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二戰結束後,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包括解散財閥、禁止獨占、推動勞動民主化等,這些措施進一步清除了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得到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以促進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日本經濟得到了初步恢復,特別是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了顯著的恢復。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在這個階段,日本經濟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景氣時期: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統計顯示,在1960年至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全球爆發了「石油危機」,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對原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來說,這一危機造成了巨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面對這種情況,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並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型,以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在經歷了一段調整期後,日本率先走出了危機,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在1975至1990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4.5%。
(1)戰後發展日本經濟有哪些主張擴展閱讀:
二戰期間,日本本土遭受嚴重轟炸,工廠、機械和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但人才和科技得以保留。在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下,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轉移大量技術。此外,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使得日本更好地融入了由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為日本經濟的活力和動力提供了保障。作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支持。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以及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年,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Ⅱ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2)戰後發展日本經濟有哪些主張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