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前是什麼經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幾千年中國都是封建社會,那麼其社會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後便實行了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簡單可理解為社會經濟運行由國家把控,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給。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可理解為根據市場自由交易、貿易。
計劃經濟定義:計劃經濟,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
「指令型經濟」通常和計劃經濟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徵: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民主制度,計劃經濟的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經濟的管理實際上即是一個民主管理的超級公司。
在這種體制下,全體人民通過民主集中,用經濟和社會計劃來解決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以及實現全民所有,具體表現即為全民就業,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等,以此體現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
計劃經濟是勞動人民實現經濟民主的載體,計劃經濟的控制范圍擴展到哪裡,勞動人民的經濟民主權力就擴展到哪裡。計劃經濟的經濟特徵即高度的計劃指令性,產品的數量、品種、價格、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方向、就業及工資水平、經濟增長速度等等均由中央當局的指令性計劃來決定,這與跨國公司的管理無異。
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劃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歷史上的計劃經濟運行產生的弊端,僅僅是蘇維埃的民主制度的形式有了官僚專制的內容,如同一切民主共和名義下都可能出現專制獨裁一樣,不代表民主共和不好,這不代表計劃經濟不是套經濟民主制度。
『貳』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經濟
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部門佔90%以上,公私合營企業除外。資本家得到的是固定利息,而居民的儲蓄存款幾乎沒有利息。對外,工礦企業實行八級工資制度。農村地區根據工作情況獲得工作積分,而收入差距不是大、「鐵飯碗」、「大鍋飯」現象普遍存在。國民經濟的另一個重要部門是農業,因為人民人口膨脹,土地資源短缺,以糧食為關鍵環節農業政策,導致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更少。以凈產值計算的農業勞動生產率,1978年僅為1957年的94.8%,年均下降。下降了0.2%。由於增長效率低,到1978年,一切社會中每個就業人口所產生的國民生產總值632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34%。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惡化。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數居住面積只有36平方米,低於1952年的4.5%。五個平方米。農村居民平均使用人均建築面積。1978年,它的面積為1017平方米,比1957年還少13平方米。在生活和服務條件方面,每萬人擁有零售商工業、餐飲和服務網點及其雇員1957年到1978年,分別有4181人和11717人。減少到13.04 6314人。這給了居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拓展資料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集中在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上。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工業門類齊全,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主要領域,包括電站、煤礦、煉油廠等項目;還有鞍鋼、武鋼、包鋼、撫順鋁廠、東北輕合金廠、北滿鋼廠(特鋼)、楊家章子鉬礦、吉林石化等原材料項目。擁有西安飛機製造廠、重型機械廠一廠、汽車製造廠一廠、拖拉機製造廠一廠、哈爾濱三電廠、哈爾濱軸承廠、沈陽機床製造廠、葫蘆島船廠、大連船廠、蘭州石化機械廠、包頭一機(生產罐)、武漢重型機械廠、四川長虹、紅光電子管廠等。輕紡項目包括保定化纖廠、佳木斯造紙廠等。這些企業後來成為行業的骨幹企業,為全國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後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這些企業也經歷了不斷的技術改造。其中很多仍然是行業骨幹企業,當然也有一些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被淘汰了。應該說,當時蘇聯的156項援助也是當時蘇聯技術條件下最先進的,應該承認蘇聯在這個階段對中國的援助是真誠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立,使中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非常成功。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國家工作的重心發生了變化。
『叄』 中國有哪些經濟浪潮
第一個經濟浪潮:個體戶爆發期 1978--1991年,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考大學,進國家機關、國營企業,而個體戶大都是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文化素質較低的人,但他們搶佔了機會,成了中國社會的第一批富翁。
縱觀中國這前四個商機的其代表人物和超級大富翁都是出現在行業的初期,都是出現在行業沒有立法、規范之前,立法和規范以後的行業我們再也沒有聽說過有什麼超級大富翁出現了!那是因為如果我們在一個新興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在沒有立法和規范之前就去從事的話,此時也是利潤最高,風險最小,操作最簡單的時候,任何行業,先知先覺為機遇者,後知後覺為行業者,不知不覺成消費者。
參考資料:中國改革開放_網路
『肆』 中國古代主要經濟部門以及主要經濟政策有那些
主要經濟部門:農業、手工業、商業
主要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
『伍』 中國以前經濟是什麼樣的
經濟形式分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而古時候的中國就屬於自然經濟。
『陸』 我國建國初期的經濟形式
從1949年到1956年,伴隨著中國社會性質、政治力量發生的重大變化,我國在經濟上出現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5種主要經濟成分並存的狀況。
『柒』 古代中國國民經濟基本組成要素有哪些
古代中國國民經濟基本組成要素有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
(一)古代農業。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在古代,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是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古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牧業相結合,並具有精耕細作的鮮明特點 。古代商品經濟欠發達情況下,小農經濟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在國民經濟中一直佔主導地位。同時,由於耕者擁有部分土地,生產積極性較高,在生產條件不穩定情況下,為了 解決一家數口人的溫飽問題,只能在小塊土地上集約經營、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高度繁榮。同時,小農是中國古代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可見,農民的辛勤勞動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的基礎,而農業是古代國民經濟的支柱。
(二)古代畜牧業。自「新石器革命」以來,農業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而種植業和畜牧業是農業中的兩個主要部門,它們的比例、布局和結合方式構成農業生產結構的核心。雖然畜牧業不是獨立生產部門,但也是當時當地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態,並對整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古代,畜牧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之初在北方某些地區即已出現,尤其是游牧部落的形成。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向新石器時代中期過渡開始,地無南北,絕大多數遺址都呈現出以種植業為主,農(種植業)、牧(畜牧業)、采(採集)、獵(漁獵)相結合的經濟面貌。
(三)古代手工業。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 ,長期居於世界前列。 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官營手工業生產范圍廣泛,規模龐大,分工細致,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明中葉以後,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開始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並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這種多種經營模式長期並存,促進了手工業的不斷發展,使手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
(四)商業。中國古代商業受重農抑商政策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但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雖然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一直存在著交換經濟。其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 相輔相成, 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國民經濟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