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秩序釋義
社會的存在無法避免沖突與無序,但控制其程度是維持秩序的關鍵。社會秩序根據其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可區分為推動進步的秩序和阻礙發展的秩序,以及新舊交替的社會形態,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秩序。社會內部秩序的構成多元,包括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勞動秩序、倫理道德和日常生活秩序等,其中經濟和政治秩序的穩定起決定性作用。
在原始社會,社會秩序主要依靠群體自發形成的習俗得以維系,是自願維護的結果;而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權力成為主導,通過強制手段來保障秩序。社會的和諧與沖突在秩序的平衡中體現,社會秩序的維持依賴於每個人的參與和執行。
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其存在依賴於社會秩序,同時也在塑造和維護現有秩序。社會秩序可分為既定的現實秩序和理想的未來秩序。法律在既定秩序中是對現有秩序的描述、強化和調整,而在理想秩序中,法律則是創新和構建的力量。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必須考慮其對現有秩序的影響以及立法目標的實現。
社會秩序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道德規范、法律規章,表示動態有序平衡的社會狀態,是社會學范疇。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治」,就表示社會的有序狀態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鞏固,「亂」則表示社會秩序的破壞和社會的無序狀態。16世紀英國哲學家T·霍布斯用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社會秩序的起源: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的混亂狀態,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