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經濟危機的影響有哪些
日本經濟危機的爆發較晚,直到1930年春天,日本才遭到世界經濟危機的猛烈沖擊。1929~1931年間,重要出口商品生絲、棉製品價格暴跌,數量銳減,出口數額減少44.6%,1932年減少62.5%。以日本對華輸出(不包括對中國東北的輸出)為例,1930年比戰後最高年份1926年減少約40%。
日本對外貿易劇減,給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日本經濟打擊極大。國內物價、股票行情下跌,颳起陣陣解僱工人和企業倒閉之風,失業人數曾突破300萬人。在業工人的工資也普遍減少。農產品價格暴跌。其中,1930~1931年,40%的農戶賴以為生的蠶繭價格暴跌50%左右。1930年特大豐收年,米價跌到略高於生產費用的一半。
1929~1931年,日本農戶負債總額由45億日元增至60億日元左右,相當農產品總值的2~3倍。沉重的債務,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此外,大批失業工人流向農村,加重了農村難以承受的壓力。據1931年對中上農戶調查,50%以上農戶入不敷出,其他農戶貧困境況可想而知。
日本是一個中小資產階級廣泛存在的國家,在職業人口中,1930年中小資產階級所佔比例為34.3%,1935年為33.8%。經濟危機使中小資產階級的處境惡化。在一般城市居民中,掀起要求降低房租、電費和煤氣費的運動,中小商人紛紛反對大百貨商店的排擠。中小資產階級成員,既對現狀不滿,特別是對財閥懷有強烈的憤恨,要求「革新」和「改造」社會,又具有保守和反動傾向,易於接受民族侵略擴張和專制思想的宣傳。日本雖然在20年代經歷了政黨政治的鼎盛時期,但是此時政黨政治不能解決日本的內外危機。同時,各政黨經常從本黨利益出發,爭權奪位,互相攻擊,為政黨政治自掘墳墓。同時,選舉中的收買、舞弊現象愈演愈烈,重大貪污案接連不斷。政黨政治在民眾中威信掃地。
不難看出,經濟危機大大激化了日本的社會矛盾,從而為法酉斯主義在日本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