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優化經濟空間結構

如何優化經濟空間結構

發布時間:2024-11-20 21:10:30

❶ 當今中國因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應把促進就業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一方面要認識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長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才能使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後勁、更可持續。從國際上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應對後危機時代激烈國際競爭的關鍵舉措。當前,許多國家都在為後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做精心准備,探索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長遠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在某種程度上說,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症結。因此,我們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把發展服務業與調整需求結構結合起來,與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和再就業,關系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積極促進就業,讓廣大勞動者安居樂業,我們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只有積極促進就業,幫助下崗失業人員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才能切實解決當前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只有積極促進就業,創造更多崗位,並通過就業不斷增加人們的收入,才能讓人民群眾充分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為擴大消費需求奠定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再就業幫扶力度,不斷開拓新的就業崗位,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必須要按照有關部署和要求,堅持推進結構升級和扶持就業創業相協調,在結構調整優化中開辟就業新空間,進一步增強經濟競爭優勢和吸納就業能力。

具體來說,把促進就業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一要加快培育符合新的結構調整需求的人才隊伍和就業市場,不斷鞏固並進一步擴大新的就業空間,這是我們促進就業與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要適應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對各方面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著力實施企業家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企業家,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戰略高技術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戰略科學家;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要適應三次產業加快調整和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的新形勢,鼓勵各類就業服務機構發展,完善就業服務網路,加強相應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為加快服務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

靈活就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服務業領域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彈性就業崗位。比如,城鎮社區服務業。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城鎮對社區服務的需求會不斷增加,社區服務就業潛力巨大。要使社區服務的就業潛力轉化為現實,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建立有效的就業管理和組織體系,建立以社區為依託的促進靈活就業的新機制,建立包括街道和居委會在內的基層就業服務網路等。再比如,高科技行業和服務行業的靈活就業。現代科技和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許多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如網路銷售、快遞業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物流配送崗位。對此,應在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對其權益予以保障,從政策上對此類就業方式加以支持、鼓勵。

二要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推動城鎮化作為重點,在更大范圍內推動城鄉勞動力就業。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期任務。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做好「三農」工作,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及其相關培訓、指導和服務,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要統籌考慮人口集聚、土地集約、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等因素,積極穩妥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經濟的持久發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開拓新的空間。同時,還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為廣大城鄉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創造新機遇。

三要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重大創新突破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由此帶來的對未來就業的重要影響。當前,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我們要推動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這對我們今後如何促進就業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要圍繞具有比較優勢和廣闊發展空間的新能源產業、信息網路產業、新材料與智能綠色製造體系、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領域加快人才培養,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培育出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在加快佔領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同時,實現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❷ 如何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一、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緊迫感
我國一直十分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在不放鬆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重視調整農、輕、重比例關系,到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虛賣向發展。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產業結構仍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特別是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更加凸顯,部分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甚至在有的新興產業領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有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會為未來整個產業的有序發展設置障礙。
客觀地說,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也不是我們今天才遇到的新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這30多年中,我國一直都十分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幾乎在不同的時期特別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
毫無疑問,造成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因素,比如,當企業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較好而進行投資時,從某一個企業的角度看也許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於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有可能造成多個企業投資產生差蔽逗的生產能力超過未來市場的需求。當然也與我國的土地市場、資源市場、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尚不健全、定價機制不盡合理等密切相關。
正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成因異常復雜,所以調整起來的難度就很大,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就十分艱巨。比如,對於一些過剩產能的淘汰,可能會涉及到地方財政收入、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機制,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並此說,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
二、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新趨勢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的實際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約束條件、社會進步程度,特別是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呈現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驅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為發展的兩個車輪,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方面。其一,雖然我國進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輕工業和服務業,但是無論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還是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高效率的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方式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所在,而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提高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程度,利用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從長期來看,這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主要動力。其二,經濟發展史和工業化理論表明,良好的產業結構應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因此,我國工業化發展必須同時兼顧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三,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都面臨調整、改造和升級的繁重任務,利用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等手段是推動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製造業和服務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於對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改造與升級,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要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目前關鍵是以技術進步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同時,還要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推動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全面提高製造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使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在現代服務企業和現代製造企業中廣泛運用,從而使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成為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得到迅速增強的現代新興產業部門。基於此,有必要針對不同的產業選擇不同的著力點,對於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紡織、輕工、生產生活服務業等,應著眼於提升技術含量,形成特色工藝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對於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裝備製造業,則要通過政策引導,支持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對於有利於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晶元、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甚至需要財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
三、多舉措推動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思維方式,仍是制約和限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對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依靠加大物質資源投入發展經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的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作為商品生產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的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作用。要重點發展以信息、科技、金融、會計、咨詢、法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整體水準。要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例如需求潛力大的物業管理、旅遊、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優化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還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依託有競爭力的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公司和大集團,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實行網路化、品牌化經營。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發展服務業與推進工業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夠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一方面,隨著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工業越來越依賴於服務業發展的規模和發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業科技含量、帶動企業經營管理創新、業務流程再造、組織制度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且,從產業關聯角度來看,工業的發展對服務業提出了日益增強的個性化需求,工業決定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規模和產品結構;工業作為服務業的中間產品和投入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務業所需的基礎設施、消費品以及生產資料等基本上由工業提供。比如,從產業鏈構成來看,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於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業的支撐;單純靠擴大加工規模降低成本的空間已經不大,所以未來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服務業的發展。因此,通過發展服務業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機結合,能夠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創造和維護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企業遵循市場機制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積極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通過深化改革,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封鎖,規避產業結構趨同,構建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三是健全企業市場退出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使各地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發揮地區優勢,從而避免各地區在同一產業上進行低水平重復和競爭。
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通過制定嚴格的產業投資環境標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在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優化兩個目標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與此同時,還應通過財政和稅收等手段來引導投資方向和促進投資結構優化,進而發揮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信號和導向作用。

經濟學論文《論優化經濟結構的標准與路徑選擇》

經濟學論文《論優化經濟結構的標准與路徑選擇》

內容摘要:優化經濟結構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論優化經濟結構的標准與路徑選擇。它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地區經濟結構、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優化產品結構等重要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有著自己內在的標准。按照這些標准,不斷推進和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其本質就是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經濟質量。

關鍵詞:優化 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 產品結構

經濟結構的發展與升級具有內在的規律性。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由低效益向高效益演進。因此,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不斷地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這既是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客觀需要,更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經濟結構的優化最終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

優化經濟結構的主要內容

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內在形式和方式,即構成國民經濟總體的各個部分、環節、層次之間量的比例和質的關系。經濟發展既包括量的變化即經濟增長,也包括質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的優化。

優化經濟結構是由目前國際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是國內經濟形勢的客觀需要,是合理配置資源的內在要求,其主要內容是: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地區經濟結構,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優化產品結構。

(一)優化產業結構

這是優化經濟結構的中心內容。優化產業結構就是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過程。前者主要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合理配置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要素,促進各種生產要素有效利用,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打下基礎。後者是指產業結構從較低水平狀態向較高水平狀態發展的動態過程,即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密集化、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它是以新興產業比重提高為前提,其重要標志就是各產業的技術層次不斷提高和新興產業不斷成為主導產業。

(二)優化地區經濟結構

地區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地區經濟結構有利於地區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優化地區經濟結構應與發展各具特色的地區經濟、優化經濟結構的整體目標、縮小地區差距結合起來。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優化地區經濟結構中的作用。

(三)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於工業化進程。農業產值比重降低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比重卻保持較高水平,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收入差距過大,優化經濟結構就是要消融這種狀態。

(四)優化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是指各類產品間質的結合和量的比例關系。優化產品結構就是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調整,增強產品間的配合關系。從宏觀上講,是為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科學配置生產要素,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從微觀上看,是為了使企業在技術上保持優先地位,或為了在技術上趕上或超過領先企業的戰略決策,屬於企業的戰略轉型。

優化經濟結構的內在標准

優化經濟結構的本質就是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經濟質量。從整體上講,主要有以下標准:經濟結構是否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條件;是否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財力、物力和自然資源;是否能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協調發展;是否可以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否能促進生產的近期增長又利於生產的遠期發展。具體來說,優化產業結構、地區經濟結構、產品結構和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又有各自不同的標准。

(一)優化產業結構的標准

首先,從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來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需求結構標准。即以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程度作為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准。兩者適應程度越高,則產業結構越合理。二是產業間比例是否平衡。即以產業間的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是否平衡作為判斷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標准。上述兩種判斷標准從不同角度來考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既有其科學性,又有各自的局限性。需求結構標准將供需的適應性作為唯一的判斷標准,產業間比例平衡標准忽略了經濟非均衡增長對產業間比例的積極影響。因此,不能將其中某一標准作為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絕對標准,而應全面考察,綜合應用。

其次,從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標准來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通過產業間優勢地位的更迭來實現的。衡量產業優勢地位主要有三種標准:第一,附加值高低。附加值高的產業就是占優勢地位的產業。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產值比重大的產業就是優勢產業。第三,產業關聯效應。受原材料供應影響較大的產業如果後向關聯效應大就說明它是具有優勢地位的產業,受最終需求影響較大的產業如果前向關聯效應大就說明它是具有優勢地位的產業,經濟學論文《論優化經濟結構的標准與路徑選擇》。

(二)優化地區經濟結構的標准

衡量地區經濟結構是否得到優化,主要有以下標准:地區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優勢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是否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地區內各產業部門之間能否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是否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關系;地區經濟結構是否有利於推動全國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地區經濟結構是否具有自我調節、更新能力,能否適應區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具有相對先進性。

(三)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標准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否消融主要有以下標准:城鄉差別觀念的改變,即真正從人們頭腦中消除「農民」和「市民」這種城鄉身份觀念的差別;工農業勞動力比重和工農業產值相一致;城市和農村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

(四)優化產品結構的標准

優化產品結構的標準是:產品適銷對路的程度,適銷對路程度高,則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是否根據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及時調整產品的促銷策略、研製方案。

優化經濟結構的路徑選擇

(一)優化產業結構的路徑

優化產業結構是提高經濟質量的主線。產業結構的優化,不僅指各產業內部協調程度的提高、各產業部門生產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指通過產業結構的變革,使得社會生產能力和社會需要程度的滿足達到新的水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是圍繞提高經濟質量而展開的,是提高經濟質量的主線。優化產業結構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帶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具體做法如下:轉變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方向,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結構水平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方向;通過優化消費組成結構來優化產業結構;培植和發展產業鏈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線,把現有的比較優勢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

(二)優化地區經濟結構的路徑

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就是要優化地區內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實現地區內的資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經濟質量,從而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力。特色是地區經濟的競爭力、生命力,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發展壯大地區經濟的主線,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依託本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培植獨具特色的.市場「亮點」,實現經濟特色化,從而提高地區經濟的競爭力。

其次,在地區內,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區。產業的集群及其慣性促使企業在空間范圍內的不斷集聚,企業在有限的地理范圍內集聚特別是同一產業類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集聚,容易實現經濟的外部性。企業之間形成的網路可產生多種效應,比如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流動與擴散;節約企業間的交易費用;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減少機會主義的發生等。產業的集聚有利於企業間的合作、競爭與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提升地區競爭力。

(三)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路徑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嚴重不利,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村購買力上不去,農村剩餘勞動力不能順利地轉移,工農業勞動力比重和工農業產值不一致,提高經濟質量就無從談起。消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可行性路徑如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改善城鄉服務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提高服務設施供給水平和服務意識,振興服務業市場;統一城鄉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和土地流轉市場;確定國家基本保障的對象、范圍和水平,統一管理標准,建立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優化產品結構的路徑

優化產品結構就是不斷調整不同品種、檔次產品的生產,是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從宏觀上講,它要求國家強化產品結構的宏觀調控,用國家產業政策約束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站在整個國民經濟的高度,以總量平衡和結構協調為主要目標,以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規劃為依據,合理調整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的產品結構,才能實現整體優化。

在微觀領域里,它要求企業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決策程序和機構。優化產品結構是優化企業結構的先導,是市場競爭、經濟規律的要求。這就要以市場需求為軸心,對企業現有產品進行排隊、分類,圍繞市場作適應性調整。這個圍繞除產品本身外,還要產品價格、質量、性能、功能、服務等方面適應市場要求。優化產品結構要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指導,結合科學的產品開發技術來進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研究產品從誕生、成長、成熟、老化到死亡各階段變化規律的科學。

一般而言,產品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產品生命周期反映了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變化規律。企業應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力爭縮短投入期盡快進入成長期,保持和延長產品成長期,在成熟期及早轉產並果斷退出該產品市場。具體做法如下:延長現有產品的生命周期,開發新用途、新市場,改進外觀,增加品種,改進結構,增加功能;注重產品的更新換代,這是優化產品結構的重要內容,企業應「

;

❹ 運用系統優化的知識,分析如何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

1、首先要對經濟結構系統的要素進行調整和優化。產業、行業(或企業)、產品三個子系統構成經濟結構大系統,子系統內各要素之間關系、功能、運行等進行優化。如:企業內要素,勞動力、勞動工具、資金、產品、目標市場等。
2、體制優化。經濟發展政策、市場運行機制、監督機制、反饋機制、調控機制等優化和調整。
3、促進要素之間的流動和強化市場的開放。系統內部之間、系統與外部無時不在進行著信息、能量的交換,系統的開放和要素的流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經濟結構優化的前提。
4、經濟結構布局合理。結構的空間分布和關聯狀態的合理布局,要素進入和退出生產力系統的時間組合結構的合理布局。
5、處理好經濟結構層次關系。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❺ 針對我國的經濟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如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構築完善、高效的實現機制。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一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一、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共生共榮的關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努力實現3個轉變:一是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而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的貢獻卻不高。為此,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千方百計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中,原本就存在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狀況。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還在繼續強化,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佔比重卻較低,這不利於緩解就業壓力,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三是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傳統增長模式下,一方面,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絕對量連年快速增長,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的絕對量過大;另一方面,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一些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名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去換取微薄利潤。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經濟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症結所在。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抵禦風險的重要要求。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在結構調整方面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但總的來說,我國的產業仍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十二五」時期,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必須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進軍,進一步優化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並以擴大內需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任務。而要真正啟動內需,關鍵在於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我們還要藉助城鎮化進一步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調整經濟結構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此,我們要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同時,還要使服務業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重中之重」,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其次,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盡管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的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其三,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要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十一五」期間,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個突出的亮點。「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讓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長,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合力。其四,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這些年來,我們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不斷加大節能環保投資力度,支持興建了一批重大的節能環保工程,同時又淘汰了大量的落後產能,使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取得重大突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消費方式正在形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繼續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有效地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轉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最後,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實踐表明,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症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推動科學發展根本上要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由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目的,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調整和重組過程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通過並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到2008年,長期積累的一批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任務基本完成;

閱讀全文

與如何優化經濟空間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中的三觀不合指什麼 瀏覽:999
怎麼樣把美女融入風景中 瀏覽:385
俄羅斯人少地廣經濟怎麼樣 瀏覽:720
婚姻是一場交易怎麼辦 瀏覽:589
長期壓抑的婚姻有什麼危害 瀏覽:512
事業編老師工資大概多少 瀏覽:290
健康防疫碼弄完多久才有效 瀏覽:758
愛情4481什麼意思 瀏覽:169
葯店健康服務是什麼 瀏覽:287
美女你吃得是什麼東西啊 瀏覽:301
1905愛情含義什麼意思 瀏覽:246
健康碼怎麼說綠碼 瀏覽:899
動漫美女正面怎麼畫 瀏覽:345
好久不見美女你在哪裡幹活 瀏覽:1002
這就是愛情歌詞是什麼歌 瀏覽:493
幸福的鬼怎麼寫 瀏覽:221
邕寧區經濟適用房在哪裡 瀏覽:937
童年故事乳鐵蛋白怎麼講 瀏覽:164
本人申請了健康碼如何取消 瀏覽:780
搖到幸福賬單紅包如何領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