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淮海經濟區經濟總量
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衡量指標,在2002年實現了GDP總量729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相比上一年增長了11.2%,人均GDP為6060元。在絕對值、增幅和人均值方面,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其中,實現GDP最大的市為徐州市,達到了794.9億元;而淮北和萊蕪實現的GDP則最小,分別為117.9億元和141.9億元,這與它們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有關。當年增速最快的城市為濟寧,達到了14.0%,而最慢的城市只有4.1%,兩者相差近10個百分點,反映出地區發展不均衡。
萊蕪人均GDP最高,達到11467元,其他市的人均GDP均未超過萬元,最低市的人均GDP僅有2342元。淮海經濟區GDP總量佔全國的7.1%,增長速度比全國高3.2個百分點,但人均GDP卻比全國低1937元。相比之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GDP總量為19141.6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18.7%,是淮海經濟區的2.6倍,對全國的貢獻度也比淮海經濟區高11.6個百分點。
長江三角洲地區每個城市的平均GDP為1276億元,而淮海經濟區的平均每個城市僅為365億元。淮海經濟區實力不足,GDP規模小,人均水平低,不僅與發達地區存在巨大差距,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明顯。佔全國9.4%的人口,創造了7.1%的GDP,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的3/4。這種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和差距,需要淮海經濟區在推動經濟增長、提高人均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1986年3月成立的淮海經濟區,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區域簡圖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濟寧、菏澤、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河南省的商丘、開封、周口;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主要城市有徐州、商丘、濟寧等。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㈡ 淮海經濟圈交通運輸
淮海經濟區的交通系統極為發達,區域內京滬、京九、隴海、新石二縱二橫鐵路干線形成了「井」字形的交通骨架,京福、京滬、連霍、日東高速公路及國道干線構成的密集運輸網路,使得貨物運輸、人員流動更為便捷。
連雲港、日照港兩大天然深水良港,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港口條件,能夠滿足大量貨物的裝卸、存儲及國際運輸需求。此外,京杭大運河貫穿整個經濟區,提供了內陸水上運輸的通道,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也促進了區域內的水運發展。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確保了能源的穩定供應和高效輸送。
航空交通方面,淮海經濟區的航空線路基本覆蓋,各大城市均有機場,方便旅客出行。這種全方位的交通網路構建,不僅為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淮海經濟區在物流、人員流動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便捷的交通條件,不僅為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進了區域內的文化交流、旅遊發展。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使得淮海經濟區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淮海經濟區的交通運輸系統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完善的交通網路和高效的運輸能力,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未來的發展中,淮海經濟區將依託其強大的交通體系,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濟活力,為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於1986年3月成立,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區域簡圖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菏澤、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㈢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簡介
淮海經濟區作為我國東部與中部、南北對接的紐帶,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關鍵區域,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由蘇魯豫皖四省接壤的20個市組成,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融北的戰略意義。盡管處於經濟窪地,但國務院對淮海經濟區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明確提出加快區域規劃編制,其中徐州市提出的加快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戰略得到了區內各城市的積極響應。
自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以來,各成員市積極踐行區域合作理念,落實多項文件要求,通過強化對接、有序協調,推動了一體化建設的進程,區域合作體系逐步完善,各項重點工作的實施成效顯著,顯示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淮海經濟區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展成果顯著。據統計,2004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萬億元,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實力。然而,區域間經濟發展存在二元結構問題,城市間差距明顯,總量規模雖大,但內部不平衡現象突出。與長三角、環渤海等發達區域相比,淮海經濟區的發展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通過聯合協作,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合作機制,以實現全面、科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東部加快、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背景,淮海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為了推動全國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加快淮海經濟區崛起不僅是戰略導向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緊迫的任務。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凝聚內部力量,淮海經濟區有望打破經濟窪地,成為我國東部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者。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濟寧市、棗庄市、宿遷市和連雲港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召開,標志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率先進入核心區的8個城市,面積和人口約占淮海經濟區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區一體化的構想,這8個城市將在交通、產業、市場准入和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旅遊業、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求通過區域間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
㈣ 淮海經濟區發展是做什麼的
淮海經濟區主要是指淮河流域城市,魯南,蘇北,皖北,河南東面。這些城市都是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相對較貧困,發展較落後的地區。僅僅是相對本省而言,對比全國不弱。
徐州鐵路建設飛快
火車跑的快,全靠火車頭帶,這一區域的核心城市就是徐州。徐州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經濟文化政治甚至軍事重鎮。
作為區域老大,核心城市的徐州有能力,也有責任帶動淮海經濟區小弟們向前跑。
江蘇省直接給徐州一個政策便利,優先發展,可以優先調用資源。一句話只要想要,能給的都會給你。這需要徐州認真發掘和針對性討論。
(圖中徐州是重要樞紐,連雲港是出海口)雖然目前國家還沒有正式發文支持徐州,但是正在爭取中,目前已確定的是徐州將成為鐵路和交通樞紐中心建設,支持徐州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建設。
淮海要新成立的徐州大學,這個是工科類大學。未來淮海區域學子們可以直接來這里上學,直接將科研轉化為產業,帶動和支持家鄉發展。
不管怎麼說,作為徐州小弟的宿遷是絕對的支持徐州發展的。
徐州影響力越大,對本區域的經濟貢獻力量也就越大,影響力和輻射力也越大。
安徽這幾年一直支持皖北鐵路建設,規劃了好幾條通過蘇北的鐵路,一直積極支持皖北融入淮海區。河南也是支持商丘等城市向東發展。
未來淮海區域肯定會發展起來的,而且還不弱。很簡單因為我們人好,勤奮踏實,努力向前,雖然兄弟們之間會自黑,但是我們不服氣,開拓進取這一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