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復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們黨結合現代經濟理論和我國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道路的指導理論。自黨的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來,在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這一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與時俱進的思想在經濟指導理論領域一直走在了前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化,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動態變革不斷深化,我們黨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了新的認識和理論創新,保持了思想的統一性、時代 性和前瞻性,既把握了經濟發展規律,又富於經濟實踐的創造,避免思想認識在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形成桎梏,束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腳步,對我國在新的形勢下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經濟發展理論得到新的論述和完善 1.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選擇 從重工業優先發展,到走集約式經濟發展模式,再到擴大對外開放、進行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我國在經濟發展模式及道路上不斷探索,成功地在較短時間內建成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工業體系,並不斷進行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進入21 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發達國家已經從工業化進程走向信息化方向。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在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以後,我國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獲得的新的動力源泉。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的經濟發展理論首先告訴我們,"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但在發展思路上,我們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發展道路,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新技術應用成果改造傳統的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使得信息化和工業化實現有機結合,共同作用於經濟發展的實踐,促進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 這一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一方面,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新經濟浪潮一度席捲全球,而新經濟最終由於沒有獲得自己的可持續贏利的市場空間而出現泡沫,從膨脹到破滅。在新的信息技術應用的產業化發展中,需要為信息經濟找到堅實的發揮作用的領域。另一方面,十六大報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則為信息經濟的發展找到了廣闊的天地。我國傳統產業在生產流程、物流控制、管理程序、信息傳遞、資金周轉等許多方面都存在效率低下的情況,與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快速反應、全面控制等相距甚遠。新的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全面提高現代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網路化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從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實踐來看,前期的發展也曾出現過一定的泡沫。在經過調整後,人們認識到電子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才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基點,也是傳統產業發展的新的契機。因此,十六大報告在對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的闡述中,十分精闢地詮釋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並在此基礎上成功提出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路徑。 2.新的經濟發展的要素投入重點 在生產要素投入方面,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強調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作用,對科學技術的應用論述較為單薄。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也是曾經長期地走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的道路,以大量的資本、勞動力的投入實現規模的擴張和高速的增長。而隨著國民經濟體系的日益完善和短缺經濟時代逐漸成為歷史,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漸轉向以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為主的發展模式。這樣,在發展階段中進行生產資源的結構調整和要素投入的科學規劃就成為發展重點。十六大報告突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地位,順應了科技決定競爭地位的國際潮流。 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高度強調了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首次提出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結論,把高新技術要素的投入作為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投入重點。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這里,在突出技術要素投入的同時,也對人力資本投資提出新的闡述,把科技的應用和教育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這既深化了科技對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闡述,同時也深化了傳統發展經濟理論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的認識 ,把科技發展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結合在一起,對生產要素投入形成突破性認識,更為全面和切合實際地指出了未來社會化生產的要素投入重點。 在突出強調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的同時,在全面生產要素投入方面,十六大報告也作出了較為精要的概括:鼓勵勞動, 鼓勵創造和鼓勵投資。報告指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 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海內外各類投資者在我國建設中的創業活動都應該受到鼓勵"。這些論述都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活動中勞動要素的重要性及多面性,闡明了資本投入的主體多元化的方向。同時,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過程中,除了需要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外,先進技術、科學知識、經營管理以及信息等的重要性也都與日俱增,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生產要素。它們作為復雜勞動或復雜勞動的積累和物化,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時代下,必須深化對生產要素理論內涵的理解。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堅持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統一了思想認識和理論分歧,深化了社會主義生產的要素投入理論的內涵。"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的論斷,充分發展了生產全要素理論,解放了意識觀念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將勞動、管理、資本和知識技術等創造活動歸結在"造福於人民"的大旗下,還原它們作為生產要素的本原屬性,使之地位平等地構成社會主義生產活動的內容,切斷單純生產活動與階層分化的必然聯系,這對創造出"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具有深遠的意義,豐富了全要素生產理論的內容。 3.對發展經濟的目的本質作出新的確認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促進就業一直是宏觀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就業的重要性, 高屋建瓴地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把就業問題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確定"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在指明就業問題的艱巨性的同時,也表明了黨和國家在擴大就業方面的政策和戰略的長期性,擴大就業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為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和政策理論指導,但沒有從根本上闡釋發展經濟的目的本質。為此,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對發展經濟的目的又進一步作出了簡潔、明確而又切中本質的界定:"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這一論斷樸素而又有力地對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作出了回答。這一論斷首先認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社會矛盾,但在新的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僅是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 而且還要在公共服務、醫療保健、生活環境等多個領域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發展均衡的小康生活;不僅要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樣的發展經濟的目的屬性的理論闡釋,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的目的性,使得發展經濟的目的本質更為全面、更為准確、更富於時代性,而且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光芒。收入分配理論獲得新的豐富和補充 1.收入分配的社會主體進一步得到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日益得到完善,利益群體也日益多元化,如何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共同加入到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中,如何"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是確認新的社會分配主體的重要前提。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首先確認"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 ,對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利益給予充分的肯定和保護。對收入分配主體的突破性發展在於,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這一嶄新的論斷,充分肯定了社會各階層包括新興階層對現代化建設作出的貢獻,淡化了階層的觀念,打破了觀念里的成見,將各方面的社會力量都團結和凝聚在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他們作為社會分配主體的地位都得到了完整承認。這一新的認識,符合了社會發展的大潮流,鼓勵了多元化的從業和創業取向,在"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這樣的前提下,將各階層的社會活動統一起來,對"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2.收入分配製度的創造性發展 社會分配主體日益多元化,理順其間的分配關系則成為收入分配製度的關鍵。在"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的前提論斷下,十六大報告對收入分配製度作出了創造性的完善和補充。在大的分配關繫上,首先確立的是要"調整和規范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這種大分配層次的論述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本構架。在具體的收入分配製度上,十六大報告在確認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應予以保護的基礎上,也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新的收入分配原則,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作出了重要的完善。這種完善不僅結合了時代的發展和形勢需要,而且使得資本、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在獲得平等的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的同時,在分配環節也獲得了同等的參與分配的權利,這無疑是思想觀念上的巨大進步。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非勞動收入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分配的重要環節,資本要素獲得的股息、紅利,技術要素獲得的技術股份分紅、專利所得等,經營管理要素獲得的股票期權所得……,等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收入所得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收入分配製度上給予確認,保護其合法的地位,這樣才能更好地鼓勵資本市場發展、技術研發的進行和管理活動的創新,切實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一新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 3.收入分配調節機制的新的論述 對分配製度的創新發展還表現在,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收入調節機制。初次分配中發揮市場的作用,讓各種生產要素按各自的貢獻在各要素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各得其所,提高收入分配的效率,同時提高要素資源配置的效率;再次分配中,政府將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 ,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保證社會分配的相對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以更好地讓收入分配製度維護社會穩定、團結。這樣的收入調節機制,強調了市場機制對收入分配的基礎性作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要求,提高了各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投入的積極性,同時也沒有偏離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在" 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同時,規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法律的框架下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這樣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的論述,充分發揮了收入分配對社會生產的積極作用 ,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按貢獻分配,釋放了社會蘊藏的建設動力,鼓勵投資、鼓勵創業,對經濟建設的全面推進和社會的團結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對財富、資本、虛擬經濟概念的新認識
麻煩採納,謝謝!
② 年中經濟觀察:迎難而上,外貿展現強大韌性
日前,中國經濟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其中外貿逐月回穩的勢頭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進出口總額14.24萬億元人民幣,下降3.2%。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自4月以來連續三個月正增長,進口6月實現正增長。從一些外貿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為企業經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在「六穩」「六保」措施的護航之下,很多外貿企業成功穩住了局面。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復工復產的深入,中國外貿走勢正在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雖下降3.2%,但降幅較一季度明顯收窄了3.3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進出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整體表現好於預期。」在分析上半年外貿成績時,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這樣說。
除了逐月向好之外,上半年外貿在結構上也有不少亮點。據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介紹,這些特徵主要包括7大方面:
一是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優化。對新興市場進出口下降2.4%,降幅好於整體0.8個百分點。對東盟進出口增長5.6%,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二是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6%,增速好於整體4.6個百分點。
三是民營企業活力持續增強。民營企業出口增長3.2%,好於整體6.2個百分點。
四是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升級。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筆記本電腦、儀器儀表等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實現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速超過1倍。
五是一般貿易展現較強韌性。一般貿易出口下降2%,降幅好於整體1個百分點。
六是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快速發展。跨境電商零售出口增長28.7%。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激發,出口增長33.4%。
七是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煤炭、原油、天然氣、銅礦砂等進口量分別增長12.7%、9.9%、3.3%、3%。
進口出口穩得住
具體來看,上半年也有很多迎難而上的成功案例。
――進口需求充分滿足。京東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玩具樂器、清潔紙品、寵物主糧、香水彩妝等品類的進口商品在京東平台成交額同比增長較大。其中,進口母嬰類商品成交金額同比去年增長67%,進口美妝護膚類商品成交金額同比增長79%。
「受疫情影響,一些海外商家面臨資金緊張、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上升等困難,京東推出了費用補貼、入倉政策支持、流量扶持等舉措,協助海外商家尤其是中小品牌穩供應、渡難關。同時,上半年京東還與法國駐華使館、韓國貿易協會、智利駐華使館、日本振興貿易機構等組織舉辦多場在線招商會,對於海外倉均嚴格進行日常消毒。」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努力與政府一系列穩外貿措施一道,共同保證了進口商品的供應。
――出口合作全力穩住。寧波金田銅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產品種類較完備的銅基合金生產企業之一,產品行銷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典型的出口型民營企業。面對疫情給外貿帶來的巨大壓力,金田銅業一方面積極用好穩外貿政策,另一方面主動與海外客戶溝通,不僅沒有丟失一家外貿客戶,而且上半年開發了100餘家新客戶,總銷量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我們先後給全球200多家客戶贈送了十幾萬只防疫口罩,緩解了海外客戶的燃眉之急,贏得了多家客戶的感謝及回饋。同時,上半年我們也積極加強與潛在大客戶的接觸與溝通,積極推進商務洽談和試樣合作,為後續開發全球大客戶奠定基礎。」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面向未來有信心
那麼,如何從上半年外貿數據理解全年貿易形勢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海南研究院院長崔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上半年全球貿易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中國由於外貿商品范圍很廣,一批與醫療、保健、宅經濟相關的商品獲得了較多海外訂單,從而緩釋了疫情的沖擊。「出口自4月以來連續三個月正增長、進口6月實現正增長,都釋放出積極信號。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使得國內需求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得益於相關貿易協定的履行。」崔凡說。
崔凡進一步指出,展望下半年,中國外貿有理由保持樂觀與信心。「從進口看,國內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的『內循環』正在升溫,這些有助於內需釋放。從出口來看,全球越來越多地區的疫情開始好轉,消費開始回補,這些都有助於下半年海外訂單的回升。同時,跨境電商、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轉內銷等一系列『穩外貿』『保主體』的政策,也都為下半年外貿回暖提供支撐。」崔凡表示。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副主任周晉竹表示,中國上半年外貿表現好於預期,多處表現亮眼。這得益於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產復市,對進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撐。目前,各國政府開始放寬封鎖措施和旅行限制,商業航班也已經開始增加,中國全年外貿走勢正在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動出台新一輪穩外貿政策措施,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擴大進口,辦好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力以赴實現外貿促穩提質。」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