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圓旦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掘脊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中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
1、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要「去產能化」;
2、中國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要「去杠桿化」;
3、房地產調整陣痛;
4、環境的要求,環境要「去污染化」。
Ⅱ 經濟下滑背景下,哪些產業投資機會大
目前中國五類產業面臨大量投資機會。
?技術追趕型 利用後發優勢
第一類,就是現在我們的人均GDP是7500美元,德國是40000美元,他們能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就意味著他們的技術和產業附加價格比我們高。他的技術水平和產業附加價值的水平比我們高,我們還在趕超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其實我們的投資機會非常多。比如說我們要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那怎麼做?
既然國外已經有這些產業,他的產業比我們高,我們要發揮後發優勢。就是到國外去並購,那些擁有比我們先進技術的企業,不管是在德國、美國或者是在其他高收入國家。只要並購了以後你就把他的技術引來,你的技術就能提升,你的產業產品的附加價值就可以提高。
這方面我們的民營經濟做了不少,比如說三一重工到德國並購了一些工程機械方面的。
到國外並購的前提是什麼,有國外公司願意被買過來,其實現在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們面臨新常態,我們經濟相對疲軟,但發達國家的經濟比我們更疲軟。你並購的前提是有公司願意賣給你,如果沒有的話就到國外去設立研發中心,現在發達國家就業形式不太好,失業率超過10%。你去有這種技術和產業的國家設立研發中心,你就可以僱傭當地非常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
我最近跑了一圈,發現有不少企業已經這么做了,比如說我們知道的華為、中興,到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這個例子很多了。
其實在傳統產業裡面也有,最近我看到南京有一家民企,做玻璃機械的,同樣國內的生產價格低,國外的價格高,他就到德國一個小鎮去設立一個研發中心,僱傭當地的科研技術,就一下子把他自己的技術水平提高了。這是一個很小的公司,做得非常成功。
再有,我們過去的招商引資很管用。中國7%的增長代表什麼?代表每年對世界市場的貢獻率是25%到30%之間,因為現在國際上全球的經濟增長率就在3%到4%,我們即使是7%的增長,我們佔全世界13%,還是全世界最快的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年從發達國家進口那麼多產品,看到技術含量比我們高,附加價值比我們高的,其實可以通過招商引資,把他們吸引到國內來生產。這樣的機會有很多。
這是第一類,追趕型的。比如說江蘇泰昌設立了一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園,專門吸收德國的中小企業到泰昌來投資,2014年有吸引了220家德國的中小企業,投資額一下子達到了20億美元。這是很好的例子。
我覺得做這些首先要有市場,企業為主導,但是政府也要扮演一個角色,如果你要到國外收購,你要解決資金的問題。如果你說要到國外去收購,在國外設立文化中心,你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外交簽證的問題,包括法律、會計、金融服務的問題。你到國外招商引資同樣有這些問題,必須有園區的問題,必須有跟他配套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問題,還有產權保護的問題。
?技術領先型產業 仍要政府支持
第二類,我們現在其實也有不少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領先了,或者說跟發達國家的企業的技術差距不大。這種領先型的產業,最明顯的是家電產業。我剛剛從福建回來,福建有一個民營企業生產汽車的擋風玻璃,他現在是全世界第四大廠。
這些企業既然已經都在世界最前沿了,他的技術和產品必須自己開發,但是他們的開發其實是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一些基礎的知識,產品是幾篇論文。第二個是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確實需要企業自己來做。但是基礎科研不管在美國還是在歐洲,其實主要都是政府支持的。
我們國內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他們做玻璃確實做得非常好,他們每年在產品開發上面投資30億、40億,也非常多。但是你問他基礎科研是什麼?他也是跟大學合作,申請科技部的項目。跟美國也是一樣的,他也在美國設立一家研發中心,那是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項目。所以一方面是要市場和企業,第二方面是在政府給不給他支持。
這些研發中心可以設在國內,也可以設在國外。設在國外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他可以跟使用者接近。比如說衛浴廚具在國際上是領先的,但不同的國家使用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在中國做研發,你就會按照中國市場的需要研發。
為了進入當地的市場,除了設立研發中心,有時候還有品牌認知度,中國的品牌在認知上,跟德國、日本還有差距。這種情況下可以並購國際上曾經在這個產業領先的行業品牌。
在江蘇我看到一家做嬰兒推車的牌子,他的產品跟國外沒有差距,但他在國外賣價格低了很多,所以他最近收購了一家德國的做嬰兒推車有名的企業,當然還包括一些他們的設計人員,一下子他的利潤率就高出很多,所以我想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當然這些機會是要企業主動出擊,但是也要政府支持。比如說基礎科研方面,如果在國外設研發中心,或者是購買品牌,也有人才的問題、法律的問題、隱私保護的問題和金融的問題。
?退出型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第三類,退出型的企業。這裡麵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已經有品牌優勢的,就是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皮鞋、服裝、小家電。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鼓勵支持一小部分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品牌、研發、設計,你要支持這些企業,企業首先必須有這種能力,但是政府也必須支持。比如說他的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那你肯定要設立一些職業培訓學校,都是中專或者大專支持的,這些企業進入微笑曲線兩端。
加工部分有一部分可以用機器人替代,但是我覺得空間不大,如果用機器人替代成本比較高。所以我覺得這部分的產業從二次大戰以來的情形看,也就是說最早開始日本做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六十年代的時候產業轉移,亞洲四小龍借用這個機會發展起來了,那些都轉移到大陸來了。
我們現在也已經到了日本當年產業轉移的階段了,不管你用什麼措施,到最後還是要轉移出去。轉移出去有兩個問題,其實大部分的台資企業,港資企業,已經轉移大部分到越南去了。我們大陸的企業在轉移的時候比他們更為不利,因為他們是第二次轉移,環境比較適應,而我們是第一次轉移,大部分老闆在四五十歲,外語也不行。
第二是轉移到哪兒去?早期第一批的像台資、港資,轉移到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但是你必須要考慮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拿個比例來講,水缸里的水滿了,往水杯裡面流,水杯一下子也滿了。其實這幾年越南、柬埔寨、緬甸、孟加拉,工資的水平比我們還低,但是增長的幅度一定不比我們慢,甚至比我們還快。所以現在已經轉移到這些國家的企業,一般認為在那些國家頂多就是再待三年五年,也必須再轉移一次。
因此在這樣情況下,轉移出去的企業我們必須幫他克服兩點。第一就是再轉移。第二,到底轉移到什麼地方比較好?
我認為非洲更好,年輕人很多,但要到那麼一個地方去,一個人不敢轉移出去,我覺得可以抱團出海,讓我們政府跟當地政府講好,設立工業園區,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轉移出去的企業創造第二春。可以幫我們將GDP(國內生產總值)變成GNP(國民生產總值),他們轉移出去以後,附加值比較高的零部件、機器設備還可以從國內買,所以這種情況有利於我們轉型升級。
第二個類型,我們過去的增長速度是10%,現在變成7%左右,一下子掉了30%,建築投資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從我們國內的角度來看是產能過剩,但是它絕對不是舊的技術,因為大部分的這些產業,技術其實還非常先進,在同行業裡面一點不落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內確實是產能富餘的,但國際上是短缺的,基礎設施到處是瓶頸。所以應該結合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的戰略。一帶一路是以互聯互通作為抓手的,那國外要基礎設施投資,一方面可能是把我們的產品賣出去,另外一方面可以把我們的生產基地搬過去。這樣可以解決我們國內富餘產能調整的問題,當然也要解決人才的問題、資金的問題,還有法律保護等等這些問題。
?彎道超車行業:大有市場
第四類是彎道超車的產業。最近出現了一些新的產業,特徵是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而且產品跟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短,幾個月、半年,就可以研發出來,比如說像手機。雷軍做手機只用了一年。另外互聯網、微信搶紅包非常熱,但是搶紅包這個產品是幾個人兩個星期設計出來的。這種產品的研發是以人力資本為主,而且研發的周期特別短。這方面其實我們國內還是有優勢的,因為我們有大的市場。
另外,如果是做手機硬體的供應商,我們國內各種生產配套齊全,所以在國內只要研發出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就會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所以我們有些產業上面確實可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把這種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用出來,當然一方面還是要有企業的積極性,第二方面政府也要有一些條件,比如說孵化基地或者是金融的支持等。
?戰略性行業:要靠中央政府投入
最後一類是戰略性的產業,它的特性是資本投資特別大,研發周期特別長,但是跟國防有關的,像飛機、超級計算等,還有一些核心晶元。其實它是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如果完全按照市場原則,企業是不願意做的。這種產業要存在就需要中央政府的投入。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能不能做一些事?因為這些戰略性的產業想要落地在什麼地方,其實需要其他產業配套。那些跟他配套的產業對當地的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
Ⅲ 產能指標轉讓什麼意思
產能指標轉讓是指企業將自身所擁有的產能指標,通過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轉讓給其他企業或者用於其他用途的行為。
產能指標是企業生產能力的一種量化體現,反映了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能夠生產的產品數量或提供的服務量。當企業由於各種原因,如技術升級、市場策略調整等,無法充分利用其產能時,可以選擇將這部分產能指標轉讓給其他有需求的企業。這種轉讓行為在市場中具有多重意義。
詳細解釋:
1. 產能富餘與轉讓動機:企業可能因為市場需求變化、技術更新等原因導致現有產能出現富餘。為了充分利用資源並獲取經濟效益,企業會選擇轉讓部分產能指標。這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也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運營效率。
2. 受讓企業的需求:對於那些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企業來說,通過購買產能指標可以快速擴大生產規模,滿足市場需求。這樣的交易為企業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擴張途徑,避免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和長時間的建廠周期。
3. 市場機制的運作:產能指標的轉讓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一種體現。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產能指標的轉讓價格,有助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種靈活的資源配置方式有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4. 產業政策的考量:在某些特定的產業政策下,產能指標的轉讓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鼓勵。企業需要了解並遵守相關政策規定,確保轉讓行為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產能指標轉讓是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需求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手段。它不僅有助於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也有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但這一行為需要在遵守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進行,確保合法性和合規性。
Ⅳ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有何特徵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