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好區域經濟學的三個理論基石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范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處於不同的階梯上,高收入地區處於高梯度,低收入地區處於低梯度。高梯度地區首先應用新技術,先發展一步,而後隨時間推移,逐步有序的從高梯度地區向處於二級、三級的低梯度地區推移。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生命循環階段論基礎上的,各工業部門處在不同的生命循環階段上,它們在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
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它的產業結構優劣。創新活動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按照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則涉及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與較低地區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信息等的流動和傳播,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認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同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同,其中增長較快的是主導產業和創新產業,這些產業和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區域集聚,優先發展,然後對周圍地區進行擴散,形成強大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中,古典區位論認為成本決定論,區位選擇總是趨向生產總成本費用最低的地點。近代區位論認為利潤決定論,以市場—價格分析揭示出利潤最大化是影響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現代區位論認為綜合決定論,合理的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必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絕對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都應按其絕對有利的生產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進行交換。比較優勢理論則認為,參與國際貿易的各個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資源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每個國家都能以處於比較優勢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
區域產業結構比較理論分為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兩種。區域產業結構靜態比較指各個區域某一時點上的產業結構在區際分工階梯中的相對地位的比較。決定一個地區在全國區際分工中的相對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主要製造業的專業化程度。區域產業結構動態比較則指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比較,包括產業結構變化狀況的區域比較和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區域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