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人物事跡有哪些
一、丁建華
男,回族,5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旱天嶺村是個移民搬遷村,為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華毅然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工作,擔任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為了給村民蹚出一條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帶頭養雞、養羊、養牛、養兔子,最終找到了肉牛養殖這個符合旱天嶺村實際的脫貧產業。村民貸款養牛,他用自己的財產進行擔保;有村民遭遇意外無力還貸,他主動幫村民償還本息。
6年來,他累計為全村擔保貸款6000餘萬元,並替貧困鄉親償還本息200餘萬元,為此他耗盡家產,還背上了幾十萬元外債。他自己鑽研獸醫技術,成為村裡的「牛保姆」,免費為村民養殖的肉牛看病。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旱天嶺村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0元。
截至2019年底,旱天嶺村536戶18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
二、馬金蓮
女,漢族,35歲,群眾,山西省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金蓮原是呂梁山區一名貧困家庭婦女,2016年,她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護理護工培訓,結業後到北京就業,從一名保潔員干起,經過自身努力成長為家政公司的業務經理。2017年,她返鄉創業,注冊成立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
2018年,她又創辦職業培訓學校,累計培訓1700餘人,幫助900餘人就業,帶動200多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馬金蓮是農民自主創業並帶人脫貧致富的傑出代表。先後榮獲「全國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三、王文成
男,蒙古族,65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寶昌鎮邊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文成所在的太僕寺旗為國家級貧困縣,他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甘於奉獻,吃苦在前,立足邊牆村實際謀發展,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依託產業項目支撐、財政資金支持,求真務實、艱苦創業,到2019年全村貧困群眾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271戶69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8%。
他敢於啃下硬骨頭,聚焦土地承包經營權矛盾突出問題,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廢坑建大棚,動員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項目用地征地,推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立了太僕寺旗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俗游示範村。成立了太僕寺旗首個中葯材協會,帶動50餘戶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邊牆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四、王傳喜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1999年王傳喜上任,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
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傳喜堅持邊發展邊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後建設「印象代村」等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1億元。
五、王昭權
男,苗族,50歲,群眾,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
王昭權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志和助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他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並牽頭成立村裡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鄉鄰共同把肉牛養殖向周邊村寨輻射壯大。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已達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存欄2185頭,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樂於「現身說法」,向幹部群眾分享不等不靠、不爭不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及養殖經驗。他的事跡被製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展播,有力鼓舞並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Ⅱ 脫貧攻堅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一、毛相林
男,漢族,61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庄村村委會主任。
作為下庄村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艱苦奮斗、拔除窮根,是優秀基層黨員幹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絕壁合圍,外出只有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自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
2018年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並牽頭成立村裡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鄉鄰共同把肉牛養殖向周邊村寨輻射壯大。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已達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存欄2185頭,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樂於「現身說法」,向幹部群眾分享不等不靠、不爭不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及養殖經驗。他的事跡被製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展播,有力鼓舞並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Ⅲ 關於脫貧優秀事跡材料
一、深入調研,規劃扶貧思路
位於_鄉東南部的村委會,半山區環境,距離鄉政府6公里,年均氣溫17.2攝氏度,經濟以外出務工和種植甘蔗、八角等為主,20__年人均純收入7749元。全村19個村民小組,壯、瑤兩族共507戶2437人,20__年識別出102戶460人貧困家庭。駐村後,該同志與工作隊深入調研,全面掌握村情,精準施策,為精準扶貧打下堅實基礎。
二、優化產業結構,拓展增收渠道
面對傳統種植為主、發展受阻的現狀,該同志引導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小米辣、砂糖桔種植及烏雞養殖。合作社注冊成立後,以村集體土地入股,帶動102戶430人檔卡戶、60戶非檔戶及30名黨員發展種養殖業,預計20__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同時,合作社引進烏雞進行脫溫養殖,並在全村推廣,計劃種植500畝小米辣、1000畝砂糖桔,年出欄烏雞30000隻。
三、強化溝通協調,夯實農村基礎
該同志積極與縣級部門溝通協調,為_村小組解決橋梁、學校入校道路的安全隱患問題,爭取投資20萬元實施建設安全防護欄。此外,為解決那莫村小組22戶120人的飲水問題,該同志協調縣水務局投資5.3萬元,建設3公里飲水管道和2座蓄水池,有效解決人畜安全飲水。
四、突出黨的建設,堅持思想引領
加強村基層組織建設,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慶祝建黨97周年系列活動,開展思想培訓會,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同時,強化農村基層黨支部標准化建設,提高黨員的思想引領作用,為決戰脫貧摘帽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五、抓隊伍強素質,提高服務能力
該同志聚焦村「三委」班子、黨員隊伍和駐村工作隊伍,開展「三強化三提高」活動,加強教育和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通過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激發黨員服務意識,從致富帶頭人中發展黨員,培養村級後備幹部。同時,嚴格駐村工作隊管理,落實各項制度,用嚴的紀律促進工作順利開展。
該同志在駐村工作中踏實肯干,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為_村精準扶貧工作貢獻了力量。
Ⅳ 青海湟中如何順利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8月9日,伴隨著陣陣鼓聲、鞭炮聲,青海省湟中縣卡陽村的村民們載歌載舞。當天,卡陽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正式啟動,兩輛滿載村民希望的旅遊中巴正式投入運營,順利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今年已經67歲的杜金梅有著30多年的黨齡,她說:「這個事情是一個好事情,我們的村富了,我們的村民也就富了。我們作為黨員,應該出一份力。」由於自己沒有太多的收入,杜金梅就把賣土雞、雞蛋攢的錢和孩子們給的零花錢湊了6000元拿了出來。看到大家都是一萬兩萬的出,杜金梅還因為自己只能出這點錢而不好意思。就這樣,你一萬、我兩萬,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卡陽村的38名黨員們便籌集了60餘萬元,購買了這兩輛中巴車。
當天,兩輛滿載村民希望的旅遊中巴正式投入運營,卡陽村的村民們傾巢而出,為車輛搭紅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