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縣域經濟規劃是什麼

縣域經濟規劃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1-01 21:30:36

❶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哪些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1、研究縣域經濟基本理論問題,為縣域經濟發展掃清障礙

研究探索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如建立合理的城鎮化體系、主導產業對於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研究等。

2、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為政府引導經濟發展提供依據

以現代經濟發展理念和系統開發思想為指導,以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和縣市長作為高端顧問,以中青年咨詢師團隊位骨幹,借鑒國內外縣域經濟開發成功經驗,緊密集合縣域經濟自身特點,以實操和落地為原則,編制縣域經濟全面發展規劃。

3、縣域重點項目孵化,實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發揮中機咨詢產業孵化、資金通道、管理人才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從項目可研、公司設立、資金引入、市場對接到公司成長各個階段的資金、市場、管理等全方位輔導,促進重點項目孵化壯大。

經濟特點

1、縣域經濟的發展與主導產業關系密切。經濟落後的縣域缺乏主導產業的帶動;大多數經濟比較發達的縣域,靠資源開發或者初級加工帶動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嚴重依賴資源開發,產品附加值不夠。

2、縣域經濟是我國實行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縣域經濟實現了集約發展和產業升級,則我國新型工業化可全面實現;縣域經濟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集聚地,對於吸納新增產業人口具有良好作用。

3、政府對於縣域經濟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更加明顯。由於市場條件不夠成熟,縣一級政府的招商引資、孵化項目行為對於培育主導產業,進而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❷ 縣域治理三起來的內容是什麼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升神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隱李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灶笑遲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
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表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總量人口常住人口
1經濟總量地區生產總值
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均量經濟均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居民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質量縣財貢獻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縣域民享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城鄉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經濟綠色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科技進步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城鎮化城鎮化率
16速度經濟增長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活力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消費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企業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
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居民收入類指標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儲蓄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消費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公共服務類指標醫療千人擁有醫生數
5教育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發展水平類指標人均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城鎮化城鎮化率
8地均值經濟密度
9統籌能力類指標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支出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參照數據
綠色經濟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1001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0.842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3.53綠色環境縣域森林覆蓋率(%)山區754丘陵454平原254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3655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6城鎮綠化覆蓋率(%)457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128綠色宜居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1009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10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10011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1001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法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區的具體范圍由有關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中,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
第三條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❸ 縣域經濟的相關政策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對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最大的難點和重點在於占國土面積93%、人口85%強的縣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鮮明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 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農村工業化,工業化水平低是絕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縣域經濟與農業劃等號。縣域經濟不僅是農業經濟,而且涉及經濟領域的各個產業,僅僅依靠農業發展不可能克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與人口之間的尖銳矛盾及縣級財政困難、農民增收遲緩、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等各種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工業的迅速發展來解決。立足我市縣域現狀,著眼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不僅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現實選擇。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引領縣域工業的發展
實踐已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富民強縣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於龍頭企業的帶動。縣域發展工業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工業發展的首要途徑是與農業結合、與農民結合,才能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實現個性特色,才能依託比較優勢成為市場競爭的贏家。2013年,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萬個,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25戶,占總數的0.2%。規模偏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示範帶動力不強,是我市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尚存在著做大做強的巨大潛力。
1、加大對產業化優勢龍頭企業的重組整合,形成一批競爭力更強,帶動力更大的龍頭企業集團。一是著力打造寶雞乳業「航空母艦」。據專家預測,從2013年全國900多萬噸產量看,今後乳製品還有400多萬噸的發展空間。從優勢企業規模較強的範例看,短短幾年就躍居全國乳製品第二位的伊利集團,1997年新上17條國際最先進的液態奶生產線,一舉成為亞洲最大的液態奶生產基地,僅液態奶年產量就突破25萬噸,2002年產量將近翻了一番,帶動了周圍4萬多牧民致富;我省的銀橋乳業集團帶動了周邊十多個縣區,三十多個鄉鎮的1萬多戶農民致富,2001年投巨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這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足見乳業未來發展的巨大市場潛力。乳業作為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正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擁有乳製品加工企業12戶,佔到全省的1/3,其中「和氏」、「惠民」、「關山」、「得力康」、「飛天」等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具備進軍大市場的能力,在本地小市場中則爭原料、搶市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才力。這種局面不徹底扭轉,既不利於乳品加工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具體操作上,一方面瞄準液態奶的巨大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新上高標準的液態奶生產線,占據本地市場,並逐步向外擴張;另一方面,通過資產運作,使現有乳製品企業成為緊密型企業集團。在產品上,各個公司根據自身優勢,主攻一兩個拳頭產品;在品牌上,共打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品牌;在管理上,採取相同的操作規程和認證體系;在對外宣傳上,由集團公司統一負責,使我市乳製品企業的產品優勢和規模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二是重組以糧食產銷一體化為基礎的食品加工業。我市東五縣已形成了用於方便麵生產的硬粒專用小麥基地,有多個方便麵生產企業,並在西北乃至全國有一定優勢。可以「熊毅武」、「世聯麵粉」為龍頭,整合華豐,華祥、建忠等企業,利用規模優勢,增強競爭力。三是以「恆興」為龍頭,整合華美、海洋等果品加工和果汁生產企業,使其成為帶動我市果業發展的「巨艦」。
2、立足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我市的秦椒、蔬菜、畜產品、干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在結構調整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很大,而與之相關的有影響、有實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卻很少。在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為主的企業勢在必行。例如我市以布爾羊、秦川肉牛為代表的肉類畜牧業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發展必須依託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因此,我市應從項目儲備、媒體宣傳、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各個方面加強工作,盡快興辦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新亮點和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排頭兵。
(二)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實現縣域工業新突破
工業園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點,是縣域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承接項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園區建設,實現產業的集中連片,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又利於污染的集中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因此,壯大縣域工業,工業園區建設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我市縣域已有的五個工業園區,其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基礎設施都相對較好,但客觀地看,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大項目、大產業支撐,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水平。一要著力改善園區的硬環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期投入總量大、周期長、見效慢、資金籌措困難,這是制約園區建設的「瓶頸」之一,可先由市、縣財政負擔一部分,動員有關部門支持一部分,入園企業出資一部分,通過置換土地等方式來籌集,盡快實現園區硬環境的優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資是縣域工業園區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精心篩選成功率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項目,積極開展諸如旅遊節、文化節等形式多樣、靈活機動的招商活動,廣泛參加各種形式的招商洽談會、博覽會。三要採取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導民營企業、鄉鎮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一個園區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充其量也只是個形象工程,有產業無特色,也就喪失了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園區建設一方面要立足務實,防止園區成為空殼,另一方面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要在個性特徵上做文章。
其次,在基礎較好的縣城和中心鎮新建一批工業園。我市現有的五個縣域工業園分布於東五縣,五個山區縣還未形成明顯的工業園。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重點鎮,按照「成熟一片,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針,再新建一批工業園。使之成為帶動山區工業發展的加速器。新建工業園要科學地做好發展規劃,在規劃制定上要體現實事求是原則、突出重點原則、明確目標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要突出當地資源優勢,突出項目的載體作用兩個特點。政府各級部門要從征地、稅收等各項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積極協調和解決好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園區建設盡快成規模、見效益。
(三)重振鄉鎮工業雄風,壯大縣域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工業的迅速崛起,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在縣域工業中,鄉鎮工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鄉鎮工業當年高增長時期的市場環境、機制優勢已不復存在,鄉鎮企業這一中國農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在近幾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增長速度明顯趨緩、經濟效益下降、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等。因此,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使鄉鎮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二次創業,是振興縣域工業的關鍵所在。
1、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不斷深化鄉鎮企業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生產過剩,鄉鎮企業的低起點、小規模、高污染,技術落後、產權不明晰等弊端日益凸顯,必然導致鄉企發展步入低谷。從深層分析,則是受制於鄉鎮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權制度改革的滯後,使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的「國企病」充分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政企不分、產權不清和家族式管理等,使企業難以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因此,必須以產權制度為核心,採用股份制、合作制、民營化等多種形式,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鄉鎮企業盡快成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2、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推進鄉鎮企業的資產重組。小、弱、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佔有率低是2005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鄉鎮企業要想重振雄風,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在資產重組上下功夫。小型企業要按照產品鏈,積極向大型企業靠擾,同行業之間也要從提高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戰略高度出發,廣泛開展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與協作。食品、造紙、建材等都是我市鄉鎮企業中的優勢產業,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潛力巨大。因此,要放眼國內和國際市場大分工,敢於聯合起來「走西口」。
3、加大技改投入,努力調整結構,促進企業升級換代。鄉鎮企業普遍從「模仿」起家,沒有核心技術,加之裝備落後,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二次創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重振鄉鎮企業雄風。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從自己企業的市場定位出發,立足實際,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細分市場,選准消費群體,找准切入點,以此為目標,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二是要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強研發,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要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徹底改變作坊式生產的現狀,進而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才是科技的載體,是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鄉鎮企業要高度重視高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把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為我所用與為我所有相結合。同時要做好對員工的終身培訓,鍛造學習型組織,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使我市鄉企能駕馭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真正成為立於不敗之地的市場競爭主體。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減少農民。如果大多數農民永遠停留在土地上,農業效益就難有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水平就永遠難有大的跨越。因此,減少依靠土地的農民數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轉移農民的另一重要途徑在於城鎮化。城鎮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礎設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邊際成本就越低,資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經濟主體間的交流就越多,產業間自然會形成相互銜接的鏈條,人流、物流、信息流、產業鏈的互動性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會出現以農興城、以城促農、城鄉聯動,農民不僅進得來、留得住,而且可以將城鎮的文化、科技、信息向農村擴散,更好地發揮「輻射源」的作用。我市與全國的城鎮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與發達地區比差距更大,振興縣域經濟,就必須做好城鎮化這篇大文章。2012年這種撤鄉建鎮,遍地開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只能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必須以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實行優勢城鎮率先崛起,達到產業、人口、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使城鎮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1、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
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從轉移農村人口目標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業成本遠遠高於小城鎮,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很難支撐在各類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面臨的困境、社會保障支付的壓力以及現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而小城鎮與農村的天然聯系和較低的進入成本,使其成為離開土地農民的理想去處,從這一點來講,其作用是大中城市無法替代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小城鎮將在活躍縣域經濟、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到2002年,我市經撤鄉並鎮後建制鎮的數量已達到96個,但小城鎮功能的發揮還遠遠不夠。加快小城鎮建設,一是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進行戶籍改革,加快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二是小城鎮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小城鎮的規模、功能做好科學規劃和定位,重點抓好十個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三是要努力改善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為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打好基礎。四是在山區縣要把扶貧攻堅、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滿足就業的前提下,使部分農民一步進城。
2、依託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體系
伴隨大城市建設,岐山、鳳翔撤縣設市和「一區七園」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小城市要抓住機遇,主動承接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和「城郊經濟」,大力引進大城市建設過程中轉移或外溢的產業和企業,積極開展與大城市大企業的生產合作,為其提供初級產品和零配件,實行配套協作生產,「借船出海」,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市規模,盡快成長為中等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與小城鎮蓬勃發展的城市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鎮本身能否為進城農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在未來發展中,第三產業將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推進城鎮化的主要舉措之一。我市縣域經濟中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僅為21.8%,低於全市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就更大,說明縣域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還相當廣闊。各縣縣城及中心鎮,要從自身優勢出發,積極發展服務於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各種服務業,特別要重視發展農副產品流通業。
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強,對技術和資本要求相對較低,與「三農」聯接緊密等特點,同時在縣域第三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市縣域的辣椒、畜產品、蔬菜、瓜果、中葯材等優勢產品、特色產業要打開國內外市場,也必須依賴流通業的發展。各縣要根據本地實際,依託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搞好產前信息、產中科技和產後銷售服務,加快農產品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步伐,重點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1)培育幾個區域性的綜合批發市場,或有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2)擴建、改造現有批發市場,不斷完善其綜合服務功能和管理的現代化程度。(3)營造品牌,培育優質名牌農產品,引導農民改變觀念,爭創名牌,以此開拓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同時要重視應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一方面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我市各縣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促進農產品跨區域的流通,搶占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面通過網路技術,為農戶把握市場信息,提供優質服務。 21世紀以來,雖然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在逐年下降,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農產品已出現市場飽和,進一步增加產量,市場已難以消化,加之入世後農產品的價格已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因此,簡單地依靠增產、提價已難以實現農民增收。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仍在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特色仍不明顯,優勢產業還不成熟。要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業這一縣域經濟的基礎產業得以煥發生機。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我市特色的辣椒、蘋果、彌猴桃、干雜果、蔬菜、中葯材等拳頭產品,擴大規模,連片開發,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形成山、川、塬特色鮮明,主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
2、大力發展畜牧業。我市畜牧大市建設的實踐證明,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已有基礎上,做大規模,提高水平。北部山區要結合退耕還林、還草,主攻畜牧業,進行無糧村、無糧鎮試點;川、塬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調整糧經飼比例,提倡在高效農田種植優質飼草,大力發展以高產奶牛為主的舍飼養殖,培育養殖大戶,以點帶面,推動畜牧業的大發展。
3、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我市縣域內有五個省級星火密集區,32個農科專家大院,又毗鄰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這是一筆寶貴的科技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範引導,不斷擴大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終處於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振興縣域經濟必須著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在廣泛引進各類高科技人才,不斷充實縣域科技隊伍實力的同時,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構建新型高效的農業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一要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暢、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與教育培訓信息體系。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廣泛採集、加工國內外最新適用科技信息,研製開發新特優農林牧種子資料庫,運用科技成果資料庫,農林專家咨詢系統等多媒體產品,將農村、農業、農民急需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播到位,使科教與「三農」之間實現雙向直通,良性互動。二要建立不同特色的科技示範體系。要依託專家大院,建立一批科技示範戶、示範村、示範鄉,形成層層有示範,處處有典型的格局。同時要加強鄉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示範方面的帶頭作用。三要引進推廣先進成熟的適用技術,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引進推廣農林牧新優品種、規模化設施養殖、農林畜產品加工增值。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等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新技術。
2、構建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要在鞏固「普九」教育成果,搞好農村教育和農村中小學技術滲透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職業中學招生,大力發展農村廣播電視教育,加快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圍繞結構調整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加大對農村專業戶、示範戶以及中青年勞動力的科教知識與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總之,要在不斷強化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培訓形式,培養農村急需的實用技術推廣人才,普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吸納新技術的能力。
3、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農科教結合是實施「科教興縣」、「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為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主要途徑。農業、科技、教育部門要在各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項目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訓、科教推廣體系為手段,統籌制定計劃、安排項目、籌措資金、培訓人才,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力合作、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提高科教興農的整體效益。 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通過改革為發展增添動力,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為發展注入活力。
一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認真貫徹落實《土地承包法》,引導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二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縣級政府統籌的能力,把職能從用行政手段指揮和管理經濟轉變到用市場手段服務和調控經濟上來,轉變到營造經濟發展的環境上來。三要加快農村金融特別是信用社的改革。一方面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金無法得到滿足。許多縣級金融機構面臨很大的信貸風險,信貸資產流動性差,無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須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環境,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同時建立縣級中小企業擔保機制,形成新的投融資體制。
互聯網發展
互聯網發展 :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縣域經濟是縣域頻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縣域頻道是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隆重推出的一個品牌頻道,頻道主旨是藉助中國產業信息網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以互聯網為平台,為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縣域頻道以宣傳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為關注點,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報道縣域經濟發展的成績,謳歌小康社會建設成就,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分析及資訊傳播。
縣域頻道具有雄厚的新聞資源、良好的政府資源、扎實的技術資源,同時作為國家級網路新聞媒體,具有客觀真實性、媒體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縣域頻道所開辦的欄目有今日要聞、圖片新聞、熱點視頻、政策法規、記者調查、紀實專訪、聚焦三農、縣域論壇、工業園區、鄉鎮經濟、企業風采、魅力城鄉、縣域旅遊、名優產品、招商引資等,一網打開,有關縣域發展的各種信息應有盡有。
縣域頻道擁有強大的編輯和記者隊伍,既有在各大新聞媒體工作多年的老記者和老編輯,也有剛走上新聞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同時縣域頻道還和各地宣傳部門廣泛合作,擴大和增加縣域頻道的新聞和信息來源。此外,縣域頻道擁有燈光系統和音響設備一流的演播廳,演播廳內可容納50人,精緻大氣,具備先進的無線寬頻上網設施,適合各種類型網上直播。
縣域頻道在審批後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試運營,在試運營階段成功地完成了改版。在中國報協和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縣域頻道定於十月正式啟動開通。揚帆起航正當時,縣域頻道將在對中國地方產業經濟的報道上一領風騷。
2013年比較專業的論壇有:縣域經濟論壇 縣鄉幹部大本營

❹ 縣域是什麼意思

縣級行政區。

即行政地位與縣相同的行政區,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為三級行政區,由地級行政區、直轄市管轄或由省級行政區(僅限於省、自治區)直接管轄。

按照三級行政區劃體系區分,縣級行政區屬於第二級行政區,為直轄市(國家一級行政區)的行政分區;按照四級行政區劃體系,縣級行政區屬於第三級行政區,為地級行政區的行政分區。



縣域經濟的特點

1、縣域經濟具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

2、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個縣級財政,因此,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溫家寶同志指出「農村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

3、縣域經濟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

4、5.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縣域經濟雖然是在縣級行政區劃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於縣級行政區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縣域經濟還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5、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但是,縣域經濟又不同於國民經濟,縣域經濟不能「小而全」,要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 、「宜商則商」 「宜游則(旅)游」,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

6、縣域經濟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和方向。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是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

❺ 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堅持綠色發展
部分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亮點。相對於大城市,縣域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貫穿生態綠色、集約發展的理念,促進工業生態化轉型成為這部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發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明顯的縣域而言,其經濟發展應該依託本地優勢資源,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本地資源優化作為這部分縣域產業選擇發展的標准,優先發展農業、旅遊休閑度假、文化產業、本地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
(三)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隨著大城市空間載體不斷飽和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大城市周邊區縣因區位和生產成本優勢,成為分擔大城市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這部分縣域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大城市主城區進行統一規劃,功能上統籌分配,實現「產」與「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❻ 如何破解資金瓶頸,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礎和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縣一直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幾千年以來,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交融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縣域經濟已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六大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縣域經濟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本文在結合剖析谷城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頸制約,推進觀念創新,消除縣域經濟發展阻力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縣域絕大多數幹部群眾開始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思想觀念,但也有部分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舊」,穩重有餘,開拓不足,保守有餘,思進不足,因循守舊,創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資怕肥水外流,企業破產怕資產流失,租賃買斷怕別人發財。三是「慢」,對政策理解慢,對機遇認識慢,推動發展動作慢。四是「閉」,思想不開放,眼界不開闊,滿足於小打小鬧,不敢大幹快上。五是「懶」,不是奮發進取,而是坐等觀望,不是實干巧幹,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幹部水平低,懂傳統習慣的多,懂現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現象的多,懂經濟規律的少;懂生產環節的多,懂市場營銷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資本運營的少。有的對改革開放不僅不支持,反而妄加評說,把結構調整說成是「瞎折騰」,把企業改制說成是「敗家子」,把城市塑性說成是「圖名聲」,把招商引資說成是「大派送」。這些思想傾向與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思維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守舊,路子難走。推動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理念,確立工業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民營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自覺把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要務,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鎖定工業,在精力上聚焦工業,在責任上牽掛工業,形成談發展必講工業化、幹事業必抓工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優勢如果不大力張揚,最終會變成劣勢;劣勢如果正確引導,可能轉化為優勢。只要善抓機遇,趨利避害,銳意進取,任何條件都能大有作為。三是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既要靠自然資源,更要依賴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四是要樹立新的市場觀。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開放,資金、技術、項目全面引進。五是要樹立新的方法觀。著力實現「四個轉變」:(1)由習慣樣樣抓顧全大局向重點抓活全局轉變,變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點突破活全局。(2)由習慣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堅持以銷定產、以質定價,用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用市場規則來強化管理。(3)由習慣行政命令向示範服務轉變,大力興辦示範服務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4)由習慣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實轉變,整頓會風,倡導求真務實;力戒漂浮風,倡導實說實干;制止推萎風,倡導各負其責,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抓實干求發展。
二、突破結構瓶頸制約,推進產業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目前,縣域經濟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是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都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年來通過大力興辦工業和發展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經濟結構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業上,谷城產品真正在省內、國同人市場上堪稱名牌的只有前軸、駱駝蓄電池、棉紗等產品,而且產品結構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問題,即: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的弊端。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場份額有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各區域間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面大線廣、小而全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且多數企業關聯度低,難以形成協作能力,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上,雖然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階段性的。 結構不優,傳統種植、養殖仍然是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業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大路貨多,優質品少,農業名牌更少;農業科技水平低;區域性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對縣域經濟拉動力尚不明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經濟仍滿足於「小商小販」,缺乏辦大項目、建在企業的氣魄。為此,今後一個時期,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很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比較優勢,講求專業分工,在與國際、國內市場對接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變大而全為大而專,變小而全為小而精。具體到谷城來講,工業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場,中期抓開發,長期抓人才」的總體思路,千方百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重點培植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四大縣域特色工業板塊,進一步扶持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同步發展民營性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農業上,要堅持不懈地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取向,進一步壯大茶葉、花椒、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三產和新興三產的協調發展。根據谷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應在鞏固和提高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傳統三產的基礎上,培育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旅遊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新興產業。尤其要突破性地發展旅遊業,要加強規劃意識、加強行業管理,改善服務質量;要提高組織水平,擴大對外宣傳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外遊客和周邊地遊客,著力提高旅遊接待人次;要在開發新景點、上大項目等方面做文章。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建成全省旅遊經濟強縣。
三、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推進機制創新,注入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近幾年來,受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投入來源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投入拉動型的欠發達地區靠積累自身很弱,靠貸款銀行相繼撤走,靠扶持可爭資金有限,靠融資招商成本較高。受政策調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國家政策廣開財路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弱化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從金融政策看,金融體制改革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削弱。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少,國有商業銀行採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對縣域的信貸總幅減少,對農戶的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撤並了不少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把從縣域內吸收的大量存款轉到大中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所需的資金無法滿足。最需要投入的縣域經濟發展反而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該上的項目上不了,該搞的建設搞不成,企業在積累流動中自生自滅,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現狀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呈萎縮趨勢,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財政政策看,隨著新的財稅體制的實施,地方可用財力越來越少,加上取消財政周轉金政策,財政主要用於保吃飯、保穩定,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培植發展後勁,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日見衰弱。由於縣域經濟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輸血」能力不足,發展後勁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4年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後,留給地方都是零星的、徵收難度大的稅種,縣級財政徵收困難。再加上剛性支出逐年增長,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現行的縣級機構強調上下對口,機構人員過於臃腫,財政供養壓力大。所以,絕大多數縣級財政職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是「半飢餓財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財政收入2.3億元,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僅9279.5萬元,而財政供養人員是17518人,財政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為此,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調整和完善財政體制,按照分稅分享、向縣(市)傾斜的原則,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和省里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財政收入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強縣(市),中央、省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都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縣(市)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信用擔保公司按規定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適度擴大信貸擔保倍數;建立適應縣(市)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支持縣(市)的優勢企業、支柱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縣級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市場的辦法、運用市場的手段來破解資金投入難題。一是要著力發展項目經濟引來投資。要認真分析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選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著力盤活縣內人力、物力、智力資源,擴大開放領域,拓寬招商渠道,致力於以大招商促進大投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城鎮經濟聚集投資。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關鍵。突出發展重點,不斷提升縣城綜合功能。堅持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向縣城集中,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和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加快中心鎮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結合城鎮建設,規范工業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人才集中的「窪地」效應。 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投資。要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創業資源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一方面通過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完成產權置換,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從而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通過激活民間投資,啟動全縣大量儲蓄存款和民間資金進入民營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回投資。發展「回鄉經濟」就是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實現民富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越的環境吸引在外從事私營物業管理、商品營銷、企業生產和科技開發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回鄉置產興業。
四、突破體制瓶頸制約,推進制度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制度創新能大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中期,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辦工業的創新,使縣域經濟獲得較快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域經濟欠發達、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的地區來說,制度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應當看到,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農民戶籍制度、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然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為了有效地推進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應突出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明確新階段縣域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即要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掃除阻礙縣域經濟和工農業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整合和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二是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農戶土地使用權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創新縣域經濟組織,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採取「龍頭牽動」、「服務組織聯動」、「專業市場拉動」、「能人帶動」等方式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但無論採取哪些方式,都應堅持自願組成、互助合作,協調行動、保障利益,市場運作、民主決策,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等原則。四是要加快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推進縣域企業民營化進程,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五、突破條件瓶頸制約,推進環境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引力
由於長期得不到國家的重點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硬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山區縣經濟發展受硬環境的制約更為突出。以谷城縣為例,在硬環境方面,道路建設雖然下了很大氣力,但與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訊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很快發展,但還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與外界聯系;城鎮雖然檔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規模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水利設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庫使用日久,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薄弱;電力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夠充足;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載體,在谷城縣剛起步,基礎設施、服務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時難以形成資本、產業集聚的「窪地」效應。受硬環境影響,由於開發同樣的資源,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銷售同樣的產品,我們的代價比別人大;外商外資在利潤驅使下難進來,企業產品在環境制約下難出去,經濟外向度較低。在軟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衙門化,公共權力個人化的傾向,「吃、拿、卡、要」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招商引資,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縣域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

閱讀全文

與縣域經濟規劃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恩施市事業單位e類考試考什麼 瀏覽:805
如何發展健康咨詢 瀏覽:67
男生之間的愛情專有名詞稱為什麼 瀏覽:580
睡多久是最健康的 瀏覽:335
網路美女圖你會選哪個 瀏覽:209
什麼是經濟體制改革通俗一點 瀏覽:736
以前在事業單位上班怎麼加工齡 瀏覽:962
愛情視頻一般配什麼音樂 瀏覽:317
田貝地鐵站附近哪裡可以辦健康證 瀏覽:263
怎麼能忘記這么漂亮的美女 瀏覽:655
2021款奇駿燃油經濟型哪個好 瀏覽:275
粉絲經濟崛起怎麼打 瀏覽:978
翼射九日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瀏覽:223
本科畢業在事業單位薪級多少級 瀏覽:903
最近在哪裡辦健康證 瀏覽:593
吉事通健康碼用什麼設備掃 瀏覽:277
中秋節來自哪個民間故事 瀏覽:552
有兩百個字的小紅軍故事怎麼寫 瀏覽:713
幸福接粽而至什麼意思 瀏覽:521
愛情公寓主題曲卡點視頻怎麼弄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