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學技術是如何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
科技是推動社會變革,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強動力,強占科技制高點,就把住了經濟發展的方向,把握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主動權,科教興國、科技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
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志。在人類社會中,勞動主要表現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活動,而生產力正是衡量和體現人類改造自然這種能力的高低。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勞動資料又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勞動者。人類是一種高級的智能生物,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這里的經濟基礎就是指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的提升和發展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又直接促進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基礎發展的決定因素;經濟基礎的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無不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僅有一些少量的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人們還過著「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的生活。自從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逐漸豐富之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便產生出來。進入奴隸社會之後,分化出了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由於階級的分化和剝削制度的產生,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制度演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變革的歷史。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經濟的發展為其它領域的發展進步提供原動力,經濟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因素和決定因素。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智力、法律等保障。從根本上來講,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在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才能談論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等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之後,才能夠不斷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科學技術也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在其誕生的一百年間所創造的財富是人類過去幾千年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這就是說當西方國家紛紛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新生的自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自從科技革命發生以來,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增強,並且使得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從是二十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發明以來,以前千百年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不可實現的研究都陸續成為可能。而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最終都將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經濟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長期高速發展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盲目追求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必將對自然環境造成強大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等等現象已經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刻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如果在重視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忽視了社會公德、貧富差距等問題,也會因為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引發潛在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高舉科學發展觀的大旗,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將社會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文化、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發展經濟給自然環境和社會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基礎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都在注重發展高新科學技術,並將高新科學技術轉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夠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貳』 科技如何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第一,高科技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性和全球性是戰後科技革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新興技術,幾乎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同時興起,並很快席捲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高科技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的生產工具,擴大了再生產的條件,實現了生產力的優化組合,特別是勞動者的智力化、勞動工具的自動化、勞動對象的人工化、勞動場所的網路化以及勞動知識的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以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例。美國大企業日益成為信息技術的研發主體,大企業對計算機、應用軟體和通訊設備等商業固定資本的投資逐年增加,1990年為3550億美元,2000年達9189億美元,10年間增長超過一倍半。信息技術商業資本投資的增加,促進了以計算機、行動電話、光纖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加工、數據存儲、信息交換以及應用軟體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拿非農商業部門來說,1993—2000年每小時勞動產出年均增速為2.3%,而1973—1993年則為1.4%;實際產出也持續增加,1993—2000年美國的實際GDP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比此前20年年均增速提高了46%。此外,西歐、日本等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增長,優化了社會經濟結構,提高了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重點,期望通過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第二,高科技發展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和范圍。高科技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高新技術一般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興邊緣學科,必然帶動新產品市場和新要素市場的出現,其發展和繁榮無疑會拓展世界市場的層次,豐富市場交換的內容。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特別是當高新技術用以改進傳統產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材料和生產技術時,傳統產業產品的內部構成和性能都將改變,其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改造的結果必然會促進傳統產業專業化的深化和傳統產品差異化的細分,進而豐富傳統產品市場的交換層次與結構。二是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以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交易方式,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使世界市場由傳統的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市場交換的領域,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據福瑞斯特(Forrester)統計,2002—2004年,全球電子商務分別為22935億、38788億和62011億美元,2005年初步估算為92406億美元,2006年可望達到128373億美元,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傳統的世界商品交易場所發生了重大改變,國際交換從有形市場向虛擬的無形市場轉移,導致世界市場的網路化、虛擬化和電子化,市場范圍不斷擴展。三是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的擴大。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貢獻作用的增強,各國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需求的增強和消費市場自身的擴大。第三,高科技發展優化了世界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一是軟化了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高科技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技術和知識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有時甚至成為確定產業結構變遷方向的決定性力量。產業結構的軟化,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在各產業的發展中,有形的硬性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而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無形的軟性生產要素的作用則日益提高,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的知識化、高技術化、服務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說,勞動與自然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日益為知識和技術所取代,從而更加依賴於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軟性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是指以知識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第三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絕對優勢。
『叄』 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有利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的提高。
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