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日本用了多少年恢復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經濟全面啟動,恢復迅速。工業生產超過了戰前和戰時的最高水平,國民平均消費額也達到了戰前的標准,生鐵、粗鋼、化纖、電子、汽車等產品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2、1956年—1973年,是廣泛運用科技成果,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
在這時期日本充分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緊緊抓住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50—70年代)適時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工業生產大幅度躍升,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機陰影籠罩下進行經濟低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的日本雖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下來,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長率達5.5%、1970—1980年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達到了5萬億美元。
(1)日本二戰恢復經濟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以前,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度將會進一步下滑,成為技術性衰退。瑞銀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負責人喬治表示,對於日本經濟復甦最好是全球經濟發展。
喬治稱,全球有大量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刺激,這對日本來說是最好的貿易消息,只要歐洲的情況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連續第二個月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擴大了1385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但是收效甚微,市場中日元仍在上漲,出口壓力巨大。
日元兌美元的上漲已經超過了3%。強勢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產品更加昂貴,因此缺乏競爭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經濟
B.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明畢沖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
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
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激殲壞。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1)、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2)、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3)、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
1976、1977、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
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數舉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這一階段有個平成景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平成景氣從1987年6月到1991年2月,共持續了51個月,僅次於伊奘諾景氣的57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景氣。
在平成景氣期間,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了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經濟增長率。
這時,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至今)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
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
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泡沫經濟崩潰後,隨著不動產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破產增加,銀行的不良債權也就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出現了三大過剩,分別是設備過剩、房地產過剩和人員過剩。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
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到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超過了迄今為止10次經濟蕭條平均的14個月,僅次於1980年-1983年經濟蕭條的36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
(2)日本二戰恢復經濟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在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日本經濟長期處於發展停滯階段,也帶來以下問題:
1、產業空洞化: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
近幾年,一些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據點,以防止技術外流和保持競爭力。
不少人提倡將企業遷回日本。
2、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
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
3、創業困難: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
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
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
針對這問題,日本 *** 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體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4、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5、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由於工業,特別是出口貿易的高速成長,人口逐漸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特別是首都圈。
產生了人口過疏的現象,而城市則出現人口過密。
為此,日本建設了全國高速路網,在地方興建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
持續的大規模公共建設扭轉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6、公共債務龐大:日本公債自2006年達八百三十二兆日圓(約七兆美元),約為GDP170%,北海道夕張市亦成為日本首個地方都市因過度擴張支出而宣布破產的 *** 機關。
7、勞動環境:日本引以為傲的沿革性職場倫理和終身僱用制,隨著泡沫經濟和M型現象而崩潰,類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應運而生。
雖然日本有亞洲相對完善的勞工退休計劃,但是勞動環境持續惡化是不爭的事實。
8、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日本新任領導上任後,面臨著解決通貨緊縮以及 *** 經濟需求的全新嘗試。
因此「安倍經濟學」是否可以拯救日本經濟,並且使該國財政管理以及社會保障體系重新恢復信心呢?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
C.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3)日本二戰恢復經濟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D.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恢復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結束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它開始充當美國侵朝戰爭的軍事基地和補給基礎,接受大量的「特需」訂貨,帶來國內的「消費景氣」。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進人戰後持續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五,1968年以後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並在企業經營規模、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率方面日漸逼近美國的水平。日本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030 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 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E. 概述日本在二戰後飛速發展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77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F.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二戰結束後,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包括解散財閥、禁止獨占、推動勞動民主化等,這些措施進一步清除了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得到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以促進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日本經濟得到了初步恢復,特別是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了顯著的恢復。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在這個階段,日本經濟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景氣時期: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統計顯示,在1960年至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全球爆發了「石油危機」,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對原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來說,這一危機造成了巨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面對這種情況,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並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型,以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在經歷了一段調整期後,日本率先走出了危機,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在1975至1990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4.5%。
(6)日本二戰恢復經濟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二戰期間,日本本土遭受嚴重轟炸,工廠、機械和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但人才和科技得以保留。在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下,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轉移大量技術。此外,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使得日本更好地融入了由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為日本經濟的活力和動力提供了保障。作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支持。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以及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年,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