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基本關系
港口物流是多種物資、交通運輸、服務資源的集合,或者說,港口物流是貨流即「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匯集地,是各種物流作業的集中地,是多種物流設施和服務功能的集合。港口物流從縱向看,涉及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以及為以上多個環節提供裝備和配套服務的諸多領域;從橫向看,港口物流服務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多個方面,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基礎性產業,具有強大的經濟滲透力和帶動效應。以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港為例,當鹿特丹港發展到飽和時期時,管理層通過貫徹物流理念,成立港務中心,發展包括物流所需的一切技術手段,從而帶動了整個荷蘭經濟的發展。而鹿特丹港本身的年產值就佔了荷蘭GDP的12%。由此可見,港口物流的發展,必然會對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港口物流對經濟的貢獻港口物流對經濟的貢獻可以分為直接經濟貢獻、間接經濟貢獻和社會效益。港口是一個生產部門,有其自身的生產效益,但它又是一個特殊形態的生產部門,與社會經濟各個部門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它的社會經濟效益大大超過了它自身的生產效益。因此,在考察港口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時,不僅要考慮其直接經濟效益,更要考慮其服務於其他部門而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及其社會效益,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港口對於區域經濟的完全貢獻。
1.港口物流對經濟的直接貢獻
港口物流對經濟的直接貢獻主要是指港口生產所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港口是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的一部分,與其他行業一樣,港口同樣產生國內生產總值、產生國民收入,港口還產生就業機會、上繳國家稅收。因此可以用貨運與客運周轉量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值等指標來衡量直接貢獻。
港口物流的發展將直接推動本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一個區域的總產出受道路、機場和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影響顯著,區域經濟發展與公共基礎設施之間存在一個正的相關關系。港口經濟的發展直接導致對道路、港口等公共設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來投資,推動有關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這將進一步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其次,港口經濟可以帶動關聯行業的發展。港口的發展既需要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代理、信息、口岸相關服務的支持,也會極大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港口己經成為城市貿易發展、製造業繁榮的重要支撐點。目前,沿海地區成為我國現代製造業最發達、服務業最繁榮的區域,直接推動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提高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戰略地位。
2.港口物流對經濟的間接貢獻
港口的間接經濟貢獻則是指為直接經濟活動提供勞務與產品的組織與公司所產生的效益。是指由於港口的生產和發展促進或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發展而產生的那部分效益。它包括:促進了以港口生產為中間產品的其他部門的發展而帶來的經濟效益;帶動了港口生產所需產品的生產部門的發展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由於港口發展使得貨物得以及時運送而獲得的生產效益與市場效益,以及由於港口發展減少了客運時間而創造的時間價值;增加就業人員及就業人員工資帶來的消費的增長,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等等。也就是說,港口除了核心活動以外,還有部分擴展經濟活動,正是這部分活動產生了港口的間接經濟影響。這部分活動中的典型活動就是貿易活動、臨港工業活動以及基於港口的物流活動。
3.社會效益
港口社會效益是指港口發展對促進地區繁榮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包括:由於港口的發展提高了當地的運送能力、資源開發、商品交流而帶來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由於港口發展吸引了投資帶來的地區的繁榮;由於港口發展吸引了投資帶了的當地稅收的增加;由於港口發展吸引了投資而使腹地或使港口周圍地價的大幅度上升;由於增加就業增加的社會穩定與吸引外來人口而帶來的文化、習俗、觀念等方面的變化。這部分效益一般是難以量化的,但卻對地區的發展具有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港口的社會效益難以量化。
港口物流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例如運輸體系的發展,加重了環境污染。在評價港口物流對經濟的貢獻時,還應考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指標,如能源、污染、擁擠、噪音和社會福利等。
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港口物流系統評價指標體現建立的原則
根據港口物流系統評價目的與其組成結構的特點,我們認為港口物流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系統性原則。港口物流系統是一個內在結構復雜的系統,因此,在其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要求所有評價指標要構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體系。
通用可比性原則。運用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港口物流系統時,常常需要進行縱向(動態)、橫向(靜態或動態)的評價分析,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一定要體現出通用性和可比性。
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評價指標體系要繁簡適中,評價方法中的計算要簡便易行,評價指標所需的數據要易於採集。
目標導向性原則。對港口物流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地評出名次和優劣,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港口物流系統朝著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因此,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注意要使評價指標體系對港口物流系統的運作有正確的目標導向作用。
2.港口物流與經濟量化指標的選取
港口物流問題是一個涉及到運輸、倉儲、港口裝卸、包裝加工、檢驗檢疫、海關監管、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跨行業復雜問題。關於港口物流的統計,國內尚沒有形成系統的統計方法體系。因此,要評價港口物流的發展水平,必須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指標。
港口吞吐量是反映港口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指標,它也是反映港口的生產規模、反映港口腹地內部生產力的配置狀況以及反映港口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趨勢任務大小的主要指標。從港口的功能方面考慮指標的選擇,作為一個港口,基本任務包括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加速車、船、貨的周轉。完成貨物在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裝卸、換裝作業、為貨物的集散、存貯,為旅客的食、宿、上下船等需要提供必要條件和服務,為船舶提供技術供應服務,如引航、裝卸、航修、燃料、淡水、食品供應和其他補給等,惡劣的天氣時,為船舶提供隱蔽場所,海難救助,為開展國際間的文化、科技、經濟、貿易、旅遊等往來與交流活動提供服務。衡量港口的功能主要指標就是貨物的吞吐量,它反映了港口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因此,在指標的選擇上,用港口吞吐量指標作為確定港口的規模和生產力水平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GDP是反映國民經濟的綜合指標,它的權威性被各國所公認,也是各國在經濟統計中必不可少的指標,它具有較強的可比性。GDP代表社會生產的總量情況,港口是為社會生產服務的運輸部門,社會生產狀況決定港口貨源,假定港口能滿足社會生產對它的需要,那麼港口吞吐量就是港口貨源總量,因此GDP和港口吞吐量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函數關系。這種函數關系表示的是社會經濟對於港口總需求的關系,對於我們認識社會所需港口設施規模有很大的幫助。
港口物流對經濟發展的關系實證研究根據港口物流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定性描述,可以假定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通過定量研究來證實這一關系,並反映出港口物流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而GDP和港口吞吐量分別反映了社會經濟總量和港口生產總量,因此定量研究港口物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就直接研究這兩個指標之間的關系。
港口物流業增加了地區經濟的產值。港口作為綜合物流鏈中一個重要節點,提供許多增值服務,使得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附加值不斷增加。港口物流與經濟發展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是港口物流的發展是否促進了經濟發展,並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能否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通過我國1988-2005年歷年數據的定量研究可以得出,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我國沿海港口吞吐量增加1%,則我國經濟總體增加量為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