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有哪些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其計算公式為:
1、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2、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貳』 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國民收入的核算中的五個總量
1、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所產生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2、國民生產凈值
國民生產凈值(簡稱NNP)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值,即等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了折舊以後的產值。
3、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簡稱N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在一年內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國民收入實際上就是土地、勞動和資本的納稅前收益總額,這些收益產生於當年的商品和勞務生產。
4、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簡稱P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一年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個人當年從各渠道得到的收入。
5、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簡稱DPI或PDI)是一個國家以當年價格計算的一年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也就是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後留給個人支配的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由兩個部分組成:個人支出、個人儲蓄。
『叄』 國民生產總值怎麼計算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
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准。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復計算的部分。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3)國民經濟核算初始收入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缺陷是:
第一、不能反映社會成本。
第二、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代價。
第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
第五、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狀況。
『肆』 國民經濟總量的核算方法有生產法、支出法、收入法。它們分別表示的意思是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及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最終消費指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居民消費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居民對於貨物的最終消費支出在貨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化時記錄,對於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在服務提供時記錄。居民消費按居民支付的購買者價格計算,貨物的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取得交貨所支付的價格,它包括購買者支付的運輸和商業費用。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並由本住戶消費了的貨物和服務,其中的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和付酬的家庭雇員提供的家庭和個人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政府消費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凈支出,前者等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政府單位所獲得的經營收入的價值,後者等於政府部門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住戶收取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凈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部分。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固定資產是通過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准以上的資產,不包括自然資產。可分為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有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一定時期內完成的建築工程、安裝工程和設備工器具購置(減處置)價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種、奶、毛、娛樂用牲畜和新增經濟林木價值。無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礦藏的勘探、計算機軟體等獲得減處置。 存貨增加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存貨實物量變動的市場價值,即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再扣除當期由於價格變動而產生的持有收益。存貨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存貨包括生產單位購進的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以及生產單位生產的產成品、在製品和半成品等存貨。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指貨物和服務出口減貨物和服務進口的差額。出口包括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由於服務活動的提供與使用同時發生,一般把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得到的服務作為進口,非常住單位從常住單位得到的服務作為出口。貨物的出口和進口都按離岸價格計算。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應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應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有貨幣形式的,也有實物形式的,還有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為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等。對於個體經濟來說,其所有者所獲得的勞動報酬和經營利潤不易區分,這兩部分統一作為勞動者報酬處理。 在計算勞動者報酬時,需要注意作為勞動者報酬的實物性收入與中間消耗的界限。如果生產單位向從事生產活動的勞動者提供的貨物或服務,可以滿足勞動者在閑暇時間里的需要,並可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同時,其他普通消費者也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這些貨物和服務,那麼這部分貨物和服務就屬於勞動者的實物收入。生產單位為了生產能正常進行,為勞動者購買的貨物和提供的服務,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裝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運輸和旅館服務費用等,屬於中間投入。 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包括銷售稅金及附加、增值稅、管理費中開支的各種稅、應交納的養路費、排污費和水電費附加、煙酒專賣上繳政府的專項收入等。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政府對生產單位單方面的轉移支付,因此視為負生產稅處理,包括政策性虧損補貼、價格補貼等。 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各種類型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指實際計提的折舊費;不計提折舊的單位,如政府機關、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資產折舊則是按照統一規定的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虛擬折舊。原則上,固定資產折舊應按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來計算,但是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對全社會固定資產進行重估價的基礎,所以暫時只能採用上述方法來計算。 營業盈餘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