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國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
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是我國發展的第一個三十年。這三十年雖有曲折,但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首先,國民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
我國從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總產值從557億元增加到6846億元,即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1958-1962年的「二五」時期前兩年是大躍進,後三年是困難時期,生產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負增長0.4%,除此之外,其餘各個時期我國社會總產值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即在1953-1957年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1.3%;1963-1965年在克服嚴重困難之後的恢復時期年均增長15.5%;在文革前期1966-1970年的「三五」時期年均增長9.3%;文革後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時期也達到了年均增長7.3%的水平。整體經濟實力是變強了,而且是大大變強了。
其次,工業生產快速增長。
建國後,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1952-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達3955.19億元。各種工業產品產量的迅速增長並大大超過了其或腔他各國的增長速度。我國工業建設的偉大成就還突出表現在一大批重點工程陸續建成投產。首先是從「一五」時期開始的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由限額694個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項目,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萬噸級遠洋貨輪及5萬噸級遠洋油輪、10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准電容器、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三門峽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時問世的。
第三,農業戰線成就巨大,解決了大量人民,尤其是農民的溫飽問題。
農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可以說明我國在那幾十年中農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從種植業看,改革前30年間各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如糧食從1949年的11,320萬噸到1979年33,212噸,即增長1.93倍以上,年均增長3.78%。各類經濟作物增長也均在2%上下。畜牧業也恢復很快,到1952年牲畜總頭數已恢復到解放前最高水平,達到2.28億頭;到1978年牲畜存欄數增至56,511.9萬頭。
最後,其他生產建設也有巨大成就。
只以科技領域為例,我國第一次核實驗成功,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喊團漏射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研製成功,第一次回收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以及秈型雜交水稻試驗培育成功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人工合成牛胰島鄭爛素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如果不是由於當時特殊的集體科研體制,沒有突出帶隊攻關的個人,這一成果是可以沖擊諾貝爾獎的。
⑵ 國民經濟調整時間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准備階段。具體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財政:1950年 3月,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
二、恢復交通運輸業: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
三、恢復農業生產:1950年 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群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
興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
四、恢復工業生產:通缺純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盡快復工。
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
五、調整私營工商業: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
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范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
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辟廣闊的市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虧數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伏空咐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7%,零售額增加了18.6%。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政權,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分別為多少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指國家對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所作的規劃和安排。是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分為長期計劃(十至二十年)、中期計劃(一般為五年、三年)、年度計劃。中國從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訂和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⑷ 新中國開始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是
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從「十一五」起,就改稱為「五年規劃」。(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3年5月1日,在這一天,人們歡欣鼓舞地走過天安門廣場,因為在這一年,新中國成功並勝利地完成了三年經濟恢復;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年初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周恩來說,今年是執行「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現如今的中國正在實施著第十三個五年計劃(2016年-2020年)。
拓展資料:
新中國的五年計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並不是非中國所獨有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而其後在1929年4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其中這就標志著五年計劃在蘇聯的誕生。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直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就已經完全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以及世界第二。
而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逐漸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於1953年開始執行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該計劃由中共中央周恩來、陳雲共同主持制定。於是在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
⑸ 建國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