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滯脹產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停滯與通貨緊縮並存,高漲階段則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並存,"滯"與"脹"互斥。二戰後,部分發達國家出現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以美國為例,1957~1958年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13.5%,消費物價上漲4.2%。義大利也出現類似情況。
進入70年代,特別是1973~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滯脹」現象擴展至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影響嚴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如美國15.3%,英國11.2%,聯邦德國12.3%,法國16.3%,日本20.8%。同時,通貨膨脹率也達到兩位數,美國15.3%,英國43.9%,聯邦德國11.1%,法國19.1%,日本32.5%。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仍處於停滯狀態,而通貨膨脹加劇。美、英、日、聯邦德國、法、意六國1970~1974年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4.1%,失業率2.8%,消費物價年平均上漲率7.9%。而1975~1979年相應數字分別為2.6%、4.5%和10.1%。80年代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巨大,如美國11.8%,加拿大19%,英國14.8%,聯邦德國12.2%,法國7.4%(1982年數據),義大利22%。失業人數和失業率超過前危機水平。
在80年代初的危機中,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嚴重,如美國1975年消費物價上漲率9.1%,1980年13.5%;法國、義大利物價上漲率超過1975年。隨後,美、英等國推行貨幣金融緊縮政策,控制貨幣發行量和提高利息率,從1981年起通貨膨脹率開始下降。
綜上,「滯脹」的發展具有波浪式特徵。從1973~1975年危機到1980~1982年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滯脹」程度加劇。1981年,通貨膨脹開始減弱,但經濟下降仍在繼續。1980~1982年危機後,直至1984年上半年,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趨於緩和。
價格剛性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長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一般表現為:物價上漲時期經濟繁榮、失業率較低或下降,而經濟衰退或蕭條時期的特點則是物價下跌。
『貳』 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三個不同階段的表現
第一階段:二戰後至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黃金時代)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進入滯漲階段(1973年出現有一次經濟危機)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經濟開始復甦(里根總統時期)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柯林頓總統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