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發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8月9日,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系,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此外,央行還在《報告》專欄中回應貨幣與通脹之間的關系。央行指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提房地產調控問題。《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價格漲幅較高。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5%,漲幅比第一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8%,漲幅比上季度擴大4個百分點。
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這說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葯」。
對此,央行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松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一種是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主的量化寬松政策,真正的貨幣增長有限。央行稱,在現代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非央行,央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並不必然帶動貨幣增長。
另一種是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疫情暴發以來,面對疫情沖擊,為支持經濟恢復,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從背後的機理看,央行購買國債增加超額准備金,財政新增發債推動銀行超額准備金轉為財政存款,財政向家庭、企業支出使得財政存款轉為經濟主體存款,這些行為相互交織配套,貨幣因此增加。
央行表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關於下階段的貨幣政策趨勢,央行表示,統籌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前瞻性、有效性,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就具體措施而言: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是繼續落實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房地產調控問題再次被提及。《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50.8萬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較3月末低1.4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3月末低1.5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9.4萬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較3月末低2.4個百分點。