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冷資源」成為「熱經濟」,關於冰雪產業你了解多少
「冷資源」成為「熱經濟」,關於冰雪產業你了解多少?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冰雪交易具備較強的集群效應、充沛的市場前景和地區集聚性。呂寧覺得,冰雪旅遊聚居區應融合自己文化藝術特性,突顯地區特性,例如可以和露天溫泉、民俗風情、民族風格緊密結合,完成冰雪商品的特色化。「之前大家打造出的國際名牌可能是東北三省,是北大湖,將來新的增長極便是京張文化藝術休閑體育帶,崇禮可能是一個十分關鍵的點,因此特色化是大家應該始終堅持走下來的一條路。」
「依靠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車風』,冰雪交易現階段展現出很高的人氣,但現階段冰雪消費觀念較為單一、產品組合策略度不高,乃至服務項目質量參差不齊的情形時有發生,領域如何自律、服務項目質量怎樣提高、冰雪經濟發展人氣怎樣持續這些這種問題,全是必須考慮到並處理的。」呂寧說。
⑵ 首位度全國第1,貢獻全省50%GDP:長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正解局原創
這兩年,有個很熱門的詞:首位度。
其中,大家討論最多又是省會首位度。
先簡單解釋下。
省會首位度,指的是省會經濟總量在省內的比重,這個經濟總量通常用GDP來表示。
說起首位度高,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成都、武漢。
但實際上,成都、武漢的首位度在全國只能算中上游。
根據2020年GDP數據整理,成都、武漢分別以36.46%、35.95%的首位度,在27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6、第7。
排在他倆前面的還有哈爾濱、西安、西寧等城市。
排在第一位的城市,可能很多人沒想到,竟然是吉林省會——長春。
憑借著完善的工業基礎、礦產資源和蘇聯的援助,建國後的長春與東北一起,肩負著振興中國的重任。
中國一汽和長春電影製片廠,是當時長春的兩大門面,前者研製出了中國第一輛解放牌 汽車 ,後者拍攝過《劉三姐》《上甘嶺》等諸多經典影片。
因此,長春被譽為「東方底特律」、「東方好萊塢」。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然而,斗轉星移,長春也慢慢地沒法那麼出挑了。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重心移至東南沿海,再加上產業結構轉型緩慢,長春GDP從全國十餘名下滑至三十名開外。
不同的是,失落的長春背後,卻是其對吉林省經濟掌控力的日益加強。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長春首位度的提高,也並非一蹴而就,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但近幾年來,長春的首位度進程開始加速。
「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長春首位度由47.65%增長至53.92%,共增長6.27個百分點,在全國鮮有敵手,也就西安的增幅(6.21個百分點)能跟其扳扳手腕。
更重要的是,長春因此一舉超越銀川,在全國首位度爭霸賽中拔得頭籌。
如今,吉林省每2元錢產出,就有超過1元是長春貢獻的。
在吉林省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的競爭格局中,長春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畢竟,其他8個兄弟的GDP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長春。
就拿GDP來說,長春是省內老二吉林市的三四倍。
排名最末的遼源市,還不到長春的10%。
全國來看,吉林也只有長春一個城市進入全國城市GDP百強榜,近幾年基本上排在30至40名。
而二把手吉林市,排到了將近200名。
長春之於吉林,可謂是深刻詮釋了什麼叫一枝獨秀。
有人甚至戲稱:建議長春市直接改名為「長春省」。
在長春有個老梗:美麗的長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學當中。
這句話常被用來調侃吉林大學之大。
如今,這個老梗得到了翻新:美麗的吉林省坐落在長春市當中。
作為吉林省唯一的經濟核心,長春雖然在全國不顯山不露水,但在省內是絕對強到沒朋友。
當然,長春首位度的提高,離不開更高層面的重視。
早在前幾年,長春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呼聲就不絕於耳,省里也一直有所支持。
去年,吉林省更是對長春申報國家中心城市作出肯定性批復,基本相當於官宣了。
但長春要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前面的一道坎就是沈陽的正面競爭,相比後者,長春在經濟實力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所以,這就意味著必須做大做強長春。
首先,在有關方面的努力下,長春京東亞洲一號倉、華為長春研究所等大型項目先後在長春落地生根。
投資終過山海關。
此外,行政區域的調整,也給長春帶來了巨大的增量。
2020年,長春代管公主嶺後(此前由四平市代管),地域面積直接增加了1/5,人口流入超百萬,經濟總量也一下子增長了400億以上。
也正是在這一年,長春首位度一下子上升了3.57個百分點,奠定了其「首位度一哥」的地位。
有了人和,再來看天時地利。
在東北四大城(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之中,長春可謂是最低調的一個。
但實際上,在東北經濟遭遇寒冬的情況下,長春反而是最先爬出坑的。
在考慮到長春主動對2018年GDP「擠水分」,實際上近6年來,長春GDP增速皆是錄得正增長,個別年份更是高達8%以上。
長春在進步,而吉林省內其他地級市(自治州)相對來說,是在退步。
以2020年為例,長春 汽車 實現累計產量265.45萬台,僅前三季度,長春 汽車 開發區 汽車 工業總產值就已達到3427億元,同比增長16.8%。
得益於此,2020年,長春錄得了3.6%的增長率。
要知道,受疫情影響,當年全國GDP增長率也只有2.3%。
吉林其他8個地級市(自治州)中,只有GDP基數相對較低的四平和遼源錄得3%以上的增長。
就拿吉林市來說,近4年GDP增速皆在3%以下。
一進一退之下,長春的首位度自然也就有所提高。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吉林經濟和影響力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做大做強省會長春,全力打造一個霸主級城市,確實帶來了一些好處。
最直接的,長春的強勢復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吉林被其他地區虹吸的命運。
近幾年來,關於東三省人口流失的話題,就屢見於報端。
據統計,2013至2019年,東三省人口合計凈流出達164萬。
網路上甚至出現了一個梗:東四省,即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海南,用以描述東北人大量湧入海南。
這種趨勢下,吉林自然難以倖免。
但長春偏偏成了特例。
很久以前,吉林省各地區除了人口普查年份,一般只公布戶籍人口,不公布常住人口,所以對於長春人口是凈流出還是凈流入,目前難以獲得一個官方的定論。
但從其他數據,我們可以推測出:長春人口是凈流入的。
例如,2009年長春的 汽車 保有量只有54.5萬,2019年則達到了183.2萬,增長了2.36倍。
據網路地圖慧眼團隊聯合多家機構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城市活 研究報告》,長春在300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9,是唯一一個進入前40的東北城市。
該份報告基於網路地圖開放平台海量位置服務 數據、POI(信息點) 數據、交通出 數據挖掘計算所得,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所以,大概率來說,長春人口是凈流入的。
而這增量從哪來?
很可能是吉林省內。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如果省內有和省外發達程度相似的經濟體,自然不會舍近求遠。
但長春高達53.92%的首位度之下,也帶來一個問題。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外流,但其對省內其他城市的虹吸,算不算另一種變相的摧殘?
其實,首位度過大,會造成虹吸效應,對周邊地區資源要素產生吸附,不利於省內協調發展。
而且,優質資源向省會集中,也不利於相對均衡發展,尤其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當談及首位度多少算高時,有專家表示,最好不要超過30%。
無獨有偶,去年10月份,《求是》雜志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 社會 發展戰略若乾重大問題》。
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這放到吉林身上,也有相通之處。
更重要的是,長春首位度霸佔榜首的背後,也反映出東北經濟的一個困局:
傳統產業升級緩慢,產業結構單一,難以塑造百花齊放的景象。
從東三省三個省會首位度來看,長春53.92%,哈爾濱37.84%,沈陽26.87%,分別排名第1、第5、第13。
而從三個省份整體實力來看,遼寧最強,黑龍江次之,吉林最弱。
省會首位度越低的,經濟實力反而越強。
東北的很多城市,都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比如石油城市大慶、鋼鐵城市鞍山。
這些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年輕人更傾向於流向強勢的省會城市或者沿海發達地區。
打造一個強省會,而不是雙核心或者均衡發展,對很多經濟實力欠佳的省份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最好的出路。
與其留給別人,不如內部消化。
對於一些省會首位度低的省份來說,強調強省會戰略,也沒有錯。
例如省會首位度較低的山東、江蘇、河北等省份,在「十四五」規劃中都提到了類似加強省會擔當的表述。
但53.92%的首位度,對於任何一個省會來說,都屬於偏高了。這次,長春也不例外。
這頭大象,是該轉向了。
擺在它前面的,有三條道路。
其一,是經濟引擎雙核心模式。
像廣州、深圳之於廣東,杭州、寧波之於浙江,福州、泉州之於福建,都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其二,是「主+副」模式。
在這一點上,湖北是實踐者之一。
過去二十幾年,武漢一城獨大,確實給其帶來了很大助力。
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外界對其「吸血」的質疑。
所以,在「十四五」規劃中,湖北提出:加強襄陽、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增強綜合實力,充分發揮對「兩翼」的輻射引領作用。
其核心意思,就是要培育以武漢為首,以襄陽、宜昌為副的「一主兩副」的發展模式。
其三,則是以省會為中心的大都市圈模式,通過省會+周邊區域,進而帶動更多地區的協調發展。
這里參考下美國的經驗:1910年,美國城市化率超過50%後,就開始用都市區取代行政區作為一個統計單位。
在這方面,國內的先行者是南京都市圈。
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
這意味著,南京都市圈建設上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徽京」一詞,有了更多實質性的東西。
過去20年的實踐中,南京都市圈彼此成就,對區域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具體詳見以前文章《 南京向西,安徽向東 》。
實際上,吉林早就在規劃實施「主+副」和都市圈兩種模式,試圖通過省會反哺其他城市。
前幾年,吉林提出「一主、六雙」的規劃布局,即打造一個以長春為主要區域,輻射帶動吉林、四平、遼源、松原的「長春經濟圈」。
2019年5月,吉林出台《長春吉林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2019-2025年)》,意圖打造長春、吉林兩市雙核心、一體化局面。
當然,除了宏觀上的規劃,長春以及吉林,也急需完成「軟體」上的升級。
比如營商環境。
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才會誕生或者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
優質企業多了,從業者的工資待遇,也就水漲船高,這樣才能留得住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到那時,吉林省內的各個城市,才會百花齊放。
長春的首位度,自然也就能降下來。
就像浙江一樣,杭州雖強,但省內其他城市也很爭氣。
提高省會首位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其在本區域內的輻射作用,相信對每個省份來說,皆是如此,也應該如此。
對於吉林,對於東北來說,則更需要如此。
在東北近年來沉寂的背後,登上首位度頭名的長春,該如何轉向,這值得我們深思。
這也是整個東北面對的問題。
關於長春、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