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經濟滯脹是哪一年
1970年-1983年左右,美國陷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滯脹,在生產下降和失業率猛增的同時,物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漲,成為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並存的獨特經濟現象。
滯脹對私人投資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在整個滯脹期間美國股市經過了6輪調整,股市走熊先於經濟衰退,而股市起穩也先於經濟起穩。在西方經濟體遭遇滯脹的同時,美國信貸擴張反而促成了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及世界貿易的擴張。
從1951年到1979年,美聯儲經歷了三位主席馬丁、伯恩斯和米勒。馬丁是美聯儲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主席,米勒最短,伯恩斯的任期貫穿於上世紀70年代的大滯脹。
馬丁被認為是美聯儲現代性的奠基者。他採用「逆風而行」的操作規則,注重央行和政策的可信度,以短期利率為工具,以穩定物價為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與真實票據原則不同,馬丁的焦點從資產價格轉移到了商品價格,其思想的守舊之處,是認為物價有漲必有跌。
防通脹的同時,也是在防通縮。從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國CPI同比增長圍繞2%小幅波動,只在1957-1958年間略超3%。馬丁任期的前十五年,可以被視為美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緩和」時期。
2. 滯脹什麼意思
滯脹是指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情況。解釋如下:
1、滯脹即停滯性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滯脹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於1965年由英國政治家兼財政大臣伊恩·麥克勞德首次提出。滯脹通常出現在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時期,經濟增長率通常處於負值。
2、經濟危機時,商品積壓,物價下跌;經濟繁榮時,商品暢銷,物價上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利用財政、稅收、貨幣等杠桿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使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出現「滯脹」現象。
3、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政府可以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等措施來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從而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支持創新和科技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創新創業等方式來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從而提高經濟的競爭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