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共抓大保護!長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
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自此,中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前所未有,涉及「長江大保護」戰略。
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經濟重心所在。然而,長期的開發建設導致生態環境狀況嚴峻。為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相關部門和沿江各級政府展開了一系列行動,如「長江十年禁漁」、治理「三磷」污染、實施「清廢行動」、整治工業園區污染等,以實現整體長江保護修復。這些努力推動解決了一大批老大難環境問題,長江水生態環境呈現逐年改善、持續向好的態勢。
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高達96.7%,較2016年提升14.4個百分點,幹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民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但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依然存在。2020年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啟動,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保護的新階段。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綠色和高質量發展。專家指出,長江經濟帶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庫,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大系統。過去,長江病了,且病得不輕。但經過努力,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如今,長江「十年禁漁」效果還需穩固,長江岸線利用結構和布局還需優化,部分生態敏感岸段需得到有效保護,工業、城鎮、農業等水污染防治仍需加強。
為推動長江生態環境向質變飛躍,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到2025年,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為優,幹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當前,應大力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完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路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長江「拯救江豚行動」,持續做好「十年禁漁」工作。在低碳發展方面,應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重點行業綠色轉型,選擇試點地區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瓶頸問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總的來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逐年改善,但仍需持續努力,推動長江保護修復,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和高質量發展,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② 如何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 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中國領導人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應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和規劃引導,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 長江經濟帶作為典型的流域經濟,涵蓋了水、路、港、岸、產、城以及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其人口和GDP分別佔全國的40%,橫跨11個省份,是中國承上啟下、承東啟西的核心經濟帶。
3.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強調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對於全國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示範作用。
4. 長江經濟帶的開發應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同時,加強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
來源:央廣網
③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下列關於長江經濟帶的說法,正確的有( )。
【答案】:A、B、C、D
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A項正確,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B項正確,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長江經濟帶一道,成為我國三大發展戰略。
C項正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要求和根本遵循,正在有力引導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但有人對此存在誤解,以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是只保護生態環境、不發展經濟。這就把保護生態環境同發展經濟對立起來了。實際上,只要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就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
D項正確,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故正確答案為ABCD。
④ 區域發展格局規劃——長江經濟帶(上游篇)
基於國家及各省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相關內容進行匯總整理,作為區域研究的參考材料。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本。長江經濟帶在空間布局上提出「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旨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提升南北兩翼腹地支撐力、打造三大增長極並促進多點發展。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在新型城鎮化與區域協調發展上分別提出發展目標,推動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和滇西一體化,以及黔中經濟區、黔北經濟協作區、畢水興經濟帶、"三州"等民族地區、特殊類型地區的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則聚焦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戰略定位,構建雙城發展新格局,培育現代化都市圈,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旨在通過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⑤ 長江經濟帶如何處理好環境和發展的關系
業內人士認為,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先「立規矩」「下禁令」,確保生態優先成為根本前提,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還要加快形成與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我們要依靠制度來恢復、守住綠水青山,更要通過制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吳曉華認為,當前應盡快實施足夠力度的生態補償機制,縱向生態補償機制要增強精準性和增大規模性;鼓勵支持沿江省市積極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最大程度避免「我守住了綠水青山,但金山銀山卻是別人的」現象;盡快建立綠色生態技術交易市場,支持引導各類先進適用的生態技術在長江經濟帶率先應用;盡快建立用水權、排污權交易市場等。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