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80年我國設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
1978年12月31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對外開放的政策。確定了建立深圳、廈門、汕頭、珠海四個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 我國正式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0年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規定:特區鼓勵客商及其公司投資設廠或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工業,並在稅收、金融、土地和勞動工資等方面予以適當的優惠條件。這4個特區的總面積為526.26平方公里,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制和以中賣櫻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並存的綜合企業、綜合體制。
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也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頃鏈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頁。)
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雀配孫和北海共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為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徵」,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面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結構。
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貳』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哪些、時間是
法律分析: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叄』 歷史題, 找一找 我國對外開放地區都在那裡
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島5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1985年起,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開發和開放了上海浦東新區。
經濟特區:
所謂的經濟特區,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劃出的特定區域,採取比一般地區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用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技術設備,以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經濟特區的特就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制度。1979年4月,鄧小平提出試辦經濟特區的思想。8月,國務院公開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最早選擇深圳創辦經濟特區的原因: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其中深圳是最早經濟特區。
1.深圳等地的優越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於發揮對外窗口的功能。
2.福建廣東都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對廣大華僑回鄉發展經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3.港澳台都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加強了與它們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關系的緊密性。
4.面向南海或台灣海峽,交通便利,尤其是水運極為通暢。
經濟特區建立的意義: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對外開放的目的,步驟,成效
1、目的:
是為了引進境外資金、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2、步驟:
第一步開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後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第二步:開放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增設上海浦東開發區)。
第四步:內地。
3、成效: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肆』 中國最早改革開放的城市有哪些
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的許多特區都是在1980年建立的,這應該是最早的城市改革開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施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 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設立經濟特區試點。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拓展資料
1.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成功設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為進一步開放積累了經驗,有效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期。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全國統一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而保證他們的管理自主權,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若干問題》,肯定了家庭生產定額的社會主義性質。
2.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在全國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1985年以來,先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和環渤海地區設立經濟開放區。 1988年,海南新設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出發,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中國對外開放出現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歲的鄧小平同志訪問了深圳、珠海和上海,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那就是「南方巡迴演講」。小平同志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先前制定的建立計劃商品經濟和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伍』 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首先開放開發的地區是()
解題思路:我國首先開放的地區是深圳特區.1979年4月 *** 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隨後開放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等沿海地區打開國門,設立經濟特區.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點: 西北地區的開發.
考點點評: 該題考查我國改革開放後首先開放區域的位置,要牢記.
『陸』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開設了四個經濟特區,這四個分別是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開設了四個經濟特區,這四個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權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
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6)改革開放在哪裡開辟經濟開放區擴展閱讀:
經濟特區是體制改革的試驗場。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個試驗,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
1992年,他要求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鄧小平同志眼裡,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辦經濟特區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
這不僅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大創舉,而且在世界經濟性特區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