位卻可以傾全省之力打造一座城,可大連不是省會,省內所有資源不可能都優先給大連,而大連本身又沒有強鄰可以相輔相成,所以單兵作戰的發展境遇是有點尷尬的。此外就是城市整體的宏觀規劃,大連這些年來對於自身的城市定位本身比較低調, 旅遊 業和軟體產業從過去的全國矚目到現在似乎變得默默無聞,其影響力和吸引力似乎都在下滑。雖然很多方面從數據來看還是在穩增長,但多元化發展速度以及經濟增速還是明顯弱於其他同級別城市,甚至於在最近的城市等級劃分當中被無錫擠出了新一線城市。

青島的崛起似乎就是從經濟反超大連開始的。青島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山東均衡的城市發展方式和清晰的經濟發展思路。青島周圍有煙台、威海、濰坊這樣的經濟強市當鄰居,每天有20幾班次的城際鐵路對開,目前已經形成青煙威一小時都市圈,幾城之間經濟協同發展、 旅遊 業協同發展,並且有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等方式促生城市群發展模式。青島是中國最早的品牌之都,但早期對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青啤這些企業倚重程度很高,現在雖不是品牌之都了,反而對這些企業的依賴性減輕了很多。轉而對於有實力的外企和國內新興行業龍頭的引進更加重視,對金融業的塑造也更加專注,當然收效也是比較明顯的,目前有超過100家世界500強外企在青落戶,有17家外資銀行入駐青島,青島的品牌和金融影響力逐年遞增。此外 旅遊 業的開發也更有針對性,投資方向更明確,在 遊客接待量和 旅遊 收入雙雙反超大連之後, 旅遊 收入已經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十。有了良好的發展模式和用人需求,青島這幾年一直著手於名牌高校引進以及人才引進,不僅先後引入了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85校區,現在也全面放開本科學歷落戶。這些都是讓人能夠看到長遠宏觀規劃的腳印,個人認為青島在一兩年後會再一次進入發展提速階段,進入新的快車道。

可以說大連起步比較早,發展也比較順暢,具體原因在這就不提了,大家都知道。既然說到兩個城市相比,當然兩個城市有很多相同點。第一,都是港口城市,都是本省經濟圈的重要出海口,掌管了本經濟區的領頭羊。第二,都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 旅遊 城市。第三,兩個城市都是市區內多山,而且多 歷史 遺跡, 歷史 建築。說完相同點該說出現差距的原因了。第一,作為本地區的經濟龍頭和港口,青島依託的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經濟動力十足,經濟增長全國領先。而大連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顯現出明顯的增長乏力,要知道東三省在全國GDP排名里連年降低,最近幾年甚至跌幅前幾名。從發展動力上來說差距會逐步加大。第二,看看我國大型港口城市,珠海,甚至,廈門,上海,青島,天津,大連。每個大型港口城市,背後都是大型的經濟圈,如果沒有經濟圈的依託以及活力的支持,港口吞吐的作用就會弱化,大連和青島的差距在這。同時大連和青島,天津太近也是受限制的一個原因。第三,兩個城市都有大量的 歷史 建築,然而大連起步比較早,那時候文物保護的概念完全沒人在乎,於是大連幾乎完全鏟平了 歷史 建築,雖然整個城市都年輕了,但是也失去了 歷史 的味道,在人文 歷史 情懷方面輸了一分。青島剛開始發展起步比較晚,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文物保護觀念被重視的時候,及時的挽救了一大批 歷史 建築,目前青島很有特色,即有老城區的大量 歷史 建築,又有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氣息,加一分。第四,青島和大連都是市內多山,交通不便。大連的旅順區至今未完全整合,青島老城區交通很不順暢,大量的單行道及彎道,這一點上貌似與大連打平,而且青島還被膠州灣限制,甚至還比不上大連。然而隨著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的貫通,一下子盤活了青島西海岸,西海岸新區又被評為國家級新區,跟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屬於一個級別。目前青島很多城市功能都搬遷到了西海岸新區,給予了大量優惠政策,等於一下子把經濟總量飛躍一大步,又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人才,建成了東方影都,向亞洲最大影視基地進發……而大連隨著經濟發展動力下降,及東北地區人才外流嚴重,這里外里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了。第五,青島和大連都想吸引大學進駐,然而青島的能力貌似更大一些,畢竟西海岸新區要錢有錢,要地有地,要人才有人才。長此以往,差距會越來越大。

我生活大連18年了,這個差距會約來越大,一個自身原因,二是國家定位不同,國務院批復大連人口控制在500萬內,青島到2022年人口要達到1200萬人,這足以看出將來發展方向和城市定位,一個是一般城市,一個是大都市

大連為什麼變成這樣,相信每個大連人都知道

大連位於東北,和青島一樣都是最早開放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均為副省級的計劃單列市,東北亞最大港口。從建國到改革之初,兩城都是明星城市。大連在1993年之前,GDP是高於青島的,大連受東北整體經濟不景氣影響很大,所謂"投資不過山海關"即是緣於此。東北國企多,資源性企業多。一旦資源挖凈,經濟下滑就勢不可擋。大連在東北倚仗的資源輸出優勢也盪然無存,大連港口貨物吞吐量也就低於青島了。

東北的問題是老問題了,經過第一輪的破產整合和後來的關停並轉,東北的空氣質量大大地改善了,但GDP增速卻處於全國倒數。經過二輪"振興東北計劃",東北卻依舊煥發不出青春。東北國企的僵化和不思進取,使得大批東北人逃離,尤其可惜的是大量大學畢業生異地就業,大連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青島背靠山東這個中國第三經濟大省,這十年來發展突飛猛進,去年已經邁入"萬億俱樂部"的行列。東北的大連在暗自神傷,東北何時才能走出困局?

㈡ 你認為東北該如何留住高校畢業生

現在很多東北的本地人外流的現象嚴重,為了東北經濟的發展,要制訂更多的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在當地上學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如果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能夠有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補貼,可能就會讓外地去東北上學的人會考慮留在當地發展。這種方式可以適當的增加東北當地的人員。

三、每個畢業的人可能最大的理想就是成家立業,所以當地可以給予畢業學生相應的購房補貼。

對於大學生而言,畢業之後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錯,而且能買得起房子,這就完成了安家立業的理想。對於買房而言,雖然東北的房價相較於全國其他地區要偏低,但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壓力很大,所以當地如果能針對剛畢業的學生給予購房補貼和購房優惠,相信會吸引一部分留下來。

㈢ 沈陽太原街為何風光不再

沈陽太原街為何風光不再?我想這里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所導致。

一是布局不合理導致原有的商埠氛圍不再濃厚。負責任地講,近些年來沈陽太原街地區的改造應該不是很成功的。盲目崇拜高大上,追求實現領導人的面子工程,最後的結局實在不怎麼樣,改造後的現狀是,使得原本熱熱鬧鬧商埠氛圍弄的盪然無存。現在的太原街除了中興大廈貌似還算可以,新興的玖伍圖書也還火熱,但卻因此丟下了原來面積不小的購書中心。華聯商廈、伊勢丹百貨、興隆大家庭,走馬燈似的換主,現在基本也是閑池閣。聚斂不起來人氣,何來商業百貨的興旺發達?應該說,商埠戰略布局眼光的嚴重缺失,是導致沈陽太原街風光不再的主要因素。

二是城市人均零售商業面積超標。關於人均零售商業面積,國際上有個版本認為發達國家一般是1 1.2平方米。更有認真的學者根據我國的情況,精算到我們的一線城市人均應為1平方米,二線城市人均應為0.75平方米。那麼,沈陽又是怎樣的情況呢?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7年年末,以沈陽戶籍人口730萬計算,人均零售商業面積已達1平方米,且預計到2020年沈陽人均商業面積將達到1.6平方米。這個數字標准已大大超過發達國家,實際上沈陽不過僅僅是個發展中國家的二線城市,到2017年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僅僅為41359元。

回頭看看沈陽這些年來的商業建築,尤其所謂的金廊沿線,可謂風起雲涌,大型商廈一個接一個層出不窮。K11購物廣場、茂業中心、萬象城、恆隆廣場、樂天百貨等等,有一些商廈幾乎建成就歇菜。嚴重超標的人均零售商業面積以及線下的人均消費水平,無疑也是導致沈陽太原街人氣不旺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是線上的網路購物沖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當下的購物源頭寬泛,是導致實體店風光不再的另一個原因。以前的百姓購買商品,只能也必須到實體店購物。現在高速發達的 社會 ,購物源頭早已不局限於實體性的百貨商場了,尤其網上購物早已嚴重沖擊著實體商場。只要你想買的東西,坐在家裡,幾乎都沒有買不到的,包括國外代購。早些年樂於親眼看到具體物品才肯掏錢的一代老年人,如今上街也走不動了。當下的年輕人即便逛街也只是權衡比對,畢竟實體店的成本問題所連帶的商品價格,根本無法與線上網店所抗衡。

以上,先想到這些,歡迎補充。節日快樂!

太原街不風光主要原因是"升級"升的。光顯示"高大上"了,人氣下來了。第一大道等於廢棄。過去幾十家老商號都升沒了,現在"合並"成了屈指可數的幾大家,過去一進太原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逛街的人出了這家進那家,現在一進商場沒有特色不知是買啥的。裝修的可到好,倒讓逛街的人不敢進去了,高端了價格指定便宜不了。老百姓買東西就不怕便宜,為啥五愛市場人氣這么旺?性價比就是優勢,我不信顧客買商品不講價的。因為適合大眾消費口味薄利多銷適合不同的消費群體,品種多選擇的機會就多,一站式想買啥不用換地方。太原街就不具備這種經營機智,商場商品單一選擇的機會自然少。太原街要想回歸從前必須走"群眾路線"!否則難風光身難翻!

沈陽有兩條最出名的商業街,太原街中街,十幾年前,太原街是熱鬧非凡。現在的太原街是冷冷清清。商場一家接一家的倒閉。現在只剩下中興,還在苦苦的掙扎。百盛這些年也是要拉不死的,還有一個萬達廣場。其它的像五州,新世界,伊斯丹,再到後來的興隆百聯,潮匯,都沒有開幾年,就倒閉了。實體經濟不好,大環境是一個方面。現在網購太多,出來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少。另外一個出來逛商場,停車也比較麻煩。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沈陽這些年開的商場越來越多。沈陽的商場在全國大城市來說,我看了一篇報道說密集度是全國排第一。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本來東北的經濟就不好。在接二連三的開大型的商場。這邊開那邊倒閉。中興商場是沈陽最大的商場。但是它的布局不合理。缺少 娛樂 項目。重新擴大以後,效益反而不如以前。另外一個沈陽的商場越開越多。顧客的分流就比較嚴重。以前沈陽有四大商場。中興聯營商業城鐵百。現在在四大商場只有鐵百效益還算好一點。另外這三大商場都是在苦苦掙扎。經營的模式還是和20年前一樣。自然人越來越少。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第一,太原街的目標人群太少。能去太原街的大多都是老沈陽人,其中呢以政府國企職工幹部和其子女(單純就是早年積累的購物習慣)具有一定的購買力。從外地來沈陽的土豪們好像去的比較少,更何況外地來沈工作的就更少了。沈陽讀書的大學生可能都不認太原街這個牌子了。

第二,太原街物價太高。對比中街,可能太原街的單價品類普遍偏高,連地下現在經過裝修後,商品檔次提高了很多倍。當然看了高大上的東西後誰還願意買便宜貨呢?商家都爭著賣高檔商品。小吃價格也隨房租上漲很多。中興很多頂著外文牌子實則國產品牌的商品價格已經要跟外國品牌價格一爭高下了。曾經我同學出國回來都喜歡在中興買鞋,因為款式多且漂亮,最重要是外國品牌十幾分之一的價格。而現在某國產品牌皮鞋和ash的鞋子一樣的價格。對於我們中年人來說不如網購。

第三,停車難。停車場入口難找不方便,停車場規劃不夠科學,中華路有時候擁堵,停車費貴。都是不願意去太原街的理由。

第四,太原街的牌子太少。中興新世界把東舜伊勢丹頂黃了。是因為當年發放了很多購物卡,單位福利發卡,送人情卡。東舜,伊勢丹可是實打實掏現金購物,而且打折極少,客戶群體是十五到三十歲的女性,這又和地下相撞,地下的商品多便宜,款式更新也快。最後沒有挺住。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不同,如果現在能開的話,營業收入不會比大悅城。

第五,網購。無需贅言。

現在中興還在賭,賭中老年的高端客戶。和碩果僅存的白富美們,要做沈陽高端商場。而萬達的客戶群體是年輕化的消費群體。地下可能就是瞄準白領和年輕的群體。現在新出的太原里,也是開了幾家大型品牌店。眼看中興尋著新世界的腳步。太原北街可能也就徹底衰敗了。沒了新世界,中興也落寞了。

中街一直都是中低高端都分布的商業圈,包容性很強。扎堆競爭的感覺不是很強。恆隆,大悅城把著中街兩端,很多人都是兩邊溜達,也造成了有很多人流的感覺。

以及太原街很多人流也被分散到了地下,不是嗎?哈哈哈哈哈!

人擠人時候嚷嚷交通不好,道路擁擠,到處堵車,各種不方便,這不順眼,那得管管,天天問政府錢都花哪去了的人是誰啊?

現在各種萬達,各種萬象,各種高端購物場所遍地開花,人分流了。不擠了,馬路寬了,不堵車了,購物環境升級又嚷嚷經濟不行了。當年咋沒擠死你呢。

沈陽的生活質量,環境非常棒的。絕對與歐美二線城市有一拼。咋就到你們嘴裡就啥啥都不是了呢。

其實還是選擇太多了,小時候購物逛街,買品牌就去中街太原街,中興,聯營,新世界都是老字型大小,圖便宜就去五愛,雖然假貨多,但畢竟都沒錢。

如今除了一些年紀大的人意外,又有多少年輕人住在瀋河,和平?而且家家都有車,所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何必去中街太原街遭罪呢,堵車不說,停車又貴,對於年輕人來說,時間更寶貴,所以不是沈陽人真的沒錢消費了,而是不愛去太原街了,就近原則,差別不大。

網購確實分流了很多購物量,家裡缺啥少啥,拿起手機就買,一二天就到了,節省了很多時間,比去商場要快捷,所以這也是時代的進步吧。

最後商場因為租金物業費的原因,東西確實貴,真貴,不劃算,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畢竟東北不是很富,收入不高,但商場里的東西,絕對不比北上廣便宜,錢都買房買車了,哪還有錢花幾千買條褲子買雙鞋呢?海瀾之家才一二百,也很好,誰都不想被當冤大頭吧,除非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太原街沒以前好我認為就幾點:

1電商的沖擊有一定影響。

2沈陽新建的各個商場、購物廣場太多,造成分流。

3停車太難,有停車場的停車費高,輕易不敢去,去一次停車費一般都是10元打底,5元一小時。(有車就不愛坐公交了,反而做公交確實不方便)就不能像鐵西宜家那樣免費3小時嗎?想帶動經濟還什麼錢都想賺。

4以前都是小商戶在街上,每個商戶都會絞盡腦汁的賣力銷售,商品也是五花八門,還接地氣。現在呢?全是高樓大廈沒有特殊需要都不愛進去轉。

5總體經濟不好,跟離咱最近的北京的繁榮景象比,沈陽經濟簡直是緩慢到比打太極還慢。

總結現在太原街還有啥?萬達人多,廣場是復制出來的,沈陽其他萬達也都不賴,分流一部分。也就地下商場挺火,但跟太原街地上沒多少關系,上面還是冷清,如果排除路過的、送外賣的、人更少。現在除了顯的高大上,剩下也沒什麼特點了。畢竟沈陽工薪階層占的比例太高,不接地氣就沒有生意。沈陽特色美味都分布在各個區,無一家進入太原街(被大型商家佔領沒位置)

我給政府出個招:1停車免費2給沈陽各個特色 美食 提供空間。這樣人氣必定會上來。

沈陽太原街也基本變為「老」的商業街,過去老的店鋪比如:沁園春,大明中表,秋林公司,圓路,圈樓,婦女兒童商店,太原街大葯房,工藝美術,和平商場等等,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改造,不斷的更新換代,形成了新時代的新的商業模式。

新型商業模式的掘起,歷壓老、舊、陳的消費觀念,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永遠不變的模式,主導層面不去創新,不去挖掘,它永遠就是滯後。

現在又是一代人的改革創新的時代,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新型的產業化突飛猛進,用新視覺看新世界!

太原街近十多年來一直不景氣,步行街上的商鋪接連倒閉黃鋪,業態單一,遠沒有三十年前的太原街繁華了。80年代初的太原街業態豐富,新華書店,外文書店,沁園春食品店,冷食宮,南軒酒家,圈樓菜市場,婦兒商店,蘭州商場,沈陽百貨商場(中興前身),園路餐廳等等,數不勝數,星期天節假日人流如織。之後開始建設大型商廈,由於市場的原因,都不景氣,尤其近年來實體店鋪受到電商的沖擊,現在的太原街也在逐步恢復昔日的風采,購物是一種體驗,不是電商所能替代的,需要多發努力,一個商業步行街的繁榮需要時間,需要統籌安排,招商引資,但願太原街商圈會越來越好!

自己作死,現在太原街空下來的商場,你也是空著,趕緊搶占文化市場,天時地利人和地點便利,人流量大,商場現有布局小改造可以迅速開業。把零散的古玩藝術大集收歸一處,租金優惠你看人來不來。藝術品展覽,月月搞個文化大集,搞些活動,既為沈陽市文化 娛樂 ,品質提升做出突出貢獻,還能盤活一處昔日輝煌太原。中心區永遠是中心區,需要的就是敢想敢幹敢為的人,就應該讓這樣的人,企業,給他便利的條件為省城的經濟文化提升,代動一批敢想敢乾的人。如果還是這樣迂腐下去,倒第一遲早是我們的。

㈣ 中國如何發展北方經濟

北方經濟不好發展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例如老城區,不好開放,開發,老工業城市的弊端。
積極拓展市場,製造業,出口業是根本。

閱讀全文

與東北經濟如何盤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拿到了健康證你想說什麼 瀏覽:660
鎮平幸福路辦事處屬於什麼街道 瀏覽:32
進賢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903
在事業單位上班多久可以去考公務員 瀏覽:804
酒泉經濟發展如何 瀏覽:7
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607
婚姻和愛情怎麼結合 瀏覽:351
愛情為什麼會被譽為最偉大的歌手 瀏覽:620
曲靖健康碼怎麼填寫 瀏覽:735
故事的發源地是什麼 瀏覽:298
幸福三重奏鄧捷用的什麼音響 瀏覽:839
湖北健康碼什麼用 瀏覽:652
1653的愛情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624
如何變成最幸福的人 瀏覽:428
婚姻不被理解該怎麼辦 瀏覽:573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哪些合同有效 瀏覽:860
寧波紅色碼怎麼健康打卡 瀏覽:912
哪個字代表著幸福的意思 瀏覽:761
幸福樹營養液多少錢一袋 瀏覽:804
事業單位管理崗位怎麼晉升職級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