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情勢分析會怎樣分析分析甚麼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既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近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由於中國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城市化和居民消費還會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經濟發展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5%至7.8%之間。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並不會大起大落。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經濟總量的數值將會更大,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企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對參與群眾文化的積極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我國民營經濟從佔半壁江山以來,又有了快速增長,目前,民營經濟占我國經濟總量的65%,發達地區的民營經濟佔比還會高達80%以上。 當前經濟運行可能進入一個新的調整周期,各方面的壓力都比較大。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將會形成剎車效應。前期經濟增長速率有所下滑,目前,工業增速已呈現出一些緩中趨穩的跡象,但基礎還比較脆弱,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還會帶來新的沖擊,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當前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紡織品產能過剩,生產方式粗放,能耗高。其中,鋼鐵價格已連續21個月下降。同時,隨著前期新上產能集中釋放與市場需求回落「雙碰頭」,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市場對價格下行預期增強,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也在加大,經濟下滑壓力增大。 從國內外的發展環境來看,當前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要更加復雜,存在更多變數。外部需求萎縮與內需增速放緩相互交織使得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從國際環境來看,自此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增速減緩,面臨的下行壓力和潛在風險有所加大。世界經濟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復甦前景不容樂觀,都將使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但近幾個月來經濟局勢有所好轉。但有專家預測的2014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將會達到4.5%,這給人們閃現了一絲曙光。 而從國內看,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和產出增速普遍低於市場預期,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經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雖然我國採取了諸多擴大內需政策,內需拉動作用有所釋放,但由於國內前期經濟增長累積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上金融市場風險的影響,內需拉動作用還沒有突出表現,內生性增長動力仍然不足。 2011年下半年以來,工業經濟增速出現了新一輪的下滑,這是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中國工業經濟經過較長一段時間增長以後,所必須面對的調整過程。針對當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切實緩解企業困難,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帶來的影響,防止工業增速進一步下滑。 進入2013年,由於進行了「壓產能、促消費、抓轉型、擴出口、穩增長」的系統措施,才取得了全年經濟增長率7.7%的好成績。2014年第一季度開局良好,國民經濟建設局勢平穩,經濟增長率為7.4%,經濟總量實現12.8萬億元,物價指數漲幅僅為2.3%,尚處在人們的預期之內。 我國正在進行城鎮化建設,首先從少量的幾個試點進行試驗,在掌握了初步經驗之後,再行推廣。而要推廣實施,就要合理規劃,防止生活設施上的不配套,以及布局上的不合理,還要避免亂砍樹、亂並村、亂拆遷,以及避免推山填湖。 目前,從人口構成上而言,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早早的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之中,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勞動力人口即將從頂峰開始下降,而此前部分製造業集中地區就已出現勞動力人口緊張的局面,一方面企業難以留住技術熟練的員工,另一方面高端技術人才極為匱乏,這使得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面臨艱難的抉擇。 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7%,同年國內國民生產總值為56萬億元。2013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11元,實現同比增長8.1%,實現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保持同步,但城鄉之間、城與城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人均收入依然高低懸殊,差距很大;此外,同年我國財政收入12.6億元,全國人均近萬元。去年我國人均GDP僅為6700美元,既已進入老年化社會,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一萬元才進入老年化社會,我國是「未富先老」。 過早的進入老齡化社會,對中國經濟建設勢必會造成一定影響。不過,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之下,中國製造業為積極面對國外先進製造的沖擊,正在加速從人力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期間的標志性事物,這就是工業機器人將大規模應用。 當前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GDP的11.3%。2014年年初中國首次成為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5個月處於50.0之上,由負轉正,經濟復甦態勢明顯。2014年,由於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淘汰落後產能,壓縮過剩產能,新培育的新興產能尚處在「空窗期」,但經濟建設還會保持相對平穩地增長,經濟增長率只能達到7.5%左右,到時,國民生產總值將會達到6.2萬億元。 此外,上年我國有近億人次進行了出境游,境外消費總額達1020億美元,處境人數和購買力躍居世界第一。截止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95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佔全世界外儲總量的四分之一。對此,今後還可以繼續看好。 房價連續漲升後處於高位,年初就出現了滯漲走軟,各大城市跌幅在10%左右,與此同時,銷售量萎縮,成品房空置率增大。但尚未出現斷崖式的暴跌。樓市在年初首先從杭州高位滯漲後下滑,當前「退朝走勢」正在向三四線城市蔓延。 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影響力也在增大,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在國際事務當中扮演的大國角色,均給予了充分的尊重、適應和接納。 從2010年到2020年的這十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將要翻一番,開始和美國比肩。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十年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 2030 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當前經濟運行可能進入一個新的調整周期,各方面的壓力都比較大。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將會形成剎車效應。前期經濟增長速率有所下滑,目前,工業增速已呈現出一些緩中趨穩的跡象,但基礎還比較脆弱,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還會帶來新的沖擊,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當前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紡織品產能過剩,生產方式粗放,能耗高。其中,鋼鐵價格已連續21個月下降。同時,隨著前期新上產能集中釋放與市場需求回落「雙碰頭」,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市場對價格下行預期增強,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也在加大,經濟下滑壓力增大。 從國內外的發展環境來看,當前我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要更加復雜,存在更多變數。外部需求萎縮與內需增速放緩相互交織使得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從國際環境來看,自此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增速減緩,面臨的下行壓力和潛在風險有所加大。世界經濟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復甦前景不容樂觀,都將使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但近幾個月來經濟局勢有所好轉。但有專家預測的2014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將會達到4.5%,這給人們閃現了一絲曙光。 我國經濟政策已從保增長轉變為穩增長 我國經濟政策在實行保增長的時候,地方政府往往為了任期政績,盲目採用擴張式的投資措施,鋪攤子、攤大餅,這就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耗費,環境的加速污染,市場的通貨膨脹。 政府所採取的是一種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當從緊的貨幣政策,主要目的是控制通貨膨脹,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遏制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綠色能源,改善民生福利,財政支出增加向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的撥款。 不可否認,穩增長還能夠使我國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穩增長也是我國的一個發展機遇,也是一個政策策略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前些年已經非常高。如果我們積極促進經濟增長,勢必需要實行更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必將招致通貨膨脹。因此,使經濟穩定增長是主旋律。 而從國內看,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和產出增速普遍低於市場預期,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經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雖然我國採取了諸多擴大內需政策,內需拉動作用有所釋放,但由於國內前期經濟增長累積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上金融市場風險的影響,內需拉動作用還沒有突出表現,內生性增長動力仍然不足。 總體經濟企穩向好的同時,經濟的深層次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當前經濟的增長還是依賴投資拉動,而外需萎縮、內需仍然不足,生產方式粗放,依然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 因此近年要把經濟增長依賴第二產業,調整到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同時要千方百計增加民眾收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當然,更要把經濟增長從依賴物質資源的消耗,調整到依靠技術創新上。淘汰落後產能,壓縮過剩產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也給穩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投資政策仍是穩增長的主角。要把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作為穩投資的重要方向,搞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發展綠色節能建築。要進一步做好項目儲備。加強重點水利工程、鐵路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農村電網以及城市醫療、養老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工作任務,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加大政策預調力度,適時分步啟動項目的實施。 對此,今天的投資結構決定了明天的經濟結構,因此投資主管部門要慎重運用投資工具,避免重蹈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的覆轍。所以要加大不會因外需疲軟而出現產能過剩的「非貿易投資」,即面向內需的投資,如養老設施、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城市給排水管網等。
『貳』 中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方向
這個課題有點大。
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需要多維度比較。從經濟總量上,國內目前為全球第二;從經濟增長態勢上,雖然近年經濟增長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但在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方面,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各類矛盾的疊加給經濟前景帶來有較大風險。中國經濟整體評價仍然是大而不強;工業化進程尚未最終完成;部分領域產能過剩仍然存在;經濟脫實向虛的傾向值得注意;農村農業收益低和效益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找到解決辦法;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問題值得警惕;由於在國際貿易中國內提供的多為具備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產業鏈中仍扮演著低端角色等。
至於下一步經濟發展的方向,十九大總體定位是形成經濟發展的新體系。建立新的運行體系、新的業態,需要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應以產業技術結構調整為基本方向,將提升自身國際產業鏈地位作為主要目標,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結構升級,二是推動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創新。工業部門技術結構調整要著重推進新技術廣泛應用和傳統工藝流程改造,鼓勵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引導生產要素更多流入復雜技術工業部門和行業。服務部門技術結構調整要在利用新技術對物流、運輸等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傳輸等技術復雜的現代服務行業,特別注意包括工業設計在內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解決貧富差距擴大,除了加大社會保障,促進教育公平,為避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要適當加大資本利得課稅力度,擴大資本利得課稅范圍。
在政府和市場關系方面,政府要學會克制行政干預沖動,將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調節。要著力於制度改革與創新,為市場經濟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動形成更加開放、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只有市場調節功能發揮更為充分,經濟要素結合更加有效,經濟結構才能沿著不斷增進效率與公平的方向更快調整。
『叄』 如何理解中國的「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是這樣的大勢和機遇。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
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產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
點。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國經濟現有體
量,7%的增速所產生的實際增量,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
「換擋不失勢」。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產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堅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換擋焦慮背
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葯方。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牢牢扭住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這條主
線,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加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我們高興地看到,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
提高,消費升級方興未艾,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市場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蓬勃發展,經濟運行亮點頻現。這些新變化都是干出來的。只有實干,我們才能跨
溝邁坎,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
「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國外經濟學家認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奮發有為,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
『肆』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知道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中央在准確把握國際大勢的判斷。近一段時間人們對歷史機遇講的比較多,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外環境,相對穩定,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中長期發展動能充足,國內資金相對充裕,宏觀調控政策迴旋餘地比較大,「十二五」規劃實施將給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將加快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前景看好,我十分看好這些判斷,但是我更願意分析重要戰略經濟機遇期所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盛世危言。回顧這些年的發展歷程,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機遇不說跑不了,而不是挑戰,則有可能錯過機遇,甚至喪失機遇,只有增強憂患意識,認真挑戰,直面挑戰,應對挑戰,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化解風險,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贏得機遇。
根據去年底,《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未來十年有十個挑戰,這十個挑戰就是包括覆蓋問題,突破民眾承受底線,貧困差距拉大,基層干群沖突,高房價與低收入的矛盾,民主政治改革低於民主預期環境污染和環境物化惡化,大學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以及主流價值觀和邊緣化危急。這十個大的挑戰,我們看順序是這樣擺的,現在看來我以為第五項挑戰就是誠信危機,道德示範、主流價值,價值觀邊緣化危機,正是我們論壇討論的主題,其他的挑戰以政治方面的居多,也與我們的企業家有密切的關系,當然因為分析挑戰可以有多種角度,多種分類,例如大家比較關注通貨膨脹,房地產調控,國外大宗商品價格,人民幣升值,過剩產能治理。2010年我國肯定會遭遇結構性通貨膨脹,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增速,大起大落的風險,有效防範系統的風險,密切監控地方的債務風險,化解結構性膨脹風險。
現在看來有的不幸言中,有的不沒有出現,但是還要注意。我們知道再過四天我們就要跨進「十二五」,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社會呈現出一些結構性特徵,今天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些思考。
第一個挑戰:特色老二麻煩
經過三十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我們經濟分量不斷加重,2006-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1.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了8.2個百分點,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由2006年的第四位,上升為2009年的第三位,上升為2009年的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4.9%提高到8.5%。
2009年我國的鋼、鐵、煤、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外貿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一位,國外匯儲備也連續多年雄據世界首位。
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9萬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超過日財政收入將突破8萬醫院,年均增長20%,從總體來說,我們已經成了世界老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發展並不如意。截至目前引發的新層次矛盾還沒有解決,許多金融結構優很多矛盾,金融領域尚未根本消除,美國、歐洲歐洲的失業率都在9%以上,美國經濟雖然實現了正增長,但是還不夠穩定,發端於希臘、葡萄牙依然在拖累著歐洲經濟的完全復甦,日本經濟陷入了低迷,沒有太大的恢復,盡管目前世界經濟出現緩慢復甦,但發達經濟體較長時間徘徊。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工業中心已經發現過轉移,每次都是在西方,在同樣的經濟架構和文化價值當中,現今歐美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以這次金融危機為標志,伴隨著經濟重心向中國轉移,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結構變化,盡管中國興起並不等於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取代西方的霸權地位,但是中國在整個經濟地位的上升,將改變傳統格局,美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霸權,但不是絕對的霸權。在西方社會關於中國的興起的討論有一段時期,但現在他們發現中國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西方國家並沒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而且也不希望霸權逐漸的削弱。在渡過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迫不及待的圍堵中國,排開政治、外交不說,在經濟上就有很多動作,繼歐元大幅貶值之後,美元也大幅貶值,貨幣戰一觸即發,不久前他們還通過了一個法案,威脅向中國徵收27.5%的關稅。由於美元既是國內貨幣又是國際體系中的主導貨幣和觸媒貨幣,美元貶值肯定造成全球通貨膨脹,雖然美國也聲稱要靠貶值美元來平衡進出口,但心裡想到卻是沖銷美國的債務,美國迫使中國貨幣升值,必然相繼減少美國的實際債務,美國又通過發行債權向中國等貿易順差國在結局前再賺更大的錢。
所以未來一個時期,世界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新的挑戰,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強化,加上非經濟干擾因素不斷增多,導致我國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熱錢大量流入,國際壓力明顯加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復雜,這是第一個。所以我起一個名字叫做特色老二的麻煩。
第二個挑戰:需求結構失衡。需求結構構成經濟結構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投資,出口需求拉動,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短版,同一數字顯示,2000年到2008年,我國投資增長17.9%,進出口增長34.7%,分別比消費快7.2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再次暴露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出口驅動性的模式難以再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機構逐漸演變為過渡以來外貿出口驅動增長,加入WTO後,從2001年到2008年,我國外貿平均增速比世界平均增速高11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上升了20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出口總額已經接近國內市場消費平零售總額,貿易依存度僅次於德國,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等發達國家過渡負債消費,過渡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造成嚴重沖擊,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再工業化和擴大出口力度,全球供需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貿易摩擦會大量增長,未來我國出口難以再現前些年持續增長的風光。按
二是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投資,缺乏風險。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需求推動,1980年到2008年,資產投入平均增長10%以上,年均貢獻率達到53%。2003年到2008年,投資領域平均超過42%,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近兩年來,我們把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最主動,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手段。兩年來新增政府公共投資1.18萬億,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素增長,一些地方政府為投資而投資,基礎設施過度超前,因擴大投資也產生了加劇產能過剩,信貸擴張,產生了地方債務和通貨膨脹等壓力等相繼後果。
三是消費不足是內需的最大頑症。1979年到2007年,我國消費年均增長9.4%,遠遠低於GDP平均增長10.5%+水平,也低於投資平均增速11%的水平,消費與投資失衡非常嚴重。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5.3%,遠低於美國的70.1%,也低於印度的54.7%,隨著我們著手擴大國內居民消費,但是由於市場不成熟,貧富差距大,未來消費市場還存在著由外商和國外進口產品主導危險。過去30年出口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較大作用,現在大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怎樣駕馭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實現投資大國、製造大國、出口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大幅度降低投資率、提高居民消費率、穩定出口率就成為需求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盡管我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還很牢固,但前一段時間出現的一些事情已經使中國製造的聲譽受到損害,富士康在大陸的工人有80萬人,為世界頂級IT公司生產產品,但前不久出現員工接二連三自殺事件,表明中國製造的人力資本製造優勢將不負存在。從長遠來看,要加快推進外貿方式改革,下大力氣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出口創匯為主向進出口平衡發展轉變,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鏈的地位。
第三個挑戰產業結構缺陷。
「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結構加快,農業生產連續七年增產,主要工業行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服務業穩定發展,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核心技術,管理方式粗放等問題,我國服務業比重比世界水平低10個百分點,2009年全研究開發費用占國內生產比例為1.7%,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發明專利比例中不少行業和企業缺少高新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上,我國製造業總體上升處於中低端環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外資和外資萎縮,使產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在實施一攬子計劃過程中,我們更多依賴增加政府投資來擴大消費,部分產業出現了逆向調整,許多地方繼續盲目擴張,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等產能,致使傳統的粗放式擴張重新顯現,即使一些現行產業,如多金進硅、風電設備也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
目前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各國正向步入戰略新型產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全球進入了全球創新一級時代,可能引發全球新一輪變革,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面臨的技術競爭與資源爭奪將更加激烈。
第四個挑戰資源環境約束。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必然要依賴大量的資源,如能源、土地、礦山,自然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雖然我們經常講我國是地大物博,但我國仍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徵。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基礎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付出了過高過大的環境資源代價。2009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國的2.9倍,是歐盟的4.3倍,是日本的4.9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8.5%,但消費的鐵礦石、粗鋼、氧化鋁和水泥佔世界消費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4%、43%、34%和52%,其中三項都接近一半。我國的水、大氣、土壤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所以針對「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沒有完成的問題,「十二五」規劃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指標作為約束性的指標。2009年我國對「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當時感覺到各項指標都可能完成,但是現在執行的結果除了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指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是肯定完不成,因為定的是2%,但我們實際今年計劃只完成的1.7%,那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原來估計能夠完成,但是今年初指標發生了反彈,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這個指標能夠完成。當然,今年第一季度由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指標有所反彈,所以國務院專門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在國務院三令五申的高壓之下,要求國家統計局參加統計,年底算帳要同當地領導的烏紗帽掛鉤,下面一些地方沒有把勁弄到節能減排上,而是弄到拉閘限電上,嚴重的敗壞了節能減排的名聲。所以「十二五」時期我國扔處於工業化的時期。發展技術已經較高,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需求也同步提高。二是發展標准提高,13億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需要更多的資源保障,三是受價格因素影響,資源消耗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維持經濟高速發展需要盡可能使用有效的經濟的資源,但目前價格合理的資源並不多。所以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低碳儼然成為一些人的時髦詞彙,根據數據,全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64億噸,其中我國排放60億噸與美國不相上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明確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降低40%到45%,「十二五」規劃要把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降低最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氣候變化的本質是為了發達國家的利益,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美國一直拒絕加入,奧巴馬上台後改革了,也是為了奪回了道德的制高點,要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通過發展機制,獲得商業利益。剛剛結束的坎昆會議(音),日本要求廢除京都議定書,重新制訂游戲規則,就是要實現發達國家的願望,強迫中國在碳減排上付出代價。最後美國要求對我們的風電設備補貼進行調查,也是為了與我們國家爭奪市場。
所以大家知道,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我們主要使用的石化能源,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共同但又區別責任,同時還要注意以市場換技術,抓住機會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生產更多的高附加值清潔產品,滿足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國際上搶占清潔能源的商機。
第五個挑戰城鎮化困境。
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進程明確加快,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據有關資料到2009年底,我國建市已經達到668個,比城鎮化達到了44.6%,比1978年提高了28.7個百分點,城鎮就業規模從7.64億人增加到7.79億人,我國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城鎮化里程,實現了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但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鎮化城鎮化落後於工業化人口城鎮化落後於土地城鎮化,一是城市化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嚴格控制城市發展,影響了城鎮化進程。
第六個挑戰收入分配陷阱。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1、勞動報酬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且不斷拉差距,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且呈持續下降趨勢。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社會財富出現了過於冀中的趨勢,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同社會群體收入差距過大。從2000年開始,我們居民系數已經超過0.4%的警戒線,就是收入差距較大,目前已經接近到0.5%,就叫收入差距懸殊,所以由於收入分配中一些不合理不不合法的因素,引起群眾不滿,由於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科技性、公平性仍然不高,社會碎片化問題嚴重,住房、食品安全等關系人民切實利益的問題尚未得到切實解決,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期處理不好可能導致社會危機,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遇到了很多挑戰,但是「十一五」時期,「十二五」時期遇到的挑戰可能最為嚴峻,所以今後五年,這些挑戰是麻煩、是敢大、是確切、誰約束、是困境、只要我們認真應對,我們相信這些挑戰就可能成為考驗,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
『伍』 如何看待經濟大勢的轉變
大家好,歡迎參加今天的專題論壇。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企業應對策略。今年,世界經濟面臨自世紀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局面,中國經濟也面臨諸多問題。許多企業家都在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行動。我們北大國際MBA和世紀管理名家大講堂聯合舉辦這個論壇,希望藉此機會與廣大企業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三位著名教授來策劃這次論壇,他們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馬浩教授和楊壯教授。他們將分別從宏觀經濟形勢、微觀企業管理以及理論與實踐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周其仁教授為我們作開場報告。周教授將為我們介紹當前經濟形勢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