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質量經濟學的廣義與狹義
狹義質量經濟學研究的是質量的經濟性問題,有時是具體的技術經濟問題,它多從企業的角度來研究質量問題。廣義質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關於「質量」的總體性經濟理論問題,是一門研究質量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質量范疇所反映的社會經濟關系,以及提高質量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科學,而不是具體的技術經濟問題。它不是從企業內部而是從總體上來研究質量問題。
㈡ 社會五大經濟問題是什麼
社會經濟問題是:
1、從經濟的內外結構上:內需不振,消費對經濟貢獻的比重小,主要靠投資和進出口,對外依存度大。
2、從經濟的產業結構上: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產業居多,缺乏資金密集型高技術產業,資源生態破壞和浪費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和產品,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因為中國失業率過高,有大量的農村剩餘人口急需尋找「出路」而恰恰中國的第三產業還不太發達,矛盾日趨突出。
3、從經濟的地理布局上: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西部地區落後,東部擁有雄厚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優勢,人口稠密,西部有大量的資源優勢,地廣人稀,東西部資源配置不合理,經濟差距過大,矛盾日益突出,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阻礙了中國內部「市場的一體化」。
(2)質量問題是社會經濟的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五大經濟問題影響因素:
1、人的因素
社會經濟系統與物理系統的根本區別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存在決策環節,人的主觀意識對該系統具有極大的影響。
2、社會因素指標
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的各種構成、出生率、死亡率、就業人數、文化普及率、文盲率、醫療設備情況、臨床總數、離婚率、犯罪率等。
3、經濟因素指標
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各部門的產值、產品、財政收入與支出、利稅總額、工資總額、投資情況、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外匯收支、價格體系及其增長指數、工資增長指數等。
4、自然環境因素指標
氣溫、水、土、油氣資源、地貌、地質情況、河流、山路、高原、平原分布及其特點、空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森林植被面積、公共綠化用地面積等。
5、科學技術因素指標
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情況、智力投資、科研經費、科技人員總數及其構成、科技成果數、技術改造項目數、技術引進項目數、技術革新項目數等。
㈢ 嚴格要求產品質量的意思
產品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產品質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強度、硬度、化學成分等;對於難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適、靈敏、操作方便等,則通過產品和零部件的試驗研究,確定若干技術參數,以間接定量反映產品質量特性。對企業來說,為了使生產經營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則從原材料進廠,一直到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必須有相應標准作保證。它不但包括各種技術標准,而且還包括管理標准以確保各項活動的協調進行。
端正思想
端正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決糾正片面追求產值、利潤,忽視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傾向。
各部門、各地區要充分認識質量問題是關繫到四化建設的成敗和企業存亡的問題。產品質量不合格,對內坑害用戶,危害人民,對外影響出口,破壞國家信譽,這是與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的。講發展速度,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講經濟效益,必須以質量為基礎。提高產品質量,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任務。實行經濟責任制,必須首先實行質量責任制。大家一定要在深刻領會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的基礎上,對照本單位的工作和產品質量狀況,查問題,找原因,訂措施,真正貫徹「質量第一」的指導思想,把提高質量和增加品種放在突出地位。
層層把好質量關
層層把好質量關,堅決實行「五不準」。
各部門、各地區和所有企業,生產、運輸、銷售、服務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切實做到「五不準」:⑴不合格的產品不準出廠,也不得計算產量、產值;⑵不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不準投料、組裝;⑶已公布淘汰的產品不準生產和銷售;⑷沒有產品質量標准、沒有質量檢驗機構、沒有質量檢測手段的產品不準生產;⑸不準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偽造商標、假冒名牌。如果違背這「五不準」,就堅決追究企業領導人的責任,直至撤銷職務和依法懲辦。各部門、各地區的各級主管領導幹部,都要認真督促、檢查「五不準」的執行情況,查出問題,就要嚴肅處理,並承擔一定的責任。
同時,生產企業要做好銷售後的服務工作,建立服務網,對不合格的產品實行退換制度。凡已出廠的不合格產品,經工廠修理仍達不到質量標準的,用戶有權要求退貨或換新,工廠應承擔修理和運輸費用,否則,用戶可以向法院起訴。各地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和消費者協會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幫助消費者和用戶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開展質量大檢查
各部門、各地區要把這一工作當作大事來抓。所有企業都要自覺地認真開展自檢,而不是消極等待上面來查。質量大檢查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鐵面無私,不耍假把式,防止走過場,務求取得實效。
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實行國家監督性質的產品抽查制度,國家經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一百個左右質量檢測中心和檢驗所(站),每季度輪流抽查一、二百種重點產品(量大面廣的重要生產資料和市場緊俏的消費品,特別是與人民生活密切關連的食品、葯品)的質量。抽樣方法要科學,樣品可以在生產單位抽取,也可以在用戶和流通單位抽取,委託檢測中心負責抽樣,以杜絕弄虛作假。抽查結果,由國家經委每季度發布一次質量通報,並在報刊、電台公布,進行表彰和批評。各部門、各地區也要對本行業、本地區質量問題較多的企業,經常組織監督性質的產品抽查。發現問題就要進行整頓,限期改進。
鑒於當前優質產品評比中的弊病不少,弄虛作假現象時有發生,而且評比方法也有待改進,擬暫停頒發國家金、銀獎牌,正在著手修訂《優質產品獎勵條例》。
加強質量監督機構
加強質量監督機構,形成全國統一的質量監督網。
為了加強對質量監督工作的統一領導,根據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加強質量檢驗機構,嚴格把關,要集中一批專家做這件事」的指示,決定加強負責全國產品質量監督的組織,並依靠各部門、各地區現有的質量檢驗、監督力量和檢測手段,組織起全國性的質量監督網。
國家經委已制定了以現有檢測力量為基礎,組建100多個國家級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規劃,已有37個正在實施中,還要進一步加快建設速度。國家將授權這些檢測中心承擔國家委託的檢測任務。
各級質量監督機構和基層企業,應十分重視計量檢測手段的建設。責成國家計量局根據提高標準的要求,作出各類企業應配備的必要的計量檢測手段的規定,限期配齊,所需費用按規定從企業自有資金中優先安排。
企業的質量檢驗機構,既承擔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檢驗任務,又有代表國家質量監督部門對企業的出廠產品質量實行監督的職能。凡是已撤銷的要恢復,還沒有的要建立。要選派責任心強、作風正派、懂技術、有能力的幹部擔任領導人,他們的任免應徵得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廠長必須首先重視檢驗工作和質量管理,充分支持檢驗人員行使監督、檢驗的職權。任何改革措施都要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而絕對不允許降低產品質量。
嚴格按標准生產
標准化是質量管理的技術基礎。對已有的近7000項國家標准和15000項部頒專業標准,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中國的標准化工作還存在著標准少、水平低、執行不力的問題,很不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要大力加強標准制訂、修訂工作。凡是沒有國家標准或專業標準的產品,企業應抓緊制訂自己的標准,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執行。沒有質量標準的,一律不得進行生產。國家標准局應會同有關部門對企業進行定期檢查,監督企業按標准組織生產。
推行生產許可證制度
國務院已決定對重要工業產品實行國家發放生產許可證的制度,並在鍋爐壓力容器,電度表等少數行業進行試點,已取得了一定效果,要進一步在其他行業推開。符合質量標準的,就發給生產許可證;達不到質量標準的,不發給生產許可證;沒有生產許可證,企業不得進行生產。
發證工作進展不快,除了測試工作量大、周期長,各部門沒有專職人員等原因以外,主要是認識上不一致,有些地方還沒有把這項工作認真抓起來。國家經委將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推動發證工作的開展。
㈣ 商品質量問題有哪些
商品質量問題可以分為內在質量、外觀質量、社會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個方面。
1. 內在質量指的是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固有特性,包括其實用性能、可靠性、壽命、安全性和衛生性等。這些特性構成了商品的實際物質效用,是商品質量的基本要素。
2. 外觀質量主要涉及商品的外表形態,如構造、質地、顏色、氣味、手感以及表面瑕疵和包裝等。這些因素已成為消費者選擇商品時的重要考量。
3. 社會質量關注商品滿足全社會利益的程度,例如商品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准,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是否浪費資源等。即使技術先進的商品,如果與社會利益相悖,也難以生存和發展。
4. 經濟質量是指消費者希望以合理的價格獲得性能優良的商品,並在使用和維護中付出盡可能低的成本,即追求物美價廉的統一。
產品質量還應滿足以下標准:
- 真實性:生產者或銷售者提供的信息必須是客觀事實,不能是虛假或憑空捏造的。
- 准確性:提供的信息不僅要真實,還必須准確無誤,符合契約承諾。
- 完整性:提供的信息應在真實、准確的基礎上盡可能全面,符合契約承諾。
- 可行性:資料庫應方便用戶檢索,適合用戶的具體環境,並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和知識挖掘工具。
- 合法性:資料庫內容必須合法,不含有違法或侵犯他人權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