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簡述制度條件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簡述制度條件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4-12-15 03:53:29

A. 制度變遷是如何決定經濟增長的

制度變遷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學 狹義的新古典經濟學其實主要是微觀經濟學,也可以說是價格理論。他的內核主要為穩定偏好、理性選擇和均衡結構。而在諾斯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棄了理性選擇假設,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滿意」的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說,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其實採用的是一種新的分析範式。具體在我國經濟學界對制度變遷理論大體上有兩種評價:一種認為諾思制度變遷理論重新認識和解釋歷史是經濟史學中的一大創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另一種評價則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復歸,其中的制度變遷理論也不例外。 但我認為持前一種觀點的人似乎過分誇大了制度變遷理論在經濟學上的地位,事實上,通讀完《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書我們不難發現,諾思分析問題所用的基本假設依然是「理性經濟人」,而分析制度變遷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更何況,我認為相對於邏輯嚴密的新古典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需要說明的問題還有很多。再有就是連諾思自己也贊同的「新經濟史學必須用可靠的統計資料作為其堅定的基礎」。但是,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變遷理論中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例如對制度變遷的成本的核算問題,諾思也僅僅是停留在估算的層面上,在這方面,還缺少強有力的核算體系作為其理論的支撐點);對於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則認為從古典制度經濟學到西方市場經濟運行理論,再到新制度經濟學,體現了經濟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性,但他們卻沒有看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意義。制度變遷理論中的「理性經濟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由於交易費用的引入使這里的分析變得更加復雜也更加貼近真實,制度變遷理論中所研究的乃是現實中的經濟人,而不是古典經濟學里的抽象的經濟人。他的最基本的著眼點是人,制度,經濟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制度變遷理論雖然依舊採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這也與古典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這恰恰是因為諾思看到了在現實中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來解釋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識形態的理論以使其完善。當然,我認為最為精彩的則是制度變遷理論得出了與傳統經濟學截然相反的結論:「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正式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諾思)那麼,這個論點是否正確呢?我想先從他的上述兩個創新之處入手進行分析。 交易費用: 眾所周知,目前對於交易費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他的核算方式自然也是千差萬別。核算的難度和可信度自不用提。我想也許也正因為此,交易費用才長久的被人們所忽視。雖然諾思曾說他度量了53個國家的交易費用有多大,以及每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多少。但是,如果連核算方法都不能得到認可的話,最終所得到的數據將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很自然的,這是無法被科學所認可的。當然,我也並不是說,這一系列的工作毫無意義,至少它可以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交易費用的重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畢竟現在人們所信奉的科學是建立在精確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模糊意義上的「很多」和一個精確的具有權威性的數字,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因此,我認為,產生一套公認的對於交易費用的核算體系不僅對於新制度經濟學,而且對於整個人類的經濟發展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要想對交易費用進行核算,就必須先形成一個關於交易費用的能被大家所廣泛接受的概念。有學者曾試圖去做到這一點:交易費用其實就是人們為了使他人的行為可預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但我認為這個概念非常抽象,並不能滿足我上面所說的核算要求。我認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學論題,應該不僅僅滿足於把眾多繁雜的論題納入自己的解釋之中,更為重要的是,他要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框架,使別的論題能夠自覺地歸入此框架之中。(打個比方:在一個有著很多小企業的市場之中,每一個小企業都可以被稱為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要形成更大的權威,就必須要有收購與兼並)。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降低交易費用,減少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距,激勵個人和組織從事生產型活動,以此來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制度的變遷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並且它的成本還非常的高昂。那麼,如何來度量這個成本呢? 在上面我們已經談到連交易費用的度量都是極為困難的,那麼要度量在交易費用的基礎上衍生出的制度變遷的成本不就是難上加難了嗎。諾思並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正是因為此,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你才會常常看到這樣的句子:人們會對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估算,只有當人們的預期收益大於成本的時候,人們才會採取這一行為。我們會發現這里的「預期」與「估算」說的都是很牽強的。更何況制度本身也具有很多屬性,如階級性,公共性,正負性(有些貌似好的制度其實是方便了一些人鑽空子)等等。有鑒於此,某一特定的制度變遷究竟是減少了交易費用還是增加了交易費用還很難說。但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似乎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制度似乎是越來越好了。 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理論是諾思在解釋歷史時陷入困境後才引入的,因而,我的感覺是這一理論似乎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工具來時制度變遷理論更加完善,但這樣卻又給這一理論本身帶來了很多問題。(有點像拆東牆補西牆的感覺)在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有關意識形態理論的問題將會在下面單獨討論。 制度重於技術? 一種常見的誤解以為,只有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才是本源性的東西,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高興技術產業發展的快慢不是決定與政府蓋了多少錢,掉了多少人,研製出多少技術,而是決定於是否有一套有利於創新活動開展和人的潛能充分發揮的制度安排,社會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吳敬璉 可以看出,這和諾斯的論調是同出一轍的,他們同樣是強調制度的重要性。那麼,既然制度如此之重要,為什麼長期以來,人們會忽視它的作用呢?我認為制度之所以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變的,是因為人們對制度的認識不足(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這就需要藉助其他的東西來認識它),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套對制度變遷的歷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體系。另外就是在大多數時候,制度變遷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它具有很大的長期意義(參看下面的制度變遷的一般框架)。與此相比,一項「好」的技術一旦的一發明,便會被迅速的推廣使用,且具有明顯的「自我強化機制」。 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都會和古典經濟學家爭論說制度重於技術。 誠然,制度為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營造了環境、創造了條件,但是技術的進步則為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爭論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究竟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以及哪一個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決定性作用,就如同討論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其實際意義並不大(如雖然諾斯證明了在產業革命前是先有一場制度的變革的,然後才導致了第二次經濟革命,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引起了這場制度的變革呢?)。如果跳出制度與技術誰是更為根本性的爭論這樣一個圈子,讓我們從經濟的增長這個視角來看,我認為制度因素與技術因素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他們共同為經濟的增長而服務,並且只有當把制度與技術的貢獻轉化為經濟的時候,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 但是,對於具體的歷史時期,這樣的討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如我認為,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制度重於技術)。 這就需要人們(往往指國家)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對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估算。如果由技術變遷所引起的經濟凈增量大於由制度變遷所引起的經濟凈增量那麼,國家就應該先想辦法發展技術,以此來帶動制度變遷,然後二者相互協調,共同為經濟的增長服務;反之,就先進行制度上的改革。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估算往往是不準確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人們的意識形態,並且當國家已經決定要採取制度變遷或是技術變遷的時候,他們成功與否,也並不嚴格符合上面所作說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這種決策的成功率支具有概率上的意義,而不服從因果決定論。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三 制度變遷的一般框架 由《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這本書具體來看,制度變遷的一般過程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1 由於相對價格或意識形態的變化,引起了制度的不均衡,從而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改變現有制度的傾向,暫且把它們稱為第一行動集團; 2 由第一行動集團提出有關制度變遷的方案; 3 當這一制度提出以後,其他人則分成了兩大陣營:支持者和反對者(對於不屬於這兩者的則不予考慮) 4 接下來則是舊制度的擁護者與新制的倡導者這兩大集團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可以分為漸進式的比較緩和的過程(大多數制度變遷都屬於這一類)和突變式的暴力過程(如法國大革命),兩種過程所付出的代價的差距是巨大的, 5 最後制度變遷的完成 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也可以被理解為眾多利益集團博弈的最終的均衡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里所談到的制度變遷其實更傾向於是誘致型的制度變遷。它具有盈利性、自發性和漸進性等顯著特點。因而,它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制度變遷的方式。與此相對的,強制型的制度變遷並不需要按照上述過程完成。強制型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在這里,我更願意把國家理解為一種在暴力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組織),國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並保護產權以換取稅收。國家在進行制度變遷的時候,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而它的資本就是自己的強制力和「暴力潛能」等方面的優勢。並因此可以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但是國家並不是中立的,更何況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效果常常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事與願違)。因而,我並不認為它是一種好的主要的制度變遷的方式。那麼,為什麼強制型制度變遷常常又是必要的呢? 除了制度具有很大的公共性、制度供給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以外,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單純依靠誘致型制度變遷,往往會導致制度供給不足。這又於制度是具有差異性的有關,簡單的說,就是一些特定的制度必須要有特定的團體來實施。如法律必須由國家來制定。 綜上所述,雖然國家在使用強制力時有很大的規模經濟。也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但是,我認為除非必要,否則國家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促成成功的誘致型制度變遷上。

B. 在封建社會中,影響中國小農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小農經濟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小農經濟下,農民掌握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壓迫與剝削下,農民承擔了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弊端
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弊端: 一.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二.自給自足,生產經營模式老套,老舊,技術難以革新 三.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C.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

D.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因素有哪些
①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者的素質。實現經濟有效增長,必須具備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和必要的勞動力後備,同時應有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能力、

熟練程度、生產經驗、文化水平、思想品德等

②科學技術及其應用。

③生產管理和勞動組織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升者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吵型薯,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出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巨集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資料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第四,新常態下,中國 *** 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 *** 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租亮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了60%以上。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說過,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經濟學簡答題 影響生產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及產品本身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如果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越大,往往該產品的價格越高,廠商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從而廠商對生產這種產品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生產要素密集型別。如果廠商的生產是資本密集型的,則對資本的需求大;如果是勞動密集型的,則對勞動的需求大。 3.生產要素的需求彈性。生產要素需求的彈性,取決於使用該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的需求彈性。商品需求越富有彈性,該生產要素的需求彈性就越大。因為當商品需求富有彈性時,商品的需求量變動比率大於商品價格變動的比率。只要商品價格降低,商品需求量就有較大比例的增加,生產這種商品的生產要素的需求量,也隨著商品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 4.生產要素的替代性。某種生產要素替代品的價格越低,質量越好,則替代品的需求彈性就越大,該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就會大量減少。例如,廠商在生產某種產品時既可使用機器裝置,也可以更多地使用勞動。對於機械裝置來說,如果勞動工資水平較低,而且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又高的話,生產中就會以勞動替代機械裝置進行生產,從而增加對勞動的需求。
試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巨集觀經濟學
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

(1)資源約束。包括自然條件、勞動力素質、資本數額等方面。

(2)技術約束。技術水平直接影響生產效率。

(3)體制約束。體制規定了人們的勞動方式、勞動組織、物質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內容,規定了人們經濟行為的邊界。

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調整利率政策

稅收政策

財政政策

匯率政策
試分析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 *** 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
影響國家經濟實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國家經濟實力的因素:

(1) 制度是一種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的行為規則。制度決定人們的經濟與其他行為,也決定一國的經濟增長。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經濟實力增強的前提。

(2)資源。經濟實力的增強是產量的增加,產量是用各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各種生產要素是資源,因此,增長的源泉是資源的增加。資源包括勞動與資本。勞動指勞動力的增加,勞動力的增加又可以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勞動力質量的提高。資本的概念分為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又稱有形資本,是指裝置、廠房、存貨等的存量。人力資本又稱無形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如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健康狀況等。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必然有資本的增加。

(3)技術。技術進步在經濟實力的增強中的作用,體現在生產率的提高上,即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產品。技術進步在經濟經濟實力的增強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和知識的進展。
影響經濟總量供求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根據國際收支不均衡五種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原因1.臨時性不平衡由短期的、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2.結構性不平衡第一,在世界市場需求變化後,因經濟和產業結構變動的滯後和困難所引起。第二,一國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彈性低,或者雖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高但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低所引起的失衡。3.貨幣性不平衡在一定匯率水平下,國內貨幣成本與一般物價上升而引起出口貨物價格相對高昂、進口貨物相對便宜,從而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4.周期性不平衡:由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衰退——總需求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張——總需求上升——進口上升——逆差)5.收入性不平衡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超過出口增長。
影響我國經濟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政策是國家或 *** 為了達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為增進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閱讀全文

與簡述制度條件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學校法學院美女多 瀏覽:201
0711愛情含義什麼意思 瀏覽:688
寓言故寓言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瀏覽:502
北京普惠健康寶續保問題如何解釋 瀏覽:653
王妃小時候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81
貴陽美女多少錢 瀏覽:519
江西統考事業單位多久一次 瀏覽:264
形容愛情的鳥有哪些 瀏覽:125
二叔的故事講述了什麼 瀏覽:263
長沙哪個美女最好看 瀏覽:184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遺腹子的故事 瀏覽:804
美國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66
馮小剛事業從什麼時候好的 瀏覽:632
阜陽事業單位公積金多少 瀏覽:757
健康東莞公眾號怎麼綁定多個用戶 瀏覽:645
如何在單位中級經濟師評審 瀏覽:739
男人什麼時候會遇見婚姻 瀏覽:347
幸福熊存錢罐怎麼改密碼 瀏覽:708
有一種愛情叫兄弟怎麼說 瀏覽:202
我們要的愛情有多少集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