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怎麼算
一般統計數據裡面有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比如說把經濟總量分為1、2、3產業。經濟總量有一個增長率。而1、2、3產業各自也有一個增長率。把總的增長率按比例分解到各個產業裡面,就得到各個產業對總增長率的貢獻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經濟總量由A和B構成,上年A為10,B也為10。今年A為11,B為13。總量增長20%。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25%來自於A,75%來自於B。
㈡ 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怎麼計算
貢獻和貢獻率是經濟分析中常用的兩個指標,用於衡量經濟各部分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產業部門貢獻是指某一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增加額,而貢獻率則表示該產業部門貢獻在整個經濟增長中所佔的比例。計算公式為: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該產業部門當年增加值-該產業部門上年增加值)/上年國內生產總值;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率通常指的是不變價增長率,因此,產業部門的貢獻和貢獻率也僅反映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結果。由於現價和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往往存在差異,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價格變化的比例也不同,通常不能直接用現價計算的結果替代可比價結果。
需求貢獻和貢獻率的概念類似於需求拉動和拉動率。需求拉動是指各類最終需求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影響,而需求拉動率則表示在經濟增長中各種最終需求拉動所佔的比例。計算公式為: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最終需求當年增量/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從需求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從生產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往往存在差異。因此,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通常以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為准,而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差額則被視為統計誤差。為了避免統計誤差的影響,我們通常先計算貢獻率,再計算貢獻。
地區貢獻和貢獻率的概念類似於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影響。計算方法同樣需要先計算貢獻率,再計算貢獻。在實踐中,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是由國家統計局和地區統計局分別計算的,二者之間存在差額。因此,直接使用上述公式計算時,可能會出現各地區的貢獻之和與全國經濟增長率不等,各地區的貢獻率之和不等於1的情況。為了修正這一問題,我們採取了與最終需求拉動和拉動率相同的方法,即將公式修正為: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增量;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採用這種修正方法後,各地區貢獻之和與經濟增長率相等,各地區貢獻率之和恰好等於1,從而避免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之間存在差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