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1-21 14:52:11

① 1929~1933年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一、特點:

1、范圍廣。由於美國是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持續時間長。從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

3、破壞性特別大。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l/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失業人數更是高達3000萬以上。甚至在危機過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此一蹶不振。

二、影響:

1、從局部看,經濟危機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而廣大人民由於失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對本國政府強烈不滿,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法西斯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2、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一方面設置關稅壁壘以限制進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運動持續高漲,國際關系日趨緊張,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基本方式:民主的經濟改革方式和法西斯專政的專制獨裁方式。

三、其特徵:

1、前者的特徵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局部上的改變,以使其適應社會生產的需要,他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同時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2、後者的特徵是建立法西斯極端專制統治,使國民經濟走上軍事化道路,對內獨裁,對外擴軍備戰。

四、影響:

1、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次,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加強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並且為後來戰勝法西斯侵略勢力作了經濟等方面的准備。

3、後者使整個國家走上了獨裁和軍事擴張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全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

② 用歷史的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集中體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蓬興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生活加強干預,加上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取消了金本位制而代之以紙幣,以及普遍地推行凱恩斯的通貨膨脹政策等原因,戰後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和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呈現出相當復雜的景象。

一、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概況

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以生產資料佔有制為基礎,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即經過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西方學者稱之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資本主義世界大致經歷了四個再生產周期。
(一)第一個再生產周期發生在二戰爭結束後至50年代中期。戰後,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恢復或調整,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周期發展道路。隨著再生產過程中矛盾的積累,1948-1952年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這一次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不同的國家爆發的時間有較大的差異即危機的非同期性,造成再生產周期發展進程的不一致,一直持續到50年代中期,才為1955-1957年的資本主義的世界性周期高漲所代替。
(二)第二個再生產周期發生在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經過50年代中期的經濟高漲之後,於1957-1958年又爆發了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的同期性表現得比較明顯,但危機的規模和深刻程度都遠遠超過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資產階級國家藉助凱恩斯主義,推行系列「反危機措施」,如降低銀行的帖現率和存款准備金比率,增加通貨量,擴大政府開支(特別是軍事開支)等來刺激信貸的擴大和生產的上升。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危機之後的蕭條和復甦,進入再生產周期的高漲階段。
(三)第三個再生產周期發生在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中期。隨著60年代前半期資本主義世界統一的經濟高漲之後,在6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先後爆發了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這一次經濟危機,也具有顯著的非同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發展進程再度呈現復雜的情況。
(四)第四個再生產周期從7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延續到9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6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的 「繁榮」 期後於1973-1975年爆發了一場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由於中東戰爭爆發所引起的。
70年代經濟危機與戰前的經濟危機表現有所不同。戰前的經濟危機,是生產無限擴大,勞動人民支付能力相對縮小,造成生產結構社會供求關系嚴重失衡,表現為生產過剩,而是生產不足,商品奇缺,物價上漲,工人失業劇增。這一次經濟危機之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處於低增長、高物價、高失業並存的困境中。西方學者把這種經濟現象稱之為「滯脹」,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這種情況改變了過去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一般規律。這次危機過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還沒有出現復甦,更沒有走向新的繁榮的情況下又爆發了8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這是戰後最嚴重、最深刻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使「滯脹」病根進一步加深。使西方發達國家長時間處於「滯脹」時期。
面對經濟滯脹的嚴重局面,西方發達國家從70年代末、80年代以來,以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論為基礎,制定了經濟「復興計劃」,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進行了重大調整,主要措施是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緊縮的財政策和貨幣政策,放鬆對微觀經濟的管制等。這些調節經濟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最突出的是通貨膨脹有所下降。其次是刺激了經濟回升。80年代後期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又面臨著新的困境,經濟回升乏力,並沒有完全擺脫「滯脹」的病根。進入90年代以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經過復甦進入穩定增長時期,尤其美國的所謂「新經濟」運行模式(即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賬、低財政赤字的運行方式)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說它消除了周期性和危機,使美國經濟走入「永久繁榮」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二、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和危機的新特點

(一)世界資本主義統一的再生產周期運動規律仍然起作用,但再生產周期縮短,危機次數頻繁,沖擊力減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再生產各個環節之間存在的尖銳矛盾。因此,整個社會再生產仍然處於無政府狀態,壟斷資本的運動仍然伴隨著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運行秩序不斷被危機打斷,形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運動。隨著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系比戰前更加密切,這就使世界資本主義統一的再生產周期運動得到加強。因此,戰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以歷了四個再生產周期,期間爆發過五次大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數次國別性能經濟危機。
戰後經濟危機持續的時間都比戰前短,二戰前每次危機持續時間平均為20個月,二戰後是11個月左右,而且,危機所造成的破壞力大大下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很少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產值下降一半那樣的大起大落。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經濟危機爆發後所造成的生產大幅度下降現象有所緩和。據統計,戰後經濟危機期間,下降幅度不超過15%,而在戰前,的歷次經濟危機期間,工業生產下降幅度一般都20%以上,有些國家竟高達40%以上。可見,戰後經濟危機的沖擊力明顯減弱。同時經濟危機間隔的時間也延長了,戰前每個月經濟周期的時間長度為50個月,戰後則延長為75個月,而且每個周期中經濟增長的時間也延長了。自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有兩個增長期超過100個月,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美國經濟增長了106個月。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已經保持了長達114個月的持續增長。戰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雖然縮短了,但爆發危機的次數更加頻繁。以美國為例,二戰後,從1945年到1979年的34年中就發生了6次經濟危機,平均約6年爆發一次。
(二)危機階段,普遍存在物價上漲現象,同時「滯脹」貫穿於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之中。過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後,由於生產過剩, 商品滯銷, 物價總是急劇下跌。戰後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48-1952年)來臨時, 物價曾一度下跌,但幅度不大。可是,從50年代末、特別是6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都普遍推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世界性通貨膨脹越深越烈。從1971年起,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美元的地位雨飄搖,資本主義世界的貨幣金融危機日益深化,它與經濟機交織並發,推波助瀾,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走進「滯脹」的死胡同。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滯脹」現象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資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也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奉行凱恩斯主義,採取種種「反危機」措施的惡果。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抑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使得危機不能充分展開,生產不斷擴大與市場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並不能象過去那樣暫時地得到解決,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積累起來,使嚴重的經濟危機成為不可避免。即使由於國家的調節走出危機,嚴重的生產過剩並未解決。尤其生產能力的嚴重過剩,造成固定資本的投資不振,鉗制住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必然使生產不能不長期處於蕭條停滯狀態。在凱恩斯主義財政金融政策的干預下,為了醫治「滯」,國家日益增大財政開支,造成國家預算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彌補財政赤字的主要辦法是印刷鈔票和發行公債,其結果是大大增加貨幣供應量,通膨脹由此產生。為了刺激生產所採取的降低利率,擴大信貸等措施又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為了醫治「脹」國家又不得不採取緊縮措施,如壓低政府支出,減少貨幣發行量,提高利率、縮小信貸等,這又將使投資疲弱,市場萎縮,其結果是加重了經濟停滯。這樣,一方面在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出現了生產的長期停滯。另一方面在貨幣信用領域出現了經常的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兩個過程相互重迭,相互交織,相互結合,形成了停滯與膨脹並存的局面。
由於「滯脹」現象貫穿 於社會資要再生產的全過程中, 因此,「滯脹」並不僅僅出現在再生產周期中的某一階段,而是在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整個周期中,投資疲弱,市場相對狹小,失業大量存在,造成經濟停滯不前。「滯脹」惡性循環與再生產周期運動相伴隨,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運動的一大奇觀。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產物,也是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深刻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三)結構性經濟危機更加突出,它與周期性危機以及互相交織在一起。隨著戰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西方國家對本國經濟中長期經濟計劃的實施,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本國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從而引發了結構性的危機如原料危機、傳統工業危機、結構性失業、政府結構性財政赤字以及石油危機、世界性通貨膨脹、國際債務危機、貿易收支失衡等世界性結構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與高科技的發展對經濟結構、組織、體判和運行的影響有關,但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本身。正如列寧指出「技術的加速發展、又使國民經濟部門不適應的因素、混亂和危機的因素日益增加。」當工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的產生,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抑製作用也有關系,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發展的結果。
結構性危機具有不同於周期性危機的特點:①周期性危機持續的時間較短,通常是一年左右,最長也不過兩三年,結構性危機持續時間比較長,往往要10年、15年甚至更長。②周期性危機是生產過剩造成的,而結構性危機不一定表現為生產過剩,也可表現為生產不足,物價不一定下跌,也可能是上漲。③周期性危機通常是從生產領域波及流通領域,並形成全面的經濟危機,而結構性危機可能只發生在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和部門。④周期性危機在各國基本上表現相同,只是深刻程度和時間長短等會有差別,而結構性危機在各國的表現和影響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
戰後,結構性危機和周期性危機,往往同時並存,互相交織。70年代迄今發生的三次周期性危機都有這種情況,它使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加深刻。 特別由於「滯脹」 現象與再生產周期相伴隨,因此,與「滯脹」現象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財政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便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直用財政赤字增加社會總需求,以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結果財政赤字幾乎連年不斷,赤字額越來越大。財政赤字帶來通貨膨脹。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採取緊縮銀根政策,使得信貸急劇縮減,利息率猛烈提高,銀行破產倒閉嚴股票價格猛跌,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大量外流,使國際金融市場陷於一片混亂。這種由「滯脹」所引發的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和信貸危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與再生產的周期運動相伴隨,使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呈現更為復雜的情況。
(四)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再生產的周期變形。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再生產周期發展是比較平衡的。突出表現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的時期比較一致,並由此而引起的不同國家中再生產周期各階段更迭的整個過程逐漸形成為國際的統一過程,即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統一的再生產周期運動。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各國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資本主義各國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過程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戰後資本主義各國遭受戰爭破壞的程度大不相同,它們經濟恢復和增長的進程也很不一樣,結果,戰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表現出高度的不平衡性,它影響到各國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以及各國經濟危機爆發的周期性。同時,由於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各國政府加強了再生產周期進程的調節和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社會震盪,不象過去那樣很快就在其他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所以,從整個說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雖然交錯出現,但同期性的趨勢較戰前顯然有所削弱,更多的表現了非同期性的特點。這正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發展不平衡性加刷的表現。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發展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現在某些再生產周期運動中爆發經濟危機的時期的不一致性(即非同期性)。例如發生在60年代中後期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法國在1964年爆發,日本在1965年爆發,英國、西德都爆發在1966年,而這時美國仍處在從1961-1969年長達八年之久的經濟高漲階段,直到1969年10月美國才爆發經濟危機。 這種 不平衡性還表現在再生產周期各個階段持續的時間上的差異,有的階段持續時間較長,有的階段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來說,危機階段持續時間較短,停滯(蕭條)階段持續時間也較短,但在有的再生產周期中蕭條階段持續時間也較長,例如有的學者把1973-1975年嚴重經濟危機之後所經歷的較長時期的「滯脹」稱之為「特種蕭條的新形式」。有些階段的特徵不很明顯,界限比較模糊,不易區分。這表明戰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發生了變形。

三、對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基本認識

通過對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歷史考察及其基本特點的探討與分析,使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客觀規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試從理論和實踐上,談兩點認識問題。
(一)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運動。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所決定的。它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相伴隨並貫穿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始終。但是資本主義經濟並非每時每刻都處在危機之中,只有在這些基本矛盾發展到特別尖銳激化的程度,以致造成生產的迅速擴大與勞動人民的購買力之間的激烈沖突,嚴重破壞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時,也就是說這些矛盾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和積累後,才會爆發經濟危機。危機的爆發人為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生產大幅度下降,強制地使資本主義生產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暫時的平衡,使社會再生產的比例關系得到暫時的協調,使資本主義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從而使再生產得以繼續進行,社會生產從危機中逐步擺脫出來,重新恢復和發展起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又會發展和激化,就不可避免地又爆發另一次新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這樣從一次危機到另一次危機,形成周而復始的再生產的周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國家加強對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發展進程的干預和調節,使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運動呈現出十分復雜的情況,在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西方資產階級散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消失論,把歷史上出現的經濟危機說成是偶發事件,並熬盡腦汁,開了不少「靈丹妙葯」,妄圖「防止」和「克服」經濟危機。但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那些「反危機」的「靈丹妙葯」只能起到某種「應急」的作用,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暫時緩和再生產過程中某些矛盾,減輕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甚至可以推遲危機的爆發,但是無論如何不可能遏止經濟危機。因為這些政策措施都是以保持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前提的,它們根本沒有也不可能去觸動壟斷資本統治的經濟基礎,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產生經濟危機的病根。進入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滯脹」惡性循環的困境,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深刻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進入9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未走出經濟低速增長的低谷。因此,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理論並沒有過時,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客觀規律仍然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實踐中起作用,只不過其運動方式、次序、情景和具體表現形式有所變化而已,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仍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發展下去。
(二)必須認真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探索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運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是生動的、活潑的、創造性的、發展的科學,它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我們必須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乎資本主義世界的新情況、新變化,深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運動的規律。從目前來看,以下幾種新情況、新問題是值得我們關注和認真研究的:
1.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的不規則性。過去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運動是按照危機--蕭條--復甦--高漲這四個階段有規則地運行。而當代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運動發生了變形,如上所說的周期發展進程的不平衡性,經濟危機爆發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並存,某些階段持續時間的差異性以及界限模糊、不易區分,使再生產周期運動呈現出不規規運行的狀態。
2.「滯脹」作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停滯蕭條的新形式,又是經濟危機深刻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不是存在於再生產周期的某一階段,而是貫串於周期的各個階段之中,而且在「滯脹」中還有經濟的低增長。「滯脹」的基本特徵不同於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這就帶來了當代資本主義周期運動的極端復雜性。
3.經濟危機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過去傳統的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生產過剩,大量商品積壓,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數劇增。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主要不是表現生產過剩,而是生產不足,商品奇缺,物價上漲,失業增多。不僅表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還表現為「滯脹」現象,結構性危機突出,財政和貨幣信用危機頻頻發生並與周期性經濟危機交織在一起。60-70年代爆發多次的美元危機,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系的瓦解。80年代一90年代金融風潮更是此起彼落,爆發多次國際性和地區性的金融危機都是這種經濟危機的重要表現。

閱讀全文

與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幸福 瀏覽:121
如何正確健康的使手機壽命變長 瀏覽:572
關雎和蒹葭哪個是第一首愛情詩 瀏覽:511
孝感和郴州哪個經濟強 瀏覽:689
成都經濟自由需要多少錢 瀏覽:455
下一站幸福片尾曲叫什麼名字 瀏覽:918
如何提升責任感事業心 瀏覽:343
2099數字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225
幸福樹葉子變藍是怎麼回事 瀏覽:376
愛情的小說名怎麼取 瀏覽:643
如何判斷懷孕健康 瀏覽:616
軍賽客運站到幸福有多少公里 瀏覽:65
聞喜縣事業編公積金交多少 瀏覽:954
被塵封的故事怎麼打龍珠更好 瀏覽:94
正陽縣哪裡有小美女 瀏覽:316
什麼愛不愛情的表情包 瀏覽:853
兔子與蛇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46
怎麼形容愛情初心不變 瀏覽:184
屬蛇男屬兔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553
童年經典故事有哪些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